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邦議院:繼續維持對華武器禁運
2004年10月29日廣告
如果施羅德能作主,那麼歐盟最好是今天、而不是等到明天就重新開放自1989年天安門事件以來對中國封閉的武器出口。迄今為止,這位聯邦政府總理在這個問題上並沒有在意社會民主黨內部的議論紛紛,也沒有理會綠黨對中國人權現狀的批評指責。
此次在聯邦議院的表決中,社會民主黨和綠黨的議員們對聯邦總理的這種我行我素的做法採取了不容質疑的對抗態度。對此,在野黨的政治家們尤其感到高興,自由民主黨議員霍耶爾就說:「今天聯邦議院旗幟鮮明表明了態度。這肯定使某些人感到難過。今天的表決結果證明,施羅德總理對中國的武器出口政策和有關中國人權問題的政策並沒有得到德國聯邦議院中大多數人的支持。我認為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雖然紅綠政府聯盟中的議員們極力擺脫在野黨的熱情擁抱,但是擺在面前的事實是,他們提出的議案在內容上同聯盟黨和自由民主黨並沒有多少區別。他們認為,中國必須具備具體的先決條件後,德國才有可能同意取消武器禁運。這些具體條件是,其一,中國必須簽署聯合國的有關政治權利和公民權利的協定。其二,中國必須貫徹不久前中央政府通過的保護人權和私人財產的憲法規定。第三,尊重少數民族自治權。
綠黨政治家弗爾默爾還提出,鑑於台灣問題也不應當向中國提供武器,尤其是考慮到德國以及歐洲國家同美國保持的良好關係。他說:「我們綠黨,我想不少其他人也都完全清楚,如果拿出我們剛才討論的四個條件作為前提,那麼目前根本不可能開放對中國的武器出口。」
去年12月,施羅德總理在訪問中國時曾向東道主保證說,他會努力爭取將德國的哈瑙核設施出口到中國,並努力爭取取消對中國的武器禁運。但是,在這兩個問題上他甚至沒有得到自己陣營內的多數支持。如果12月份施羅德再次訪華,想必中國人已經知道,即使德國總理要想兌現自己在國外做出的承諾,有時也很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