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習近平
2013年起,習近平任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領導人。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中烏外長熱線談「領土完整」重要性
中國外交部長秦剛與烏克蘭外交部長16日通話,就促進俄烏和談、北京早前提出的俄烏和平12點聲明,進行討論。
中國兩會討論度高 哪些新詞被審查?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3月10日在兩會上以2952票「全票當選」引發正反討論,會中許多發言也備受關注,就在中國網友熱烈討論時,他們發現有關敏感詞條已經遭到過濾。
沙烏地官員:習近平親自斡旋促成了沙伊協定
伊朗和沙烏地阿拉伯上周宣佈將恢復外交關係,全球輿論嘩然。中國在其中的斡旋作用不容小覷。一位沙烏地官員最新表示,習近平去年12月與沙烏地王儲接觸,商討讓北京作為沙烏地和伊朗之間的「橋樑」,從而啟動會談、促成了上周外交和解。
德語媒體:中國打破美國在中東的壟斷勢力
《明鏡周刊》撰文分析沙烏地和伊朗在北京的幫助下解決兩國間長期存在的恩怨將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和後果。《法蘭克福匯報》發表文章,評論習近平的「新長城」存在潛在的危險。
客座評論:一個平庸的寡頭集團出現了
在經歷了十年的動蕩清洗之後,在經歷了將近半年的權力過渡期之後,剛剛結束的人大會議產生出了一個怎樣的權力體系,將對未來中國政治有著如何影響,是最近幾天各界都關心的問題。
專訪:習近平不會向普丁施壓
沙烏地與伊朗在中國斡旋下達成和解協議被視為北京的外交成功。接著又傳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可能下周出訪俄羅斯的消息。中國可能在烏克蘭戰爭中扮演更為積極的角色嗎?德國之聲就此採訪了美國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MS)亞洲部的資深研究員馬安洲(Andrew
客座評論:中國以實力主動構建全球秩序,挑戰美國
在丟掉對美幻想後,習近平第三任期的中國外交發生了明顯轉變,即從過去對美遏制和圍堵的被動回應和反擊,變成主動的對美鬥爭。
德語媒體:中國開啟了習近平時代
剛剛結束的中國兩會上,習近平以全票當選國家主席,這也使他成為毛澤東之後唯一一位集黨政軍大權於一身、連續執政三屆的中國最高領導人。
路透社獨家:習近平下周就將出訪莫斯科
路透社引述熟悉內幕的消息人士,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下周計劃出訪俄羅斯,與俄羅斯總統普丁在莫斯科舉行會晤。《華爾街日報》報導稱,結束對莫斯科的訪問之後,習近平可能會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進行通話。
路透:台灣今年國防預算將為「全面封鎖」做準備
台灣國防部提交的一份預算報告顯示:今年度國防開支以「預計台灣海峽將被全面封鎖」為前提,準備充足的武器和軍機零組件庫存。
國際媒體如何評價中國新組建的「習李」政府?
中國兩會落下帷幕。新上任的政府總理是前上海市委書記李強。他與前任李克強的名字雖只一字之差,但兩人之間卻無甚關聯。國際媒體如何看待和評價新組成的新「習李」政府?
德語媒體:習近平終身執政讓中國走上歧途
正在召開的中國全國人大會議確認了習近平的第三屆國家主席任期,新一屆的領導班子也幾乎全由習近平的親信組成。《法蘭克福匯報》指出,這將讓習近平更加難以瞭解真實情況,《每日鏡報》則認為,中國將因此喪失競爭優勢。
進入「習核心」集權新時代 中國面臨諸多挑戰
隨著本周「兩會」的落幕,專家們表示,中國共產黨的舉措是為進一步集權做出的努力,但習近平的第三個任期內也將面臨巨大挑戰。
習近平的新副手——李強
在目前正在召開的中國人大會議上,李強被確認為新一任國務院總理,取代將退休的李克強。路透社報導援引觀察人士稱,李強與習近平的親密關係是一把雙刃劍。
習近平親信李強出任國務院總理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自己的親信李強推上了最高領導層第二把手的位置。這位沒有任副總理經驗,被「破格」提升的總理,有著怎樣的背景和做事風格呢?
長平觀察:袁世凱妄圖恢復帝制,他是大漢奸嗎?
美國華裔學者余茂春被中國「藝術家」塑造跪姿銅像,成為當代中國「漢奸第一人」。但是,今天(3月10日),很多中國網民關注歷史上另外一個「大漢奸」袁世凱。時評作家長平通過政治笑話解讀「習近平為什麼是偉大領袖」。
王滬寧當選政協主席 港澳台事務由他接管?
