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習近平
2013年起,習近平任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領導人。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美中瑞典談判無重大進展 將延長關稅「休兵」期
美中為期兩天的貿易談判落幕,雙方稱會議相當有建設性,有望再把關稅談判期延後90天,但並未簽署協議。對於外界關注川普和習近平是否將會晤,美國官員則稱未討論。
賴清德欲過境美國遭拒?台灣外交部否認
據《金融時報》等媒體消息,美國拒絕讓台灣總統賴清德過境紐約,分析指這可能是擔心破壞美中貿易談判,以及美中元首會晤的安排。中國外交部上週已表態反對賴清德赴美,稱其為「竄訪」;台灣政府則表示賴清德近期無出訪行程,因此沒有所謂「美方不同意過境」。
美中於瑞典會談 貿易談判期傳將再延90天
據《南華早報》等媒體,美中新一輪貿易談判可能將進一步延後原定的期限,並討論是否取消川普因芬太尼問題對中國加徵的20%關稅。此外,這次會談還預期提及中國「產能過剩」、美國的出口管制政策等經濟議題。
德語媒體:中歐絕非「夥伴」
媒體看中國
對於周四舉行的歐中峰會,《南德意志報》寫道,鑑於利益與價值觀的根本分歧,中歐間所謂的「夥伴關係」實在是名不副實:歐洲只有認清這一現實,才能在談判桌上取得主動。《商報》則明確指出,北京強硬和自信的表面之下,其實「底氣」已經嚴重不足。
貿易、中俄成歐中峰會焦點 馮德萊恩:我們到了一個轉折點
在北京舉行的歐中峰會上,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強調必須解決歐中貿易不平衡問題,否則歐盟可能需要減少對中國商品的開放程度。她還表示,中俄關係是歐中關係的「決定性」因素。在稀土出口方面,雙方達成一個「升級版」機制。中歐還發表了氣候保護聯合聲明。
歐中峰會登場:經貿分歧深 中俄再成焦點
馮德萊恩24日在北京會見習近平,替第25屆歐中峰會拉開序幕。在川普關稅戰導致地緣政治變數增多之際,歐洲除了關切如何「再平衡」跟中國的貿易關係,也對中國在俄烏戰爭中扮演的角色提出質疑。中國則強調中歐建交50年的象徵意義,希望跟歐洲拉近關係。
中歐關係陷低谷 北京對歐盟制裁提出嚴正交涉
歐中峰會在即,中國商務部批評歐盟上周對俄第18輪制裁措施中,涉及中國企業和銀行的部分,稱對中歐經貿關係、金融合作「造成嚴重負面影響」。歐洲議會前議員包瑞翰向德國之聲分析說,歐中關係陷入低谷有四個原因。
美中將於瑞典會談 擬延長關稅談判期
美國財長貝森特宣佈將於下週在瑞典與中國官員會面,延續美中貿易談判。據悉,此次會談是為了延長雙方當前的貿易戰休兵狀態,把原訂8月中旬的期限再往後延。
繼銀行高管後 美國商務部員工訪華遭限制出境
在美中關係因貿易問題緊張之際,過去幾週以來頻傳美國公民在中國被限制出境。美國政府本週證實,一名以個人身份前往中國的商務部員工被中方禁止離開,並表示美方正密切關注該案。
中國對美稀土出口回升 兩國領袖會晤有譜?
