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胡錦濤
中國政治人物,中共政權第四代領導人。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石油管道事務進展甚微
中俄兩國領導人北京會晤的重點是能源合作,德語媒體普遍注意到,中國雖然在進口俄羅斯天然氣方面有所斬獲,但在鋪設西伯利亞至中國的石油管道問題上卻沒有取得進展。
渴望能源的中國朋友再等一等
在結束為期兩天的訪華之行以前,俄羅斯總統普丁本周三對於建立一條從西伯利亞到中國的輸油管道表示樂觀。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也表示,中俄兩國將在開發油氣資源方面緊密合作。不過,雙方目前並沒有就具體的實施計劃達成一致。
台陸委主委吳釗燮呼籲兩岸對話
陳水扁宣佈終止國統會後僅兩天,周四,台灣方面就向北京發出呼籲,就糾紛展開談判。不過,這類呼籲不會產生多大的效果,因為中國大陸向來拒絕同陳水扁展開任何形式的對話。
瑞士媒體驚嘆瑞國防部長受到胡錦濤接見
國務院並沒有批准第二條磁懸浮
德國圍繞磁懸浮的報導近日裡很多,也很亂。周三,彷彿是為了配合德國外長出訪中國,德國媒體驚報出國務院已批准戶杭磁懸浮項目。但僅隔一日,德新社就發表文章辟謠。不過,胡錦濤說,國務院積極評價了滬杭線工程。磁懸浮財團新聞發言人躲避起來,不願接受德國之聲記者採訪。
回到社會主義價值原則上來
中共黨內有不少人認為,過分自由的經濟政策導致了嚴重的貧富分化和社會不公,批評的矛頭直指前任總理朱熔基及其經濟智囊,甚至「改革總設計師」鄧小平也成了為矢之的。法蘭克福匯報和世界報注意到,中共黨內年老的正統派和年輕的「新左派」要求胡錦濤回到社會主義的價值原則上來:
一周香港媒體報導摘要(二零零六年一月二十六日)
本周,香港媒體關心的焦點主要有以下幾個: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將於四月訪問美國;北韓領導人金正日秘密訪華後「徹夜難眠」,決心改革北韓經濟;另外,中國國內的黑社會正進入高發期。
傳金正日現身廣州,北韓醞釀更大經改
德國之聲中文網最新消息:金正日現身廣州,並很可能再次參觀深圳,深入瞭解中國改革開放的經驗。選擇中國最早實施經濟改革的廣東作為首站,透露出他此次中國行的關鍵也許意在謀求更大規模的經濟改革,改善北韓目前困難的國內、國際處境。
訪台觀感:民主活力-台灣人看胡錦濤
德國之聲中文廣播記者最近應邀訪問台灣,這裡是她寫的觀感之一。她看到,台灣社會充滿了活力,當然也有缺陷。台灣人對大陸,對胡錦濤有他們的看法。胡錦濤在台灣人心目中印象不錯。
劉曉波等擬公開信為太石村呼籲
從今年7月以來,太石村成為中國民主化進程的代名詞。太石村400多位村民因懷疑領導腐敗,集體簽名要求罷免村長並公開財會賬目。但是村民的訴求卻受到拒絕。為了聲援太石村村民以及為此受牽連的律師,中國數十名學者向中共高層發表公開信,要求關注太石村事件。
一周香港媒體報導摘要(2005-11-24)
最近一周,中國外交發生了許多事情。先是胡錦濤繼訪問歐洲之後,又到韓國參加亞太經合組織峰會,後來又是美國總統布希到訪中國。在德國,梅克爾前天正式就任德國總理,也使中國方面十分關心中德關係未來的走向。另外,台灣「三合一」選舉以及香港政改的走向,也是本周香港媒體關注的問題。
讀者來函集(11月第3輯)
山西沁源貨車慘案令網友憤怒。Unter den Linden是菩提樹下嗎?有人對一些詞語的翻譯提出異議。胡錦濤訪問歐洲已經結束,但是關於這個話題的討論還在進行。
紀念胡耀邦會危及社會「安定」嗎?
