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美國
美利堅合眾國是由其下轄50個州、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五個自治領土及外島共同組成的聯邦共和國。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民調:不足半數美國人相信軍事實力強於中國
今年七月美國智庫進行的一項民調顯示,相信美國更具軍事優勢的受訪者已不足半數,不過,相信中國軍事實力強於美國的則只有18%。
中國欲購巨額美國液化天然氣
在中國拉閘限電,飽受能源危機困擾的背景下。有內部人士稱,在能源危機背景下,中國國有大型企業正與美國出口商深入談判巨額液化天然氣 (LNG) 供應合同。
哈佛北京學程遷台 校友:認識中國機會在減少
知名的哈佛大學暑期中文學程「哈佛北京學院」,明年將改在台北舉行。曾參加該學程的校友向德國之聲分享對於課程遷至台灣的看法。
台美高層頻繁互動 北京「嚴正交涉」
本周內,台灣駐美代表蕭美琴連續會晤美國國務院高級官員,商討深化雙邊關係的可能性。而北京方面則大為光火,已向美方提出嚴正交涉。
美國成比特幣挖礦最大國
中國在今年6月禁止開采和交易比特幣之後,全球挖礦活動驟然下降了近4成。但目前這一降幅已被抵消,美國成了挖礦的最大國。
海軍生日 美國議員錯用中國產軍艦照片
一名美國參議員誤用了一艘中國產軍艦的照片來慶祝美國海軍生日,引發推特網民嘲笑。不少用戶指出,每年海軍生日時,都會有多名國會議員犯相似錯誤。不過,中國軍隊官方宣傳部門也時常出現這類「烏龍」。
美國下月初起開放陸路邊境
因新冠大流行瘟疫,美國外部邊境幾乎完全封閉。隨著疫情緩和,邊境管制放鬆。11 月起,外國人亦可有條件經陸路入境。
德語媒體:台海衝突和冷戰2.0
瑞士《新蘇黎世報》撰文分析了醞釀70多年的台海衝突的背景,以及若爆發戰爭美國馳援台灣的可能性。《慕尼黑信使報》則指出,中國將美國視為一個失敗的霸主,正試圖阻撓其崛起。
台海局勢日趨緊張 中美關係面臨考驗
台海局勢日趨緊張,而中美兩國也爭先在台灣問題上發出明確的訊號。現在的關鍵問題是,中美這兩個核武大國是否能夠把握好分寸,避免擦槍走火引爆衝突。
民調:中俄兩國是美國網路安全最大威脅
一項最新發布的民調顯示,大多數美國人都對美國網路系統遭遇駭客襲擊的風險表示擔憂,他們認為最大的駭客威脅來自中國和俄羅斯。
核工程師夫婦出售機密 FBI特工臥底取貨
美國一對能接觸到核潛艇設計最高機密的核工程師夫婦,曾將機密訊息儲存卡放進半塊花生醬三明治或者一個口香糖包裝盒,偷偷放到秘密交易地點。他們沒想到,取貨的人是FBI臥底特工。
前美空軍首席軟體官:美國在AI上輸給中國
尼古拉斯‧沙朗(Nicolas Chaillan)曾擔任美國空軍第一任首席軟體官。他在上周離職後接受英國《金融時報》訪問,說美中之間的AI之戰,中國已取得勝利。
牆外文摘:中國攻台,要有就是一個大動作
有評論認為,中國對台灣的外島採取軍事行動,政治代價和經濟代價都是很大的。如果一下子拿下台灣,它得到的東西就非常大。所以,中國對台的軍事動作應該不會是蠶食性的,而是要有就是一個大動作。
撤軍後美國與塔利班首次正式接觸
美國撤離阿富汗後,華盛頓與塔利班的非官方接觸一直沒有中斷,本周末雙方舉行了第一次正式會談。會面地點還是老地方——卡達首都多哈。
媒體:美國企業參與中國轉移新疆維族勞工
關於中國新疆地區的強迫勞動及其對全球供應鏈的影響的辯論仍在繼續之時,路透社報導稱,美國遙控器製造商環球電子公司與新疆當局達成協議,將數百名維吾爾族工人運送到其位於中國南部的工廠。
美國:加州制止嚴重漏油
空蕩蕩的海灘,沙子裡黏稠的黑色小球,海水裡滲漏的污油,美國南加州正對抗一場可能會嚴重影響觀光的環境浩劫。
德語媒體:台灣正為中國入侵做準備
台灣國防部認為,2025年兩岸爆發衝突的可能性將大幅提升。《法蘭克福匯報》指出,對大國中國而言,武力攻台絕非毫無風險。
美國核潛艇撞上「不明物體」中方:美方故意隱瞞
美國潛艦碰撞發生在上周六(2日),但時隔數日才對外公佈, 媒體報導稱這是為了「康涅狄格號」有時間返回關島基地。美媒引用海軍官員說法稱,相信中國並未造成這次碰撞事件。中國外交部則指責美方「故意拖延和隱瞞事故詳情」。
應對北京威脅 美國中情局成立「中國任務中心」
中情局局長伯恩斯曾稱中國是「一個可怕的獨裁勁敵」,並稱中國正在加強竊取智慧財產權、鎮壓人民,並在美國國內建立影響力。
美國軍隊秘密駐台灣逾一年 訓練海陸士兵
美國官員證實美軍在台灣駐軍,並訓練台灣地隊的小型部隊,而白宮和五角大樓官員則拒絕就美國軍隊部署發表評論。中國外交部已經迅速回應,表示「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捍衛主權和領土完整」。
德語媒體:德國新政府如何同中國打交道?