隨著美中貿易戰休兵,中國6月輸出美國的稀土量是前一個月的7倍以上。此前,兩國達成協議,中國恢復稀土出口,美國也重新開放輝達的H20晶片輸往中國。另外有消息稱,川普與習近平可能在今年10月底的APEC峰會之前或會議期間會晤。
德語媒體:經濟施壓無法令北京屈服
媒體看中國
《法蘭克福匯報》發表評論稱,對中國經濟施壓並不會令北京屈服,反倒只會激發更強硬的反應。華盛頓和歐盟必須承認中國的實力及其持久性。《商報》評論稱,中國超級列車試運行成功賦予了高速列車新的定義。
美企在華新投資降至新低 仍難割捨對中國依賴
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本週發佈報告,顯示在中國的美國企業今年新投資計劃創下歷史新低,對獲利的信心也下滑。美國企業表示,美中關係的不確定性以及美國總統川普的關稅,是他們當前最擔心的問題,但大多數美國公司仍認為中國市場至關重要。
西藏自治區前黨委書記因受賄罪被判死緩
據中國官媒報導,西藏自治區前黨委書記吳英傑以受賄罪被判處死刑,緩期兩年執行。作為「藏二代」高官,吳英傑在西藏生活60多年,工作近47年。2024年被「雙開」,通報批其「落實中央治藏方略不力、嚴重影響西藏高品質發展」。
客座評論:川普對俄下最後通牒 戳破習近平和普丁的同床異夢
黃錦鐘
DW中文客座評論員黃錦鐘分析指出,中俄一再重申「上不封頂」的友好關係,實際上雙方互動充滿算計,只是彼此利用的「投機」結盟,互信薄弱,有變節可能。川普要求普丁50天內與烏克蘭達成協議,揚言課徵「次級制裁」,對中俄關係是一大考驗。
德語媒體:產能過剩窒息中國經濟
媒體看中國
《科隆城市報》報導指出,中國電動車產業的外表雖然光鮮亮麗,但事實上,產能過剩導致的價格戰已經令相關企業不堪重負。《日報》評論指出,面對川普的關稅大棒,歐洲也應效仿中國制定出自己的應對戰略。
賴清德傳將訪巴拉圭、過境美國 北京:反對「竄訪」
巴拉圭總統貝尼亞本週透露,台灣總統賴清德即將在未來一個月內出訪該國,引發賴清德可能過境美國的猜測。台灣外交部未證實該項說法,僅表示若有安排將適時對外說明。
印度外長時隔5年訪中:解決邊境摩擦是互信基礎
中印關係2020年因邊境衝突而惡化,自去年10月開始有所好轉。繼印度防長上個月在青島會晤董軍,印度外長這週也造訪中國,除了會晤王毅等官員,也將參與上海合作組織的會議。
澳總理開啟二度訪華之旅 經貿升溫難掩安全分歧
澳洲总理阿爾巴尼斯本周六開啟其作為總理的第二次訪華之旅。此行在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依舊嚴峻的大背景下,旨在鞏固近期才得以穩定的雙邊貿易關係,並在中美大國夾縫間尋求外交平衡。
客座評論:習近平權力被削弱?我沒看見
鄧聿文
本文作者認為,現在個別美國智庫和政治人物加入「唱衰習」的行列,撇開動機不論,根本原因,還是搞不清中共高層政治的底層邏輯,也沒看懂中國社會的整體情緒變化。
金磚國家批單邊關稅 川普揚言加徵10%
今年的金磚峰會在中俄兩國領導人缺席的情況下格外黯淡。金磚領袖關切川普關稅、美國對伊朗的襲擊以及以色列在中東的軍事行動。川普則揚言對與金磚國家「反美政策」結盟的國家加徵10%關稅後遭到反駁。
牆外文摘:未來或將出現兩個「第十五世達賴喇嘛」
牆外文摘
有評論指出,隨著達賴喇嘛公開宣佈其繼任安排並遭北京反駁,局勢已明確:兩個「第十五世達賴喇嘛」將登上國際舞台,爭奪正統地位,這一僵局可能持續數十年。
李克強70冥誕:官媒高調紀念,社媒限制轉發
7月3日,中國前總理李克強70冥誕,人民日報發表長篇紀念文章,但是社群網站被要求限制轉發,部分已轉發文章被「404」。
李強赴巴西金磚峰會 習近平首度缺席
中國政府宣佈,總理李強將出席本周末在巴西裡約熱內盧舉行的金磚國家領導人峰會。這打破了習近平從不缺席金磚峰會的慣例
習近平主持財經委會議:治理低價內卷 去落後產能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主持的一次黨內最高經濟決策會議,再次強調「高品質發展」和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並要求治理企業低價競爭。
德語媒體:寧化灰燼 不作浮塵
媒體看中國
香港實施國安法五周年之際,《每日鏡報》關注這座城市曾經的開放與自由,如何一步步被無數的細小步驟架空。《時代周報》聚焦中國對黨政機關的禁酒令,提出疑問說,這一步驟是否考慮到對該國餐飲業的影響,畢竟,這是經濟下行時期僅存的保障就業的領域之一。
苗華被免去中央軍委委員職務
據中國官方新華社報導,6月27日,全國人大會議經表決,免去苗華的中央軍委委員職務。去年11月,中國國防部即宣佈,中央軍委委員、軍委政治工作部上將主任苗華涉嫌嚴重違紀,停職檢查。
9月3日天安門廣場將再次舉行閱兵
中國9月3日將舉行紀念抗戰及二戰結束80周年大會及盛大的閱兵式。習近平將發表講話。不到兩周前,美國總統川普在他79歲生日之際,在華盛頓舉行了美國幾十年來規模最大的閱兵式。
客座評論:台灣國安簡報破局 習近平作夢也會笑
黃錦鐘
賴清德邀請在野領袖參加國安簡報,盼凝聚對中國威脅的集體意識,向國際傳達台灣內部重視國安議題,同時也展現執政者應有的政治高度。但邀約不順,民眾黨、國民黨相繼婉拒。DW中文客座評論員黃錦鐘分析在野陣營拒絕出席的考量,以及賴政府面臨的重大課題。
中俄領導人通電話 「強烈譴責」以色列?