十六年前力主改革、被迫下台的胡耀邦猝然病逝曾引發了學生抗爭和六四血案。星期五,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胡耀邦誕辰九十周年紀念大會。難道中國黨和國家元首胡錦濤不擔心紀念胡耀邦會危及社會「安定」嗎?法蘭克福匯報認為:
胡紀念胡,讓誰更糊塗?
北京紀念胡耀邦九十誕辰成為近日中國政治的最熱點新聞,海外中國觀察家和異見人士的想像力立即變得異常活躍。然而,如同以往一樣,胡錦濤在喚起外界對中國政治改革的期望的同時,必然又給人澆一頭冷水,讓人越發看不懂。胡耀邦紀念會還沒有開始,大陸內外媒體和有關人士的言論自由就受到了箝制和打壓。
一周香港媒體報導摘要 (二零零五年十一月十七日)
明天(十一月十八日),北京高層將舉行座談會,紀念前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九十周年誕辰,而且曾慶紅將代表胡錦濤出席。這一訊息引起今天香港媒體高度關注。另外,香港泛民主派議員下周將出訪歐盟和美國,爭取歐美對香港普選的支持;美國總統布希即將訪華,中美關係目前到底是一種什麼狀態?對此,本周的香港媒體也都有關注。
對中國文化的需求是最大的推動力
胡錦濤在訪問德國期間,參加了在柏林的中國文化中心的奠基儀式。這個文化中心將是繼巴黎和馬爾他之後,開辦在歐洲的第3家。德國與中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將隨之更加頻繁,更為開明和寬容。
胡錦濤訪歐,練中國內功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11月15日結束了對歐洲三國的訪問。如果把此行看作是對歐洲的政治經濟公關,那麼胡錦濤的策略則可以說是一種「無魅力」攻勢。打人不打送禮的,英德西三國接過豐厚訂單的同時,並沒有在人權問題上讓中國客人感到難堪。
柏林北京將實現直航
中產階級迅速成長,柏林成為中國人發現之旅的新大陸。中國客人講求實惠,不希罕歐洲第一的阿德龍,喜歡乾淨廉價的小飯店。
遲到的中國文化中心
中德經濟往來頻繁,而中國文化中心的設立卻等到今天才提上日程。中國人似乎並不熱衷於向外宣揚自己的文化.....
讀者來函集(11月第2輯)
西方媒體對胡錦濤近期訪問歐洲進行的報導,中國讀者對此有自己的看法。
評論:德國對華政策並非新瓶舊酒
11月10日和11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抵達柏林訪問時,正值聯盟黨和社民黨組建大聯合政府的談判進入最後階段,但是對這位中國領導人的隆重接待並未受到影響。現任總理施羅德和侯任總理梅克爾都同胡錦濤舉行了會談。兩國之間簽署了價值超過十億歐元的經濟協定。
胡錦濤訪問轉型中的德國工業重鎮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今天結束對德國的國事訪問。在訪問德國的最後一天,他來到德國西部重鎮——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這裡的魯爾區曾經是德國煤鋼工業的中心。但是隨著全球化的進程,魯爾區內正在發生結構類型的變化。胡錦濤一方面想瞭解德國大型煤礦企業在關閉後的工業結構轉型,另一方面還結交了一戶德國普通礦工家庭。
「刻板地引人注目的胡」
胡錦濤訪問德國引起了德語媒體對胡本人性格特徵和執政風格的興趣。法蘭克福星期日匯報認為,胡錦濤是一位沒有特點、沒有愛好,沒有棱角的領導人。該報接著寫道:
胡錦濤德國行追蹤報導
從本周四開始,胡錦濤以中國國家主席身份首次對德國進行為期三天的國事訪問。2001年,當時擔任中國國家副主席的胡錦濤就曾經訪問過德國。四年來,德中兩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科學領域的關係有了更為密切的發展。在胡錦濤訪德期間,雙方共同簽署了6項經濟和文化方面的協議,總價值超過10億歐元。
梅克爾希望中國促進法制化