本周五舉行的中國政協14屆一次會議舉行第3次全體會議,王滬寧不出意料的當選新一屆政協主席。外界紛紛猜測他擔任此職的同時,是否也會一並接管港澳台事務。
政治強人習近平步入第三個國家主席任期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本周五迎來他的第三個五年任期。分析人士認為,對於這位中國政治強人而言,目前是一個關鍵時期,無論是經濟增長還是中美關係等方面北京現在都面臨挑戰。
習近平掌權這10年
2023年3月10日習近平第3次宣誓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10年前成為中國最高領導人之後,習近平對內取消國家主席任期限制,對外推行強硬外交、宣傳東升西降,聯俄抗美。一起回顧習近平執政這10年為中國帶來何種轉變。
客座評論:中國外交的再轉折與習近平的心態
二十大以後,習近平一切為了復興經濟的基調一定,戰狼外交似乎也有鬆弛。但習近平似乎又對他制定的政策作了調整,形成了一個「硬-軟-硬」的循環,這裡的原因值得探討。
三度連任中國國家主席 習近平有何打算?
隨著習近平開啟下一個五年任期,迎面而來的是眾多懸而未解的挑戰,包含中國經濟趨緩、中美關係緊張、台海局勢動盪等。專家如何解析中國新局?
荷蘭跟進美國 祭半導體技術出口管制
美中科技戰越演越烈,在荷蘭決定和美國聯手圍堵中國後,荷蘭政府8日致函國會,打算祭出新的半導體技術出口管制。中國外交部發言人不點名地批評美國「不惜犧牲盟友的利益,脅迫誘拉一些國家對中國採取出口限制措施,終將反噬自身」。
報告:習近平擬續施壓台灣 弱化美影響力
美國情報單位8日發佈一份年度威脅評估報告,闡述習近平持續著眼於統一台灣,並將以網路戰削弱美國影響力。報告還指,TikTok也可能引導公眾輿論,成為中國侵台的統戰利器。
德語媒體:中國不再掩飾
本次中國兩會期間,中國高層對中美關係的表述在德語媒體中引起熱議。中國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習近平公開譴責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進行"遏制""圍堵"和"打壓"。
應對西方競爭 中國力推數十年最大機構改革
中國公佈了一份中央機構全面改革方案,著眼於金融、科技和數據領域的調整。在中美關係日益緊張、西方競爭加劇之際,該方案表明了習近平哪些執政目標?
德語媒體:習近平親手挑選的權力核心
正在北京舉行的人大會議期間,中國將完成包括國家主席、總理以及人大委員長等重要領導職位的換屆。儘管中國人大會議上的選舉和投票通常只是走走形式...
寧德時代電池市佔全球第一 習近平:亦喜亦憂
中國車用電池生產商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稱寧德時代在全球動力電池的份額已經是連續6年全球第一,習近平對此表示亦喜亦憂,並且提到:在人家對我們零和博弈情況下,還要給自己留條後路。
客座評論:兩會年度「台灣蜜糖」的一廂情願
北京人大政協兩會正熱烈召開,其中「台灣省人大代表」口中的「惠台」措施不見得能夠討好台灣民眾,反而可能令中國百姓產生被剝奪的感覺。
習近平罕見在兩會直接批評美國
習近平週一出席中國政協的會議,以表達對民營經濟的支持和重視,但他罕見地直接點名美國的打壓,並稱此舉給中國經濟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
德語媒體:中美對抗 代價高昂
由於取消了嚴苛的疫情限制,中國經濟本來有望在今年實現迅猛復甦。但複雜的國際及國內局勢,卻給中國經濟平添了諸多不穩定因素。
李克強最後報告 提「穩定」超過30次
即將卸任的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他最後一次人大工作報告中,強調中國今年發展「要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北京將著重維穩經濟。這次報告中哪些關鍵字頻繁出現,又有哪些被提起的次數減少?
牆外文摘:新冠實驗室洩漏說,怎樣關注才正確?
有評論認為,在安全缺少保障的情況下做病毒試驗本身就是錯的,不過還不算大錯;洩漏才是大錯;洩漏的錯也不算太大,隱瞞和掩蓋才是最大的錯。
人大今開幕 10日將選國家主席
本屆中國全國人大4日公佈議程,中國總理李克強將於5日發表卸任前的最後一次政府工作報告,中國國家主席、國務院總理則將先後於10日、11日出爐。
德語媒體:中國擔心俄羅斯戰敗
中國在俄烏戰爭中的微妙立場,依舊是德語報刊關注的焦點。「德國編輯部網路」擔心,中國可能會借道白俄羅斯向俄軍提供軍火。《焦點雜誌》則指出,在對抗自由民主陣營的鬥爭中,習近平迫切需要俄羅斯的協同,因此他不可能坐視普丁戰敗。
「兩會」將讓中共權力更加集中
隨著中國「橡皮圖章」人大會議周末在北京召開,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將正式開始第三次任期。與此同時,中共正準備進行更多機構改革。分析師們如何看待今年的「兩會」?