俄羅斯總統普丁和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周四通電話,就以色列伊朗衝突等議題交換意見。克里姆林宮稱,兩人在電話中「強烈譴責」以色列對伊朗的襲擊,強調外交解決的必要性。不過,中國官媒的相關報導中沒有出現「強烈譴責」的字眼。
在東京重建自己:「局外人書店」趙國君的潤學與新生
東京「局外人書店」創辦人趙國君是來自中國、熱衷人文活動的知識分子。這間書店背後,藏著他在中國高壓體制下長達11年的掙扎、被監控的恐懼,以及最終驚險「潤」往日本,追尋言論自由與重建公民社會理想的一面。
以伊戰事:美國考慮介入 中國作壁上觀
以色列與伊朗的戰事18日邁入第六天。美國總統川普表示美方快失去耐性,副總統萬斯也暗示可能採取行動,阻止伊朗推進濃縮鈾發展。世界另一大強權中國又持什麼立場?專家告訴DW,以伊局勢對中國沒有太大的外交斡旋空間,中方恐怕也缺乏足夠動機出手介入。
德語媒體:亞洲版大國博弈
媒體看中國
《新蘇黎世報》評論稱,受邊境爭議、戰略猜忌與地緣政治競爭的影響,中印兩個政治制度迥異的亞洲大國之間,過去幾十年來一直摩擦不斷,今後也將直接影響亞洲的秩序走向。
世界各國的閱兵儀式:紀念革命或展示獨裁
今天,美國將舉行一場充滿爭議的閱兵儀式和「生日慶典」。世界上還有哪些國家在舉行閱兵儀式,它們分別代表怎樣的傳統以及當下的政治含義?
德語媒體:西方離不開中國的尷尬現實
媒體看中國
中美倫敦談判的結果暫時令各方如釋重負,但這場關於稀土的角力,卻使歐美高度依賴中國的尷尬現實暴露無遺。而要想擺脫依賴,歐美國家必須邁出艱難卻必要的一步:建立屬於自己的原材料體系。
德語媒體:真正的較量才剛剛開始
媒體看中國
周三凌晨,中美談判在倫敦達成框架性共識,同意取消部分近期內為打擊對方而採取的制裁措施。中美之間似乎避免了一場毀滅性的貿易戰升級,但此次休戰能否持續,德語媒體並不樂觀。
客座評論:美中都炒台海議題 習近平怎麼盤算2027
黃錦鐘
台海安全成為焦點,媒體熱議中國犯台時機與手段,更有「習近平國師」上海復旦大學教授張維為主張,武統條件成熟,揚言台灣可能隨時被「解放」。DW中文客座評論員黃錦鐘分析「2027大限」,並指出台灣內部關鍵的多重問題。
韓國總統李在明同習近平通電話
韓國總統李在明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6月10日通了電話。他表示,將推動雙邊經貿關係實現實質性進展,並共同致力於朝鮮半島的和平與安全。習近平希望兩國戰勝意識形態差異,推動各方面的合作。
中美倫敦談判 白宮促英國阻止中國蓋新使館
繼今年5月的日內瓦會談之後,中國副總理何立峰即將在英國倫敦與美國舉行新一輪貿易協商,各界預期談判焦點是中國是否鬆綁對美國的稀土出口管制。在倫敦期間,何立峰也將與英國財政大臣會談;與此同時,中國去年提出的新大使館計劃,再度成為焦點。
牆外文摘:何曉清談六四:「這怎麼不是血呢?」
牆外文摘
被香港政府拒絕批准工作簽證的歷史學者何曉清,在訪談中說,一代一代人的青春、愛情、友誼、 信任⋯⋯都被中共權勢者操縱、利用,爭取公義、尋求真相的人變成被審判者。她引用林昭的話說,「這怎麼不是血呢?」
中美貿易戰會不會再爆發?
