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能源轉型
德國正在實行的「能源轉型計劃」(Energiewende),是一項國家能源系統改革戰略,目標是減少德國的能源消耗總量,並最終退出核能使用。
跳轉至下一欄 深度報導
深度報導
不用中國貨了!德國本土廠商接盤北海風電場
不用中國貨了!德國本土廠商接盤北海風電場
去年,德國北海的一個大型海上風電項目擬使用中國製造的風力發電機,引發了歐洲經濟界以及政界的質疑,他們擔心這會讓北京獲得對歐洲能源關鍵基礎設施的過大影響力。現在,項目營運商主動宣佈,不再採用中國設備,轉而由德國本土廠商供貨。
首訪日本並派特使訪華 韓總統赴美前多線籌備
首訪日本並派特使訪華 韓總統赴美前多線籌備
韓國總統李在明上任後首訪日本,強調擱置歷史分歧、加強合作。此行被視為為即將與美國總統川普举行的關鍵峰會做準備。然而,面對美國在駐軍費用和對華政策上的施壓,以及核能力爭議,李在明的華盛頓之旅預計將充滿挑戰。
「大罷免」全敗後賴清德發表談話:反對聲音聽到了
「大罷免」全敗後賴清德發表談話:反對聲音聽到了
台灣8月23日舉行第二波「大罷免」投票,晚間中選會宣佈結果,7起藍委罷免案全數不通過。總統賴清德在總統府發表談話。本次文字直播已告一段落,更多消息與分析內容請追蹤DW中文。
台灣核三要不要重啟?德國經驗是答案嗎?
台灣核三要不要重啟?德國經驗是答案嗎?
台灣在8月23日舉行「是否重啟第三核能發電廠」公投。到底要不要核電,長期以來都是台灣內部立場最分裂的議題之一。面對環境永續和能源安全的兩難,台灣人究竟該如何選擇?「廢核前輩」德國能作為台灣的借鏡嗎?
德語媒體:歐洲會淪為中美經濟殖民地嗎?
德語媒體:歐洲會淪為中美經濟殖民地嗎?
《日報》認為,儘管中國的人權狀況惡劣,但是和積極推進綠色能源的中國加強合作,總歸比屈從於試圖破壞氣候的川普好。《商報》則擔心,歐洲的高薪工作崗位會逐漸轉移到海外。
媒體看中國
評論
岌岌可危的德國光伏產業
岌岌可危的德國光伏產業
德國大小城市內,光伏設施隨處可見,但其中已經很難見到德國本土技術。一波又一波的破產申請使本已岌岌可危的德國光伏產業雪上加霜。在私人住宅領域,太陽能熱潮也開始降溫。
顯示更多
廣告
跳轉至下一欄 焦點話題
焦點話題
日本放寬核能限制 IAEA總幹事視察福島
日本內閣周二通過放寬核能限制的計劃,以滿足人工智慧和微晶片工廠帶來的能源需求增長。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格羅西周三前往福島核電站視察。
不止大眾 歐洲車企普遍面臨減產壓力
由於銷售業績欠佳,大眾公司高層宣佈今後將無法繼續履行不裁員承諾,並會關閉部分工廠。周三開始的勞資談判中,工會同僱主方必將有一番惡鬥。
專訪:歐洲需要接受「全球核電共識」
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總幹事格羅西(Rafael Grossi)近日接受了DW採訪,他談及歐洲核能在烏克蘭戰爭以及氣候變化下所面臨的挑戰。他表示,如果歐洲不想在全球核電競賽中落敗,就必須提供新的資金。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