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311 USA Japan Reax
2011年3月16日日本發生的悲劇在美國媒體也佔有著醒目的地位。人們在電視上看到的畫面更多的是自然災害:搖晃的高樓、洪水沖走的民宅以及倖存者講述的故事。
在這些畫面過去之後,才輪到福島的核電廠災難。這裡,人們主要講述的是日本國人受到的核輻射危險。然後,比如在CNN電視台,美國政治研究所的核物理專家阿爾瓦雷茲(Robert Alvarez)才露面講話。他要求美國從太平洋另一端日本發生的災難中汲取教訓:
"我們必須思考,在地震多發地帶修建核電廠是否必要。我們必須重新審核我們的核電廠是否真正安全。我個人的意見是,位於加利福尼亞的兩家核電站,不應再得到繼續營運的許可證,而是讓它們最多運行到期限結束,因為它們所處的地理地位屬於地震活動區,"
美國發展"潔淨"能源,朝野一致
不過,跟德國政府不同的是,美國政府不認為有必要立即採取行動。白宮發言人卡爾尼(Jay Carney)周二讓人們去瞭解核能監督部門的立場:"他們的結論是,我們的核電設施是安全的。他們不斷評估安全標準以及最新的訊息,以及不斷將它們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它們不僅對老的核電廠這樣做,對新的也這樣做。"
向核能工業提供國家資助,是歐巴馬總統在民主黨人和在共和黨人那裡都能得到支持的不多領域之一。大家都希望降低美國對原油的依賴,因此促進"潔淨"能源的發展。過去數年來,對核能的擔心有所降低。在美國,核能也屬於能源的混合種類之一。目前,核能佔美國能源消耗的20%。過去數十年來,美國沒有新建核能發電廠。這一狀況將會得到改變。
美國沒有像德國綠黨這樣的政黨
外交關係委員會的核問題專家列維(Michael Levi)認為,現在判斷日本核災難給美國核能政策造成怎樣的影響,還為時過早。美國同德國的政治氣氛完全沒有可比性:"德國有關核能的爭論要比美國激烈得多。在德國,政府表示反對核能,不會給自己造成危害。在美國,如果政府改變對核能的態度,則不會贏得很多選民。"
像德國綠黨這樣一個以反核起家的政黨,在美國則不存在。列維把對日本核災難的反應同墨西哥灣BP石油公司漏油事故相比較,他說,論戰兩方都覺得自己的論點得到印證:"反對在海上開採石油的那些人,是因為看到了巨大的環境災難。而同意的那一方,卻認為沿岸地區的災難屬於可控範圍。BP事故發生還不到一年,我們對此的辯論又回到災難之前的水準。"
核災難發生在日本,不是美國
他說,當然不可以過高地評價一個單個事件。對於公共意見,發生災難的地點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對美國公眾而言,現在在日本發生的核災難同1979年發生的賓夕法尼亞州的核災難,感受很不一樣。
白宮發言人卡爾尼也表示了類似的觀點:"我很想借用這一機會提醒美國人民,這一核災難發生在日本,而不是美國。美國核能管理委員會主席昨天說,他認為,美國本土不會受到核輻射雲的危害。原因是距離遙遠。"
作者:Christina Bergmann 編譯:李魚
責編: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