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習近平
2013年起,習近平任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領導人。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習近平和普丁通話: 「反對外部勢力干涉內政」
習近平和普丁通話「互致新春問候」。習近平表示,中俄「雙方要密切戰略協作」,「堅決反對外部勢力干涉內政」。
德語媒體:國家安全高於一切
本周一,北京一家法庭以間諜罪名判處澳洲籍作家楊恆均死刑,緩刑兩年執行。這一判決令剛剛出現緩解跡象的中澳關係再度蒙上了陰影。
中國招商銀行前行長因貪污被判死緩
中國官媒報導稱,周一,一名國有銀行前負責人因受賄罪被判處死緩。這是中國近期打擊金融領域貪腐行動中的最新判決。
客座評論:中歐一場貿易戰幾乎難以迴避
政治學者張俊華指出,中國國內經濟不景氣,陷入中等收入的陷阱危險隨著時間的推移在逐漸增加。而習近平領導的中國政府解決這個問題已有一套對策。只是這個做法勢必將引起中國與世界,特別是歐洲在貿易上的衝突。
德語媒體:中國反腐敗取得勝利?言之過早
《法蘭克福匯報》關注習近平打擊貪腐對解放軍部隊造成的影響;《商報》指出,中國太陽能市場已過於飽和,許多小公司將無法在激烈的價格戰下存活。
德語媒體:恆大破產 - 習近平的高危因素
在經濟低迷、內需不振以及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的當下,香港法庭對債台高筑的房地產巨頭恆大集團下達清算令,顯然是雪上加霜。分析人士認為,此舉有可能會給中國的經濟及政治發展帶來深遠影響。
德語媒體:恆大的骨牌效應
周一的香港法庭對恆大集團發出的清盤令,對股市造成衝擊。而這一裁決將會對中國房地產市場、金融行業、乃至經濟和社會帶來哪些影響,目前顯然還無法斷言。
沙利文:(美中)領導人之間的對話無可替代
美國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在智庫外交關係協會舉辦的活動上表示,白宮對華接觸戰略取得積極影響,美中兩國都同意盡快安排拜登總統和習近平主席進行電話通話。但他也承認,兩國在俄烏問題上分歧嚴重,在紅海和朝鮮半島局勢上也未取得進展。
繼續整肅軍工系統 政協罷免火箭院原院長
火箭專家、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原院長王小軍被撤銷全國政協委員資格。過去半年,北京罷免了至少16名高級軍事官員和軍工高層,但沒有對他們的下台作出解釋。有關解放軍、特別是火箭軍高層涉腐而遭肅清的猜測已流傳多時。
德語媒體:中國房地產危機是不可避免的
本周一,香港一家法庭下令對中國大型房地產開發商恆大集團進行清盤。德語媒體普遍認為,此舉不僅對本已陷入危機的中國房地產行業造成重大衝擊,而與此相關的社會及政治風險也不容小覷。
德語媒體:選舉過後 台海局勢漸趨緩和?
民進黨人賴清德當選台灣總統後,台海局勢將如何發展?亞洲盃小組賽,中國男足以「零進球」,提前出局,習近平的足球強國夢是否面臨挑戰?這些都是德語媒體所關注的話題。
習近平反腐:重錘砸向金融業,前路漫漫無盡期
習近平最近表示要加大力度,「堅決打贏反腐敗鬥爭攻堅戰持久戰」。中國最新的反腐戰場轉移到金融行業。有專家認為,反腐戰役可能會持續到習近平執政的終點,因為習近平「輸不起」。
客座評論: 習近平執著於從「社會大局穩定」治國,給自己挖坑
「甲辰龍年」是否會成為中國的凶年,關鍵取決於中國的全能型政府+一人統治的治理方式是否有所改變。若中國當局執意於從「社會大局穩定」的角度去治理國家,將不可避免出現更多政策錯誤,實是習近平為自己的統治挖坑。
瑞士辦烏克蘭問題峰會 烏方邀習近平出席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的一位高級顧問表示,烏克蘭正在邀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參加瑞士舉行的關於烏克蘭問題的和平峰會。會議的日期和具體地點尚未確定。
若川普卷土重來 中國該開心還是憂心?
爭議不斷的前美國總統川普有可能在今年的總統大選中,再度代表共和黨參選。如果川普重回白宮,對於美中關係會有什麼影響?緊張的台海局勢又會如何變化?
