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與中國:處於兩極間的澳洲
2003年10月24日澳洲总理霍華德的日程已安排得幾乎到了極限。剛剛還活躍在亞太高峰會議上,轉眼間就在家鄉會晤美國總統布希。這件事情極為重要,霍華德要親自當面接受布希的謝意。在伊拉克戰爭中,澳洲鞍前馬後,對華盛頓效盡忠誠,現在的感謝自然情理之中。接下來,胡錦濤也抵達希尼,貴客自遠方而來,更何況,這是一位不能怠慢的稀客。
對霍華德來說,會晤以上兩名客人並非易事。會晤他們,如同在兩極之中尋求平衡。但霍華德並不是剛剛從今天開始才面對了這一問題。澳洲为重新定義自身的外交地位和施加在本地區的影響早已開始了努力。自霍華德執政以來,澳洲向美國示好的程度超過了他的任何一位前任,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霍華德招致反對派的攻擊,說霍華德將整個澳洲变成了美國的附庸,「成了太平洋地區的邦主」,而最後這半句的始作蛹者正是美國總統布希。
霍華德對其親美政策從不諱言,他說,同美國的安全聯盟夥伴關係是澳洲外交政策的中心支柱。9.11和在印尼峇里島上發生的慘劇證明,他的這一政策顯得多麼必要。只是澳洲在自己地區內自以為是的表現,讓鄰國產生猜疑。同印尼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穆斯林國家的關係本來就一波三折,現在就更為複雜,雖然峇里島事件發生後,澳洲在反恐方面同印尼一道共同肩負著某些義務並取得了一定積極結果。該地區的另一大國馬來西亞對澳洲明显的地區霸主野心也是耿耿於懷,數次借各類場合強力批評堪陪拉的外交政策。這樣的一個不受歡迎的格局,又怎能使澳洲进入東協組織的願望得以實現?
除親美之外,澳洲有时不得不遠遠地看一眼中國,他們對中國市場蘊含的生命力充滿嫉羨,希望澳洲經濟被東亞的崛起帶動起來,至少澳洲原料、鋼材和金屬向中國的出口已到了不能逆轉的地步。
澳洲出版的「Sydney Norning Herald」對該國外交地位的這一並不新鮮的窘境做了以下提示:「地域方面的複雜要求更加細微的敏感,這一點同忠實於美國安全聯盟的明確表白並不矛盾。更何況,美國對立面存在的必要性是不應受到懷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