即將上任聯邦總理的聯盟黨主席梅克爾女士周五(11月11日)會見了來訪的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梅克爾希望中國將與德國的法制國家對話進行下去。令聯盟黨感到不快的是,施羅德作為仍然在任的總理在隨後與胡錦濤會晤時,依然倡議解除對華武器禁運。
克勒會晤胡錦濤—贊抗貧倡自由
德國聯邦總統克勒對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褒獎有加。本周四(11月10日)當他於柏林會晤中國來訪主席胡錦濤時,也強調了民主發展的重要性。德中雙方經貿代表當場簽署了五份貿易合同,其中包括金額達6.7億歐元的60輛ICE訂單。兩國首腦同時還達成了一份文化協定。
胡錦濤歐洲公關之行
中國國家主席來到歐洲訪問,微笑著搖著巨額商貿訂單,當然,有來無往非禮也,中國客人期望的回報是歐盟解除對華武器禁運。德國之聲追蹤胡主席的行程,推出專欄報導。
梅克爾會晤胡錦濤:只談能源環保
11月11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柏林同德國即將成為新總理的梅克爾夫人進行了45分鐘的會晤。德中兩國領導人在會談中主要談論了能源和環保議題。
現場音頻報導:胡錦濤訪德第一天綜述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的到來成為德國媒體的熱點話題。德國之聲中文部記者在柏林進行了現場追蹤報導。在周四晚德中經濟界的晚宴上,胡錦濤巧妙第回答了德國經濟界人士對中國能源政策的質疑。點擊本文所附鏈接,聽現場音頻報導。
中國不是德意志帝國
胡錦濤到達德國的當天,南德意志報發表社論指出,今後幾年,中國將成為國際社會的中心話題,所以新一屆德國政府將更為關注中國。在談到中美關係時,社論寫道:
胡錦濤訪德不忘體恤下情
這個周末,德國魯爾區一戶尋常的礦工家庭將迎來一位不尋常的客人,他便是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這不禁讓人想起一年前胡的親密諍友——溫家寶總理在對德國進行國事訪問時,專程參觀巴伐利亞牛棚的情形。
胡錦濤訪歐專輯
中國國家主席來到歐洲訪問,德國之聲追蹤胡錦濤行程,推出專欄報導,對該事件進行分析與評論。
德中經濟會議:要更加緊密合作
在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周四(11月10日)訪問德國之際,柏林舉辦了德中工業界會議。德國工業界和德國政府正在爭取在技術革新上與中國開展密切合作,同時也批評中國在保護國外專利與技術上存在很多問題。
布希總統會見達賴喇嘛
美國總統布希在白宮會見到訪的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達賴喇嘛希望布希在 11月下旬訪問中國時,能夠敦促胡錦濤給與中國真正的自治。
胡錦濤施政:進一步、退一步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問德國前夕,德國不少媒體發表文章對胡錦濤實施的政策得失進行評論。商報認為,雖然胡溫的團隊正在著手解決中國社會不平衡、腐敗和環境污染等問題,但他們仍然堅持老式說教和老一套做法。
胡錦濤能否促動解除軍售?(二零零五年十一月十一日)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於今天從英國抵達德國進行他上任國家元首以後的首次訪問。香港媒體注意到胡錦濤訪問的主要任務之一,將依然是游說歐盟取消對華軍售禁令。另外,中國外交舞台和香港內部局勢也是本周香港媒體關心的問題。
胡錦濤訪德前看德中關係
德中關係總體來說是好的:迅速增長的雙邊貿易,德國企業大規模的在華直接投資,以及高達數十億的定單等。與此相符,中國黨和國家主席胡錦濤將於11月10日至13日對德國進行國事訪問,並將會晤兩位德國政府首腦:即將卸任的施羅德總理和下一屆政府總理梅克爾女士。
胡錦濤英國行:忙簽貿易訂單,武禁問題暫緩
周三,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其歐洲三國行的首站倫敦與英國首相布萊爾舉行會晤,就兩國經貿關係、世界安全以及氣候變遷等議題進行磋商。英中雙方簽訂了價值13億美元的貿易協定。