客座評論:北京的外交已走上了不歸之路
中國政府在秦剛事件後,似乎找到了可以頂替外長的人,有外媒推測中聯部部長劉建超或接任外長。不過中國的外交政策是否會因為一個新外長的出現而有變化呢?政治學者張俊華認為,習近平的外交構架已經定局,而這個架構的特點是:北京已經過了不能回頭的路標。
德語媒體:習近平正在危害中國的科技創新力
按照中國官方一項雄心勃勃的計劃,到2049 年,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00 周年之際,中國將成為世界頭號科技大國。
牆外文摘:習近平不這麼糟糕,中國經濟也會遇到大麻煩
有評論認為,習近平開始變得像是一個糟糕的經濟管理者,其任意干預的傾向——這是專制者慣做的事情——扼殺了民營部門的積極性。但即使習近平是更好的領導人,中國也會陷入困境。同時,「我們不要對中國的經濟下滑幸災樂禍,這可能會成為所有人的問題。」
中國吸引外資創十幾年來新低
哪怕是在中國執行新冠疫情管控政策最嚴格的2022年,境外企業對中國的直接投資仍然實現了大幅度的同比增長。然而結束了嚴苛的「清零政策」後,中國這一曾經吸引各方投資者的熱土,並沒有恢復以往的魅力。
長平觀察:中共會宣佈放棄統一台灣嗎?
金正恩宣佈北韓放棄與韓國和平統一,視韓國為「外國」和「最敵對國家」。中共會宣佈放棄統一台灣嗎?時事評論作家長平認為,「祖國統一、領土完整」並不是中共的「核心利益」。
中國總理李強達沃斯講話:中國經濟仍將為世界提供強勁動力
周二的達沃斯全球經濟論壇上,中國總理李強呼籲各方應努力減少國際合作的障礙,並表示中國經濟仍將是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他表示,保持供應鏈的"穩定和順暢"至關重要。
德語媒體:我們的自由也在台灣被捍衛
《明鏡周刊》專欄文章寫道,台灣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國家之一,中國原可以之為榜樣,卻威脅"統一"。在民主與專制的國際對抗中,台灣扮演著關鍵的角色。
中國金融系統又一「老虎」被逮捕
中國光大集團股份公司原黨委書記、董事長唐雙寧涉嫌貪污、受賄一案被移送檢察機關審查起訴。中國最高人民檢察署以涉嫌貪污罪、受賄罪對唐雙寧作出逮捕決定。
牆外文摘:台灣如何避免出現中國式經濟衰退?
有評論認為,「必須相信習近平」將讓台灣經濟和中國一樣危險,台灣將會步上目前中國經濟衰退的道路,包含通貨緊縮、民間投資減少、青年失業率超過兩成以及資金撤離所產生的貨幣貶值與股市崩跌等現象。
客座評論:一場令人刮目相看的選舉
台灣這次選舉,意義重大,因為它是民主國家中一個後來居上、學徒超過師傅的典型。但是即將擔任第16屆中華民國的總統賴清德任重而道遠,他如何處理好跟對面中國大陸的關係將涉及台灣以及所在地區的未來走向。
選後分析:台灣準總統賴清德的必答題
台灣總統大選結果出爐,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以558萬多票拿下勝利,但得票率40%是民進黨除了2000年以外的最低,也失去立法院最大黨的地位,被專家評為「慘勝」。接下來兩岸有哪些急迫的議題?可能兵戎相見嗎?
解碼中國:打混合牌!北京如何幹預台灣大選
經濟施壓,虛假訊息宣傳,發出威脅……北京方面使用了哪些方式試圖給台灣大選帶來影響?當然這些並未能阻擋賴清德成為新一任台灣總統。
布林肯會劉建超 再提台海和平穩定
台灣大選前一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會見正在美國訪問的中共中聯部長劉建超。此前,白宮官員證實,美國將派出非正式代表團在選後訪台,並強調這符合「一中政策」和之前的慣例。
比利時首相德克羅訪華 會晤習近平
習近平在會見訪華的比利時首相德克羅時表示,希望加強中歐關係的發展,並希望比利時作為歐盟輪值主席國「為此發揮積極作用」。
長平觀察:台灣人必須相信習近平嗎?
「就兩岸關係而言,必須相信習近平」,馬英九在台灣大選前夕接受德國之聲採訪發表的主張引起軒然大波。時事評論作家長平認為,馬英九論述的基本假定並不成立,是典型的「責備受害者」理論。
中聯部長劉建超會美高官 北京釋放何訊息?