中國的二號人物李強是如何推動廢除「清零」的?
去年12月7日,中國政府發布「新十條」,放鬆疫情管控,標誌著中國大陸放棄了習近平長期推行的動態清零政策。圍繞這一突然的政策大轉彎,路透社從消息人士那裡瞭解到當時的一些決策細節。
原香港晨鐘書局出版人姚文田刑滿獲釋
在入獄近十年後,83歲的原香港晨鐘書局出版人姚文田近日刑滿出獄,並回到香港與家人團聚。2013年10月被捕前,姚文田計劃出版余傑的作品《中國教父習近平》,他獲刑10年的罪名是"走私普通貨物罪"和"涉嫌攜帶違禁物品"。
長平觀察:正在消失的民間脫口秀表演
隨著社群網站的普及,中國民間的政治「脫口秀」反而失去舞台。時評作家長平認為,原因之一是習近平新時代不再需要否定毛澤東來獲得掌權的正當性。
兩會將召開 中國打擊金融業的享樂主義
今年「兩會」的一大看點,除了金融機構的改革之外,中紀委宣佈要打擊中國金融界的享樂主義、西方看齊論等錯誤思想,以清除黨內政治隱患。
兩會前瞻:習近平第三任、新內閣將登場
備受關注的兩會將於本週上路,究竟在習近平連任的大環境下,還有哪些看點?德國之聲綜合了台港媒體的說法,推出兩會前瞻。
國際媒體看「兩會」: 集權力、穩經濟
對本周末將召開的中國政協、人大「兩會」,國際媒體的看點包括經濟發展目標、黨政機構改組、決策權力進一步集中到習近平手中以及政府高層人事變更。
中國為何打擊知名企業家?
中國銀行家包凡的失蹤,再次引起人們對中國政府打壓企業家的擔憂。專家表示,這將導致投資者對中國失去信心。
盧卡申科:「完全支持中國的烏克蘭和平計劃」
作為中國的「全天候全面戰略夥伴」,明斯克稱「完全贊成和支持中方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立場和主張」。正在訪華的盧卡申科還表示,在明斯克與北京合作時,「我們從來沒有把自己設定第三方的朋友或者第三方的敵人」。
客座評論: 習近平為何要推新一輪黨政機構改革?
中共當局宣佈又要進行機構改革,而且是習近平親自動員部署。政治學者鄧聿文指出,中國黨政系統確實需要大刀闊斧的改革,但習近平有個「心病」,他要把黨統領一切在機構設置中予以體現,這就使得機構改革變味。
盧卡申科訪華 北京與西方嫌隙加深
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周二開始對中國為期三天的訪問。盧卡申科被視為普丁的堅定盟友,中國儘管仍在試圖表現中立姿態,但是北京近期的外交互動所傳達的立場卻與西方漸行漸遠。
中共二十屆二中全會:審慎發展經濟 迎接驚濤駭浪
雖然中國取消了持續3年的清零政策,但國內經濟恢復的基礎還不牢固;在國際領域,中共二十屆二中全會公報稱,中國正在迎接「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
德語媒體:中國站在了侵略者一邊
《世界報》指出,光是從標題就能看出來習近平根本不在乎烏克蘭的和平,這份立場聲明只是用來取悅普丁的。 《南德意志報》提到,雖然十二點計劃文件的內容非常模糊,但其中對美國和西方的批評尤其具體。
接棒李克強?李強如何重振中國經濟
中國兩會即將登場,屆時,包括國務院總理等中國新一屆政府高層人選將會正式出爐。外界預料,中共政治局常委李強將會接替李克強,擔任總理一職。被視為習近平心腹的他,將會如何主政經濟,引發關注。
「兩會」看點有哪些?
中國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和全國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簡稱兩會,將分別於2023年3月5日和3月4日在北京召開。此次兩會正值中央政府換屆,會上將「流程式」地投票表決國家機構和政協領導人員的一系列重要人事任命。兩會還將釋放新的政治經濟政策訊號。
專訪余茂春:中美從來就沒有真正的戰略緩和
中美之間近年來衝突不斷,不久前的「間諜氣球事件」正是一個最新實例。近日,曾任川普政府對華政策顧問、現哈德遜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及胡佛研究所客座研究員余茂春接受了德國之聲的採訪,就中美關係的現狀和未來發表了見解。
上一頁
第21 頁,共86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