解除武禁問題上不會有突破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今天開始其歐洲三國之行,第一站到達英國首都倫敦。周三,胡錦濤將與英國首相布萊爾舉行會談,議題包括雙邊貿易,中國在國際政治中的作用,人權問題,以及環境和氣候保護等。英國女王還將設宴接待胡錦濤一行。
實質性突破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參加朝核問題六方會談的各方代表已經紛紛抵達北京,準備就北韓核問題展開第五輪談判。雖然在中國的斡旋之下,第五輪會談終於如期進行,但是人們對於本輪會談的前景卻依然難以保持樂觀態度。觀察家普遍認為,由於朝美之間互不妥協,第五輪會談出現實質性突破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胡錦濤下周訪德,對華武禁不是主要話題
胡錦濤歐洲之旅,「公關」政治經濟界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本周二開始他的歐洲之旅。周四開始的三天德國訪問中,胡錦濤不但帶來了價值數十億的合同,也帶來了對梅克爾新政府延續施羅德對華友好政策的期望。
拉美的中國熱開始降溫
一年前,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問南美時,宣佈中國將在巴西、阿根廷和智利投資建設價值數百億美元的項目。僅在阿根廷,中國就準備投資二百億美元。商報報導說,一年後,這些項目尚無蹤影,但全南美卻面臨中國強大的出口攻勢:
王萬星重獲自由,中國精神病院體制再遭質疑
在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即將訪問德國之際,被強制關押精神病院多年的中國著名政治犯王萬星最近重獲自由,在德國與他的家人團聚。德國之聲中文網記者11月2日專門電話採訪了王萬星,13年的病院經歷對他恍若一場荒誕長夢。
「中越關係情薄如紙」
離開北韓後,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本周一開始了為期三天的對鄰國越南的訪問。這是他就任以來首次訪問越南。胡錦濤將與越南國家主席陳德良,越共領導人農德孟舉行會晤,並於周二在越南國會發表演說。就中國與越南目前的關係與發展,本台記者採訪了德國亞洲學院越南問題專家維格爾教授。
解讀中朝「兄弟友誼」
胡錦濤對北韓的三天「友好訪問」引起了德語媒體的重視。日報認為,胡錦濤不以國家主席、而以黨的首腦身份前往平壤並會見「親愛領袖」金正日尤其引人注目。該報在評論中朝關係時寫道:
金正日願意重開六方談判
儘管與美國之間存在著難以調和的意見差異,北韓國家領導人金正日還是向著中止核武計劃的方向邁進了一步,接受了北京方面於11月8日重開六方會談的建議。
中國是想避免新的朝鮮戰爭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本周五開始了對北韓為期3天的訪問。這是他2002年上台後首次訪問北韓。中國外交部一位發言人表示,胡錦濤將就「確保地區和平與安全」的內容與北韓領導人進行討論,中國希望在11月恢復朝核六方會談。在朝核問題上,中國到底能夠對北韓施加多大的影響,他又願意向北韓施加多大影響呢?
胡錦濤11月中旬訪問德國
胡錦濤11月中旬訪問德國
胡錦濤訪朝-中國外交第四階段更加鮮明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將於下周訪問北韓,並與北韓最高領導人金正日會晤。胡錦濤上台後,中國的外交已經進入了上世紀50年代來的第四個階段,從防禦轉向了局部進攻。胡錦濤首次訪問北韓不同於以前中國領導人的意識形態式訪問,而是新階段的一個宣言性動作。德國之聲記者評述如下。
上一頁
第9 頁,共12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