中美兩國為期90天的關稅休戰似乎不太順利。晶片軟體和稀土產品方面都存在爭議,而被關稅掩蓋的科技競爭更難以緩解。川普本周四和習近平通了電話。新一輪中美貿易戰打不起來了?
美中代表團將於周一在倫敦繼續貿易談判
川普表示,美中兩國政府高級官員將於周一(6月9日)在倫敦會晤,展開下一輪貿易談判。稀土和其他關鍵礦產是中國手中的重要籌碼。
與習近平時隔半年通話 川普:將應邀訪華
中國媒體周四稱國家主席習近平應約與美國總統川普通電話,兩人上一次通話是在川普上任之前。這段期間,中美關係的緊張程度因關稅戰等議題進一步加劇。川普在通話後表示,他與習近平討論了雙邊貿易協議的細節,並宣佈將應邀訪問中國,但並未公佈時間。
德語媒體:為什麼不去譴責中國?
媒體看中國
《新蘇黎世報》評論稱,相較於任何來自歐洲或美國的和平倡議,習近平只需給莫斯科打一個電話,就可以很快結束俄烏戰爭。《南德意志報》寫道,中美之爭早已超越關稅層面,已經蔓延至供應鏈和技術領域,因此解決爭端也將變得更加困難。
缺稀土 歐洲汽車零件供應商關閉數條生產線
中國限制多種稀土及稀土磁鐵出口的禁令對全球供應鏈造成巨大衝擊。歐洲汽車供應商協會表示,由於稀土短缺,歐洲的汽車零件供應商已有數條生產線關閉。近日,美國總統川普称北京沒有遵守日內瓦協議的條款,暗示中國仍繼續限制稀土產品出口。
長平觀察:天安門坦克履帶上,沾滿的不只是中國人的鮮血
長平
今天是六四民主運動三十六周年紀念日。時事評論作家長平指出,只要我們看看六四屠殺之後,中共對全世界帶來的威脅,就會明白:當年開進長安街和天安門廣場的坦克履帶上,沾滿的不僅僅是中國人的鮮血。
川普:習近平很強硬 難以達成交易
美國總統川普周三在其社群網站表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很強硬,「極難與他達成交易」。
德語媒體:中美貿易戰「硝煙再起」
媒體看中國
三周前,中美談判代表就暫緩執行懲罰性關稅達成協議,美國財長貝森特和中國副總理何立峰在日內瓦湖畔漫步交談的畫面讓全球股市都鬆了一口氣。然而90天的休戰期還沒過去三分之一,雙方又開始相互指責對方違反協定,貿易戰再度升級似乎已經在所難免。
白宮稱川普和習近平本周可能舉行會談
美國財長貝森特6月1日表示,川普总統很快就會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話,以解決包括關鍵礦產爭端在內的貿易問題。隨後,白宮發言人周一也稱,雙邊即將在本周舉行會談。
德語媒體:有勇無謀的川普对華戰略
媒體看中國
《新蘇黎世報》發表評論稱,對川普来說,遏制中國才是重中之重,其他一切都是配菜而已。《南德意志報》指出,川普正在逆轉華盛頓半個世紀前開啟的親北京政策,但他的對華戰略卻顯得強硬有餘,智謀不足。
德語媒體:影視領域的中美脫鉤
媒體看中國
《商報》文章指出,川普要讓「美國電影再次偉大」,習近平則希望影視作品「講好中國故事」:中美之爭並不僅侷限於關稅和貿易,文化領域的爭奪也同樣激烈。《法蘭克福匯報》評論寫道,隨著美國進一步收緊對中國留學生的簽證政策,中美學術領域也在脫鉤。
上一頁
第2 頁,共86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