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習近平
2013年起,習近平任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領導人。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習近平警告普丁勿用核武?俄否認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中國擔心俄羅斯如果在烏克蘭動用核武器,可能會破壞中國與歐洲國家的關係;3月,習近平更曾親自告訴俄國總統普丁不要這麼做。對此報導,俄方已經否認。
德語媒體:中國管制鎵鍺出口 到底誰更受傷?
中國管制鎵鍺出口的消息引起德媒的廣泛關注。這一舉措被視為對華盛頓的報復行動。《柏林日報》認為,西方恰恰可以利用這一機會進一步減少對中國原材料的依賴。《新蘇黎世報》則指出,短期內可能難找到替代中國的供應商。
耶倫中國行 旨在建立中美「新常態」?
繼美國國務卿之後,美國財長耶倫7月6日訪問中國。外界預計她此行難有重大突破,不過耶倫將推動雙方在經濟上的溝通。有專家認為,此次訪問可能有助於雙方建立「新常態」,並確立雙邊關係的基礎。不過也有分析人士不看好這次訪問,稱之為「一次空洞之旅」。
上合組織添新成員 中俄欲擴大影響力
4日的峰會上,上海合作組織正式納入伊朗為成員國,並替白俄羅斯未來的加入鋪路。在會後的宣言內,該組織強調加強合作、反對集團對抗,但其組織內部仍存在分歧。
上合組織虛擬峰會 習普同框出席
上合組織峰會本周二開幕,印度是這場虛擬峰會的東道主,這次會議會吸納更多成員加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言時強調團結。這也是華格納叛亂後俄羅斯總統普丁首次出席國際活動。他在發言時都說了什麼?
客座評論:對外關係法 中國要對美亮劍?
時評人鄧聿文指出,7月1日實施的中國對外關係法其實對外發出了兩個明確的訊號。一個是積極正面的,一個是威脅性的。如今中國政府宣傳部門的任務,是更多的淡化後者。
牆外文摘:習近平武力攻台誰來「清君側」?
有評論認為,習近平當局一定會鼓噪普丁對華格納士兵秋後算帳,嚴加懲處,留下一段讓中共軍隊裡面忠誠不絕對的將領絕對膽寒的借鑑歷史。
美國將領:習近平尚未決定2027年前武統台灣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克‧米利表示,習近平並沒說已經做出決定,在2027年以前出兵武統台灣。他認為美國必須加速軍隊現代化,震懾北京不要輕舉妄動。美國一家智庫本周發布報告指出,若是台海開戰,台灣撐不過90天。
專訪:習近平的政策與全球化格格不入
德企高管伍德克前前後後在中國生活了約30年,曾親手參與組建駐華德國商會以及歐盟商會。不久前,他剛剛卸任歐盟商會主席一職。在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伍德克表示,中國已經不再是鄧小平時代的開放國度了。
中國《反間諜法》生效 外企憂心忡忡
中國的《反間諜法》7月1日正式生效,其中擴大了國安單位的執法權力,同時增加了政府搜查和實施出入境禁令的權力。許多在華外企都感到緊張和擔憂,因為新法可能給外國企業和個人帶來更多法律風險。
五角大樓稱中國氣球沒有收集情報
美國國防部表示,經過情報機構的評估,被擊落的中國氣球並沒有蒐集情報。而一天前有美媒報導該氣球使用美國技術進行間諜。
反制西方制裁 中國推《對外關係法》
中國28日通過了一部新的外交關係法,規定中國有權對外國的制裁、干涉行為進行反制。中共中央外事辦主任王毅稱要不斷完善對外鬥爭的法律「工具箱」,而該法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提供了法治保障;但專家指,此法恐讓在中國的外企處境更加艱難。
談印太局勢 布林肯:遏制中國不符美國利益
28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與亞太助卿康達分別出席兩場智庫活動,關切焦點都是印太局勢。針對台海兩岸議題,布林肯重申美國會協助台灣自衛,康達則提到明年的台灣大選,呼籲各方負責任行事。兩人還說了什麼?
華格納叛變 如何影響中俄關係?
華格納集團叛亂未遂,給了習近平怎樣的警示?這將如何影響未來的中俄關係?從現在開始,北京將如何面對那「無上限」的中俄關係?
德語媒體:中俄友誼的小船,習近平失算了?
隨著俄羅斯發生動蕩,中國與俄羅斯的友誼會不會出現裂痕?《商報》對此作出了分析。《新蘇黎世報》則關注了中國新的安全法規讓外資對中國市場望而卻步。
新西蘭總理會習近平 貿易之外還談了什麼?
新西蘭總理希普金斯展開訪中之旅,27日會見習近平,兩人除討論深化貿易外,亦談及氣候、俄烏戰爭等議題。新西蘭近年在人權、國際秩序等方面態度較為強硬,雙方分別說了什麼?
德語媒體:普丁岌岌可危 中國很擔心
《新蘇黎世報》分析認為,雖然華格納集團嘩變讓中共高層看到,普丁在俄羅斯的地位何其脆弱,但北京還是會暗中支持普丁。《法蘭克福匯報》指出,中國對外政策傳遞的訊號是:中國惹不起。
德語媒體:中國的「智慧城市」有多危險?