台灣舉行大選幾天前,中共中聯部長劉建超訪美,並與美國副國安顧問費納談到台海與南海議題,此舉被認為是美中雙方恢復溝通管道的努力之一。此前,劉建超在紐約出席美國智庫活動,稱「不相信任何形式的戰狼外交」,並表示「中國無意重塑世界秩序」。
德語媒體:"永遠在路上"的中國反腐
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近日呼籲黨政官員對"反腐敗鬥爭的新情況新動向要有清醒認識。"習近平上台以來掀起的一系列反腐鬥爭中,迄今為止,已有數百萬官員受到調查和處罰。
李鐵鏡頭前認罪 媒體人評論:也是被扭曲
中國官方推出的反腐紀錄大片中,前國足主教練李鐵出鏡供稱行賄上位、以利益回報選球員,引起網友感慨說,知道中國足球"爛",但不知道這麼爛。但也有媒體人評論稱,李鐵是在一個體系裡被扭曲成這樣。
馬英九:就兩岸關係而言必須相信習近平
台灣大選在即,前總統馬英九接受DW專訪。去年才訪中的馬英九反覆強調,他8年任內台海平靜無波,現在的備戰思維恐帶來災難。他也提到了兩岸統一的條件就是和平跟民主,要由人民決定。
台灣前總統馬英九專訪
台灣大選在即,前總統馬英九接受DW專訪。去年才訪中的馬英九反覆強調,他8年任內台海平靜無波,現在的備戰思維恐帶來災難。他也提到了兩岸統一的條件就是和平跟民主,要由人民決定,並強調要試圖說服北京,「以武力作為最後的手段,可能永遠也得不到台灣。」
德語媒體:北京為何如此熱衷於"抓特務"
1月8日,中國國家安全部宣佈破獲了一起英國軍情六處(MI6)在華從事間諜活動的案件。不過,同近年一系列抓獲外國間諜的案件一樣,這一次中國官方也未公佈更多案情的細節和被捕間諜的下落。
注水導彈?美媒:情報稱火箭軍因腐敗遭習近平整肅
彭博社報導稱,美國情報部門獲得的訊息顯示,中國軍中腐敗橫生的跡象使得軍隊是否具備打仗能力受到質疑。習近平因此決心大力整肅,撤換大批火箭軍將領。
德語媒體:台灣的民主威脅習近平的統治
《新蘇黎世報》的一篇客席評論認為,儘管民進黨並不一定會在1月13日的大選中大獲全勝,但是台灣行之有效的民主體制本身,就足夠讓習近平擔心中國民眾也會受到民主鼓舞。《世界報》則擔心,習近平會借激化台海局勢來轉移民眾對嚴峻經濟形勢的注意力。
德語媒體:我們對中國抱有扭曲印象
《新蘇黎世報》的記者分析了中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及其政策仍受民眾歡迎的原因,並呼籲西方更全面地認識中國。德國《經濟周刊》則關注了即將舉行的台灣大選。
德語媒體:中國式發展模式風光不再
2022年12月初,中國政府叫停歷時三年的"清零政策"時,企業界和經濟學家們一度曾滿懷信心地認為中國經濟會快速復甦。然而,事與願違,過去的一年裡,轉機並未出現,而2024年的前景也不容樂觀。
德語媒體:脆弱將成為中國的新常態
同西方的關係持續緊張,經濟發展動力不足,失業率居高不下,新的一年裡,中國將面臨哪些挑戰,德中關係又將如何發展?
客座評論:自欺欺人的習毛並立
本文作者認為,中共紀念毛澤東冥誕只是個由頭,搞習毛並立才是目的,但是,這在中共內部都難以被接受。
德語媒體:海軍將領出任中國國防部長
前任國防部長李尚福神秘消失四個月之後,現年62歲的董軍被任命為新一任國防部長。觀察家們普遍認為,中國首次讓一位海軍將領出任國防部長,凸顯出中國軍隊現代化進程的重點所在。
中美關係新年新跡象?中朝、中俄友好不走樣
在中美正式建交45周年的日子裡,兩國元首互致賀信。有評論認為這預示著中美關係在新年裡的良好開端。此外,中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分別與北韓和俄羅斯領導人互致賀電。
習近平再提兩岸統一 蔡英文:台灣人決定
台灣即將在下週舉辦總統大選。現任總統蔡英文在元旦致詞中表示,台灣逐漸擺脫「先走向中國,再走向世界」的宿命。面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到「統一是必然」的說法,她則強調,兩岸關係走向,應由台灣人民決定。
我們不撤! 美餐飲業擴大在華業務
一些國際品牌在保護主義以及中美關係不穩的背景下考慮轉移到其他國家。對復甦乏力的中國經濟來說,這實在不是一個好消息。不過美國餐飲類卻看好中國這塊龐大市場,肯德基中國門店已突破1萬家,麥當勞、星巴克也都計劃繼續擴大中國市場。
日媒:普丁曾告習近平烏克蘭戰爭要打五年
「日經亞洲」援引消息人士報導,普丁今年3月曾告訴習近平,烏克蘭的戰爭或將持續多年。此舉意在促使中國繼續力挺俄羅斯,但實際上在某些方面可能適得其反。
長平觀察:"讓世界嘗到臘肉的味道"
中國央視《新聞30分》節目刪除一則"臘肉"報導。時評作家長平認為,習近平對"兩個不能否定"的實踐,讓人們擔心未來的"臘肉"和"蛋炒飯"。
德語媒體:習近平故意拖慢中國經濟?
中國經濟為什麼疲軟?《法蘭克福匯報》認為,不排除習近平是有意為之,因為他認定中國經濟界應該為對抗美國的戰略目標而服務。《新蘇黎世報》則指出,如果習近平願意回歸實用主義路線,基本盤優於西方國家的中國經濟仍然有望恢復快速增長。
客座評論:習近平對香港的「愛國者治港」實驗
李家超12月18日上京述職,今次安排與別不同,不再是分別和國務院總理以及國家主席見面報告,而是一次過的,和總理、主席還有一眾政治局常委見面。而外界都認為,「總理」只是陪同,主角當然只有國家主席。這如何反映中國治港之變?
上一頁
第12 頁,共86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