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美國
美利堅合眾國是由其下轄50個州、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五個自治領土及外島共同組成的聯邦共和國。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中美「不太可能發生軍事衝突」?
一段時間以來,針對中美在南海、台海發生軍事衝突的擔憂升溫。不過一個中國軍事智庫近日指出,儘管中美存在大量分歧和廣泛競爭關係,但是兩國之間發生軍事衝突的風險仍然較低。
北京「人質外交」奏效? 孟晚舟事件傳遞出何種訊息
中國、美國和加拿大完成了一項高風險的「換囚」活動。被控詐欺的華為孟晚舟以及兩名遭到中國關押的加拿大人分別獲釋返國。有評論認為,兩名加拿大公民獲釋,背後傳遞出的訊息令人不安。
德語媒體: 中美爭霸 歐洲是否應中立?
奧地利《維也納報》刊評認為,歐洲應當盡量在美中爭霸中保持中立,並且積極斡旋從而保護世界和平。瑞士《聖加侖日報》則反對歐洲在這場體制競爭中保持中立,堅信美國能夠憑借價值觀優勢捍衛其世界主宰者的地位。
美日澳印聚首白宮 四方對話劍指中國
本次「四方安全對話」峰會的正式議題是「科研合作與交流」,但實際上,美國總統、日本首相、印度總理、澳洲总理9月24日在白宮的會晤,主要還是談論如何抗衡中國。
孟晚舟與美達協議獲釋 兩名加拿大公民返國
孟晚舟與美國達成協議獲釋,軟禁在溫哥華家中的孟晚舟終獲自由,於周六抵達深圳。中國則釋放了兩名加拿大公民,這是「人質外交」嗎?
中國公佈美國干預香港清單 列「五大罪狀」
中國外交部公佈了「美國干預香港事務清單」,列舉2019年返修例風波以來逾百項「美國插手中國內政」的事例。消息人士指出,這是中國對美國發出的強烈警告,香港將是未來拜習會不可觸碰的議題。
美商務部長誓言保留對華為採取行動的可能性
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告訴路透社,拜登政府會保留對華為採取進一步行動的可能性,並重申他們並未放軟對華為的姿態。她也說,美國會繼續把其他公司加入制裁的實體清單中。
歐洲民調:新冷戰開打,與我何干?
一項問卷調查顯示,大部分歐盟公民認為,美中之間的冷戰已經拉開,而歐洲也已捲入其中。但多數歐洲人似乎覺得這是歐盟的事,離自己國家還有點遠。
美國商會: 美企對中國業務恢復樂觀
美國商會與普華永道9月23日公佈的最新年度調查顯示,美國企業對中國業務的樂觀程度已經恢復到疫情前水準,達到3年來的最高點。不過,美企依然對中國嚴苛的防疫措施持保留態度,也對北京近期加大經濟監管力度感到不安。
客座評論:拜習聯大講話釋放的訊號
9月21日在紐約舉行的聯合國代表大會,美中首腦拜登與習近平均在會議上發表講話。政治學者張俊華對兩人的發言進行了一番解讀。
美國疫苗新規成為蔡英文的新難題
台灣政府過去這段時間十分力挺自產的高端疫苗,總統蔡英文8月23日更高調地在媒體前接種高端疫苗,美國新規定實施後,和蔡英文同樣打了高端的台灣人,能入境美國嗎?
美國警察改革計劃擱淺
喬治‧佛洛伊德 (George Floyd) 死亡事件又一次顯示,在美國,全面警察改革實有必要。不過,儘管相關社會壓力之高前所未見,警改卻嚴重受阻。
專訪:群體免疫實無奈 清零政策不科學
新冠疫情給人類的最大教訓是什麼,中美兩國怎樣在全球防疫領域展開建設性對話以及協調合作,是否互相承認對方疫苗?就此德國之聲中文網採訪了美國公共衞生問題專家黃嚴忠教授。
拜登10月會馬克宏 約翰遜批法國反應過度
為了修補因AUKUS而出現嫌隙的雙邊關係,美國總統拜登與法國總統馬克宏22日進行通話,除了同意下個月在歐洲會面外,法國下周也將派大使回美國。但與此同時,英國首相約翰遜卻出言批評法國。
德語媒體:妄想左右逢源的歐洲咎由自取
德語報刊評論版周三繼續關注被澳洲潛艇訂單事件攪動的美、歐、中三角關係。《世界報》認為,歐洲人和中國人悶聲大發財、拒絕堅定站在美國一邊,因此遭到美國懲罰純屬活該。《時代周報》則感嘆,中美兩國都不再會容許歐洲左右逢源。
完成接種者可入境美國 默認中國疫苗?