《世界報》關注中國的數字監控和人工智慧技術的結合給自由開放社會帶來的風險。《法蘭克福匯報》則設想了華格納兵變會給中國領導人帶來哪些思考。
布林肯支持"獨裁者"表述:總統替大家說話
拜登總統稱習近平為獨裁者後,中國政界嘩然憤怒。剛剛訪華處理中美關係的國務卿布林肯認為,雙方都講對方不喜歡的話,做對方不喜歡的事。
華格納兵變給習近平敲響了警鐘?
俄羅斯上周末發生的華格納集團軍事嘩變雖已迅速收場,但震蕩波猶存。作為俄羅斯最重要的盟友,中共領導人從中看到了什麼樣的警訊?事件可能如何影響攻台的考量?
牆外文摘:烏克蘭教訓——不打台灣,還是怎樣打台灣?
有評論警告說,習近平從烏克蘭戰爭中學到的軍事教訓可能是:中國將需要以大規模的極具震懾力的打擊來對付台灣,會組建一支龐大得多的部隊,並可能從一開始就打出核威脅這張牌。
客座評論:中美的「獨裁者」風波何時平息?
拜登最近公開稱習近平是獨裁者,政治學者張俊華指出,這是在任美國總統首次對中國領導人如此毫不掩飾地評論。 拜登如此做的動機是什麼?中國在國內媒體一字不提此事的情況下,在外卻用威嚇語言企圖讓美國收回此說,又是為什麼?
拜登:「獨裁者」言論不影響中美關係
美國總統拜登日前間接稱習近平為獨裁者,據報中方已要求美方採取行動化解此事,拜登22日則表示他拒絕收回該說法。此外,本週有一艘美國海警隊船隻行經台海,中方如何反應?
美財長: 拜登總統和我都認為保持美中溝通很關鍵
在拜登稱習近平為「獨裁者」引發中國政府譴責後,美國財長耶倫周四表示,美中維系關係至關重要,這樣兩個才能共同應對全球挑戰。
澳洲人如何看待中澳關係、習近平與台海危機?
澳大利亞智庫的一項最新民調顯示,多數該國民眾支持中澳關係解凍,但受訪者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信任度仍非常低。該民調還顯示,如果中國攻台,大多數澳大利亞人將支持以經濟制裁、武器供應等方式回應,但只有不到半數的民眾支持直接派兵參與。
拜登稱習近平為獨裁者 北京:公開的政治挑釁
美國總統拜登間接稱習近平為獨裁者,北京認為該言論侵犯中方政治尊嚴,是公開的政治挑釁。在布林肯訪華後中美關係剛剛出現積極訊號的時候,拜登言論尤其引發關注。
客座評論:布林肯訪華結束,考驗才剛開始
時評人鄧聿文指出,中美都已經感知兩國關係現狀到了不能無視地步、因此促成了布林肯這次訪華之旅,但雙方的根本分歧和疑慮在會談後沒有縮小。如果雙方在穩定雙邊關係上沒有後續跟近,和緩氣氛可能只是曇花一現。
專家評布林肯訪華:對話是好的 但安全風險並未消失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中國問題專家藍普頓教授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表示,布林肯訪華的積極方麵包括,增加了兩國首腦年底會晤的可能性。但雙方並未就軍事領域建立互信和溝通措施達成一致。
布林肯訪華哪些細節吸睛?
因」間諜氣球「風波推遲訪問4個多月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6月18日至19日終於進行了首次對中國的訪問。在中美關係不斷惡化的背景下,從布林肯抵達北京首都機場時只有低級別官員接機,到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和他會面,所有的細節都在外界的注視下。
布林肯告訴習近平:拜登認為美中有義務處理好關係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週一展開在中國的第2天訪問,先與中共中央外事辦主任王毅會晤,並在周一晚些時候與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會面。究竟如何看待布林肯的訪問,中方的態度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
憂炫富作風惹禍 中國金融業者要員工低調
中國政府近期加大監管金融業的力道,許多業者紛紛開始要求員工注意自身舉止,穿戴儘量不要太豪奢,也不要在社交媒體上炫富,避免被北京盯上。
牆外文摘:習近平賣「芒果乾」 中共大限不遠?
有評論認為,習近平最近表達的亡國感應該不是杞人憂天,清零松綁後房市依舊奄奄一息,進出口雙雙大幅衰退,青年失業率攀高到20.4%已滿足觸發顏色革命條件,這些因子放在任何朝代都是大革命的火種。
客座評論:東亞格局對北京外交能力的考驗
今年對習近平來說又是一個外交多事的一年。 在歐洲胡說八道的盧沙野才剛準備撤回國內,現在又出現了跟韓國和日本的問題。 現在東亞又在看著習近平將如何處理這一樁樁外交「事故」。人們不僅要問,為什麼習近平在外交上老是那麼事不如願?
德語媒體:白宮希望同北京進入對話軌道
《南德意志報》就布林肯本周末訪華發表評論認為,美國國務卿的到訪會開啟中美關係的對話空間;德國《時代周報》也聚焦這一話題,表示這將是一次艱難的外交之旅。中方可能更願意與美國其他一些部長對話。
習近平會見蓋茨 「中美關係的基礎在民間」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周五會見美國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聯席主席比爾‧蓋茨時說:「你是我今年在北京會見的第一位美國朋友。」蓋茨宣佈向中國一家藥物研發中心捐贈5000萬美元,以加強藥物研發能力。
習近平70歲生日 為何不願公開慶祝?
根據網上可以查到的資料,6月15日應該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70歲生日。中國官方對於領導人生日具體是哪一天諱莫如深似乎成為了一個不成文的傳統,這又是出於什麼考慮呢?
中國央視證實 比爾蓋茨16日將會習近平
中國官媒央視16日證實,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茨將在此次訪問中國期間會見習近平,這將是習近平近年來首次會見外國民營企業家。兩人曾有過哪些互動?
布林肯訪華在即 美不期望雙邊關係突破
美國國務院14日表示,國務卿布林肯即將於週末展開的訪中之行,不太可能為中美關係帶來突破與轉機,只盼能降低誤判風險。兩國關係為何難回溫?目前已知的行程有哪些?
德語媒體:創紀錄的青年失業率令北京頭疼
大學畢業即失業的現狀,令中國很多年輕人感到沮喪。創紀錄的青年失業率也引起了中國政府的警覺,畢竟年輕人的不滿情緒有可能會引發社會動蕩。
客座評論:習近平的「極限思維」是什麼意思
時評人鄧聿文認為,習現在在高級幹部中作「極限思維」的動員,是因為他意識到,終有一天,中美的對決會到來。
德語媒體:習近平何以要讓年輕人學會"吃苦"
轟轟烈烈的"清零防疫"剛剛結束半年,中國又迎來了創紀錄的高失業率。出口下滑,消費低迷--面對嚴峻的經濟形勢,北京似乎顯得一籌莫展。
德語媒體:中國經濟形勢不容樂觀
今年第一季度中國經濟曾有過增幅4.5%的良好表現,然而好景不長,進入第二季度以來,經濟疲軟的跡象越來越多。這一局面不僅令中國政府感到頭疼,對德國來說,也是一個非常不好的消息。
牆外文摘:主張「批量宰殺女人」的網暴者為什麼在中國不受審查?
有評論認為,在中國女權博主遭到大量刪號和人身攻擊的同時,主張「建立一個屠宰場批量宰殺女人」並組織網暴行動的仇女群組卻沒有遭到審查,因為網路平台審查的標準在於「是否危害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
卡斯楚访華 正式提出加入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
宏都拉斯總統卡斯楚周五抵達上海展開國事訪問。這是宏都拉斯與中國建交後,卡斯楚首次訪華。她在與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的行長會晤時,正式提出加入該機構的申請。
德語媒體:被強制的忘記
"六四"三十四周年之際,香港彌漫著肅殺氣氛,警方如臨大敵,任何零星的悼念活動都會立即遭到制止。而在北京,官方對"六四"諱莫如深,試圖將這一事件從民眾的集體記憶中抹掉。
德語媒體:中國應以實際行動證明自己是負責任的大國
今年的新加坡香格里拉安全對話變成了中美交鋒的"戰場":中國指責"某些大國"在亞太拉幫結伙,製造紛爭和衝突。而美國則指責中方拒絕中美軍方的溝通和會談,並敦促中國軍隊停止危險的挑釁。
美國智庫:中國沒有大規模擴大與俄羅斯的貿易
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的一項研究顯示,自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以來,中國等一些國家加強了與俄羅斯的貿易,但其幅度遠遠小於印度、土耳其、希臘等國。此外,有跡象表明,中國在與俄羅斯的經濟交往中保持了一定的克制。
百歲季辛吉如何評價自己與世界?
季辛吉在他百歲生日之際接受了德國《時代周報》採訪。這位美國前國務卿談到了俄烏戰爭、中美關係、人工智慧等多個當下的熱門話題,也回應了「是否應該讓烏克蘭加入北約」、「拜登和習近平是否擁有足夠的智慧、解決美中對抗」等問題。
牆外文摘:讓種子飄落你家的花園,長出自由花
曾擔任香港維園「六四」燭光晚會司儀多年、劇團「六四舞台」創辦者列明慧表示,希望讓不能在香港存在的《5月35日》,能在其他地方活下來。「等風起時,讓爭取民主自由的風箏飛得更遠,讓種子飄落你家的花園,長出自由花」。
客座評論:烏克蘭大反攻的可能結果和影響
俄羅斯的侵略戰爭不僅對烏克蘭帶來了災難,而且給整個西方陣營帶來了戰後前所未有的危機感。這幾個月的發展表明,普丁領導下的俄羅斯在其戰爭能力上已經達到極限。而烏克蘭的大反攻將什麼時候到來?對全球的安全格局甚至中國的台灣政策有何影響?
上一頁
第18 頁,共86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