美國將自11月起允許完成新冠疫苗接種的外國旅行者入境。美國疾控中心(CDC)官員表示,接種了任何一款WHO授權緊急使用的疫苗,即可赴美旅行。
「雙邊利益」為重 美俄軍事高層對話
雙邊關係持續緊張之際,美國和俄羅斯軍事高層在芬蘭舉行了會晤。
為避免政府停擺 美國眾議院強推取消債務上限
日前(9月21日),民主黨佔多數的美國國會眾院投票通過一項法案,至今年12月16日暫停債務上限生效。
美情報人員印度出差時疑患「哈瓦那綜合症」
CNN報導稱,一名美國情報官員9月早些時候隨中情局局長在印度出差時,出現了一系列疑似與「定向能」攻擊有關的症狀。這些症狀與2016年美國駐古巴大使館工作人員疑似遭受攻擊時基本一致。
中美元首聯大發表演說 各自做出氣候承諾
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1日分別在聯合國大會發表演說,拜登重申美國不會尋求一個「新冷戰」的局勢,而習近平則是承諾不再新建境外煤電項目。
客座評論:美國「核化」澳洲或非明智之舉
美英澳結成安全同盟,目標直指中國。但政論家鄧聿文認為,華盛頓此舉傷害盟友(法國),刺激北京,從長遠來看是否真的有利於遏制中國,尚未可知。
美國將放寬旅遊禁令 打完疫苗者11月起可入境
美國20日宣佈將自11月初開始,放鬆對部分外國旅客的防疫措施,讓已施打兩劑疫苗且登機三天內有檢測陰性證明的旅客進入美國,認可疫苗名單尚待討論,白宮官員強調相關措施是基於科學,而非政治考量。
德語媒體:鷸蚌相爭 漁翁得利
美英澳三國打造的新印太聯盟(AUKUS)剛剛簽署協定,就引起了傳統盟友法國的強烈不滿。在抗衡中國的問題上,西方總是難以步調一致。
遭美軍誤炸 阿富汗家庭要求賠償追責
8 月底,10名阿富汗無辜平民在美國對喀布爾的一次無人機攻擊中喪生。在美軍近日承認誤炸之後,受害家庭要求賠償、問責。
美國展開驅逐行動 遣返萬名海地移民
超過12000名移民在美國與墨西哥交界的一座橋下滯留多日,這些人主要來自海地,美國邊境官員表示:將會盡快將這些人遣返回母國。
聯合國秘書長警告中美避免新冷戰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警告世界可能出現新冷戰。他呼籲中國和美國,在兩個大國間的問題蔓延至世界其他地區前,修復中美「完全失調」的關係。
拜登與馬克宏將通話 英法防長會議遭取消
美國總統拜登與法國總統馬克宏將通話的消息未能阻止雙方關係緊張進一步升級。澳洲总理強調,不後悔做出取消法國潛艇合同的決定,而法國則取消了同英國防長原定的會晤。
牆外文摘:美國應首當其沖承諾保衛台灣島?
有評論認為,只有中國能夠以一種深刻的方式威脅到美國的利益。因此,美國應該制定政策來否定北京的地區霸權,並阻止任何軍事冒險主義——首當其沖是通過更有力的承諾保衛台灣島。
新冠疫苗:美FDA專家委員會不建議普遍接種加強針
美國食品藥物監管局咨詢委員會投票否決了普遍施打新冠疫苗加強針建議,而只同意對 65 歲以人群和高風險人群施打。 此前,美國衞生官員宣佈,計劃從9月20日開始向所有美國人提供加強針。
美國承認誤殺阿富汗平民
8 月底,10名阿富汗無辜平民在美國對喀布爾的一次無人機攻擊中喪生,其中包括7名兒童。美軍現在承認,這場襲擊是個「悲慘的錯誤」。
孟晚舟回國有望?美國就認罪協議恢復談判
加拿大媒體援引知情者消息說,如果孟晚舟認罪並支付巨額罰款,美國準備結束對她的引渡請求和刑事訴訟。報導還稱,華為與美國的談判並不包含兩名加拿大人的獲釋。
史無前例!法國召回駐美和駐澳大使
澳洲宣布終止與法國簽訂的至少價值400億美元的潛艇建造協議,轉而從美國購買核動力潛艇。法國宣佈召回駐美及駐澳大使,美澳作出回應。
德語媒體:歐盟印太戰略——是機智?是無奈?
美國和英國宣佈用核動力潛艇武裝澳洲,而歐盟推出自己的印太戰略。《新蘇黎世報》評論認為歐盟只是在美中之間無奈地周旋。而《明鏡周刊》則認為,歐盟的印太戰略比美國的戰略更機智更長久。
中國尋求加入CPTPP 台灣憂入會申請受影響
中國商務部16日宣佈,中國已在給紐西蘭貿易部長的一封信中,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全面進步協定》。台灣經濟部長王美花周五表示,會持續關注進一步發展以及各會員國的反應,希望不會影響台灣的入會申請。
澳洲歡迎更多美軍駐扎 法國取消華府晚會
AUKUS美英澳三國聯盟持續引起國際爭議。法國說自己感覺「被捅了一刀」,歐盟也說沒有被咨詢。
川普:我想進攻中國?荒謬!
對於《華盛頓郵報》記者披露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米利曾兩度致電中國軍方高層,要中國別因川普选舉失利而擔憂中美開戰一事,川普作出回應:如果這是真事,那米利應該以叛國罪論處。
「大眾」審判案:進入高潮 沒有主角
困難的調查和新冠疫情推遲了對「柴油門」醜聞嫌疑人的訴訟程序。現在,該案進入庭審階段,前大眾公司董事長卻沒有出庭。
擁有核潛艇的澳洲是否會惹惱中國?
如果澳洲拥有核動力潛艇,那麼它不僅成為全球第7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同時讓澳洲海军巡邏的能力範圍最北可至台灣。即便澳洲海军不配備核武器,打造核潛艇艦隊也可能改變太平洋海軍力量的平衡。
國防預算破紀錄後 台灣再通過千億軍備預算案
台灣行政院通過2400億台幣的特別預算草案,將在2022年到2027年的五年間,採購台灣製造商生產的飛彈和艦艇、提升戰鬥力。近幾年來,台灣國防預算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
對抗中國壓力 美國再對立陶宛表達支持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15日在華府與立陶宛外部藍斯柏吉斯會晤,再次對立陶宛捍衛民主表達支持,雙方也討論了在中國怒火下會如何支持立陶宛。
拜登為參聯會主席辯護 米利稱行為屬正常職責
在華郵披露美國參聯會主席米利曾兩度密電解放軍高官後,呼籲解僱他的呼聲四起,但拜登15日透過白宮發言人為米利進行辯護,強調他對米利「完全信任」。
朝鮮半島緊張加劇 金與正威脅摧毀雙邊關係
北韓導彈試驗正值中韓高級官員舉行會談之際。韓國軍方指出,這是平壤一周內的第二次試射導彈。 隨後,韓國方面也以水下彈道導彈試射回應。金正恩妹妹金與正也親上火線回應。
德語媒體: 在習近平面前 誰都不安全
《法蘭克福匯報》指出,近期北京當局對經濟界的一系列監管風暴表明,在中國做生意始終面臨著高風險,這對全球經濟都構成了威脅。《商報》的一篇客席評論則認為,歐洲必須團結起來認清自己的戰略利益,避免被美中兩國當作爭霸賽的棋子。
美中首腦通話 傳習近平拒絕拜登會面邀請
上周,美中兩國領導人時隔7個月後再次拿起話筒,受到國際輿論關注。英國《金融時報》最新爆料稱,拜登在電話中提議舉行二人峰會,與習近平面對面會晤,但遭到習近平拒絕。不過,白宮很快否認了這一說法。
北京希望與阿富汗建立穩定關係
對北京而言,阿富汗國內的礦產資源能帶來的經濟利益雖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阿富汗國內局勢的穩定以及中國邊境地區的安全。專家認為,北京方面對阿富汗塔利班採取的依舊是觀望的態度。
台灣駐美代表處傳「正名」 中國向美提「嚴正交涉」
英媒報導稱,美國考慮將台北駐美國代表處更名為「台灣代表處」,引發中國外交部強烈反對,並稱已主動相美提出嚴正交涉,在這緊張情勢下,台灣開始了年度軍事演習,並模擬解放軍的生化攻擊。
德語媒體:讓中國受窮才能確保西方的安穩?
《焦點雜誌》拋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西方國家的安全,是否真的如白宮所認為的那樣,建立在中國經濟相對落後的基礎之上?這種做法在道義上又是否行得通?《維也納報》則指出,北京利用了911恐怖襲擊帶來的戰略機遇,實現了「中國崛起」。
史丹佛大學177名學者聯名要求美司法部停止執行「中國行動計劃」
美國史丹佛大學177名學者、教授聯名向美國司法部發出公開信,要求停止在美國大學內搜查中國間諜。這封公開信指出,「中國行動計劃」(China Initiative)引發了人們對種族身份背景的擔憂,正在損害美國的研究能力和科技競爭力。
沙烏地與9‧11襲擊是否有關?FBI公佈調查文件
在2001年9月11日發生的系列恐怖襲擊中,大多數襲擊者都來自沙烏地。這個阿拉伯酋長國的政府是否與幕後策劃者有關聯?美國聯邦調查局公佈了一份新的解密文件。
韓國:模棱兩可策略難以為繼
中美間系統性競爭趨於激烈,韓國難以在華盛頓和北京之間繼續保持等距離外交。
上一頁
第77 頁,共200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