如何應對中國崛起帶來的挑戰,將是德國新一屆政府的外交重頭戲,畢竟「以外貿政策取代外交政策」的梅克爾時代已經成為過去。
歷史上的長津湖戰役
1950年11月底、12月初,在朝鮮半島北部的長津湖地區,中國軍隊與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之間爆發了一場激烈的戰鬥。極寒天氣下,美軍完全撤離了半島北部,而中國軍隊同樣也沒有完成全殲美軍陸戰一師的戰略目標。
華盛頓簽發新禁令 給中國核電廠斷供
據路透社報導,美國政府不久前簽發了一項新的禁令,暫停向一家中國大型國有核電公司提供核電廠運轉所需關鍵材料,反映了華盛頓對中國生產積累核武器的擔憂。
不再保密 美國公佈核彈頭儲備量
美國國務院周二公佈了該國儲存的核彈頭數量,這是四年來的第一次。此前美國前總統川普执政期間,拒絕公開這一數據。從總量上來看,美國和俄羅斯擁有世界上絕大多數的核武打擊力量。
拜登:與習近平談及台灣 雙方會遵守相關協議
兩岸局勢因中國軍機近日頻繁「擾台」而更加緊張。拜登在發表此談話前,華盛頓要求北京停止脅迫台灣,北京則重申反對美國干預。而這次拜登口中的協議是指什麼呢?
中美試圖重建溝通渠道 楊潔篪赴瑞士會見沙利文
據知情人士向《南華早報》透露,美國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和中共政治局委員楊潔篪本周將在瑞士舉行會談。針對美國貿易代表戴琪的對華貿易政策演講,官媒《環球時報》刊發社評呼籲「考慮用非貿易戰脅迫方式與中國共商解決問題」。
蔡英文:台灣若落入中國手中將是一場災難
台灣總統蔡英文在最新一期美國《外交事務》雜誌上刊文,強調台灣對於民主道路的堅持,以及可以在國際社會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面對來自北京的威脅不斷加劇,她發出警告,「若台灣淪陷,將是區域和平以及民主聯盟體系的災難」。
華盛頓向日本新首相重申安保承諾
日本新任首相岸田文雄當地時間周二(10月5日)同美國總統拜登首次通電話後表示,日美雙方確認將努力增強同盟關係及區域合作,應對來自中國和北韓不斷加大的安全挑戰。
戴琪揭對華貿易政策 左手喊對話右手續施壓
戴琪說,願意與中國溝通,並預告未來幾天會與中方代表劉鶴對話,但為了讓北京全面履行美中「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會持續對北京施壓。有專家分析稱,拜登政府基本延續川普对華貿易政策並不令人驚訝。
南北韓恢復通話 金與正是「和平使者」?
近來,北韓不斷發出和解訊號。而平壤當政者金正恩的胞妹金與正顯然是這一切重大舉措的主要操盤手,她的目的是要促成南北韓峰會。
德語媒體: 美中爭鬥 歐洲靠邊站?
《世界報》呼籲,德國不能再一味地「悶聲大發財」,而是必須在地緣戰略方面做出更多貢獻,否則必然會越發依賴中國。《新蘇黎世報》則嘆息,歐洲只能在這場地緣戰略爭霸中充當配角。
兩名美國科學家獲諾貝爾醫學獎
諾獎委員會官方周二揭曉了202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朱利葉斯和帕塔普蒂安兩位美國科學家因為解釋了「熱、冷和觸覺壓力是如何引發人體的神經脈沖,從而讓人們感知和適應這個世界」這個問題而獲此殊榮。
牆外文摘:從維園燭光到巧克力與魷魚絲
有評論認為,儘管支聯會近年備受本土派批評,其實仍不減香港人支持八九民運與悼念六四事件的正當性。在新形勢下,如何令香港不會失去八九民運與六四記憶,成為一道屬於香港人的難題。
美國數百城市抗議墮胎法
美國六百多座城市舉行抗議遊行,反對強化墮胎禁令的計劃。本周一,聯邦最高法庭將在華盛頓就德州墮胎新法做出裁決。
七張圖看一周大事
德國大選結果出爐,中國限電引發關注,高管落馬……本周還發生了哪些大事,請看圖集。
美國違約倒計時?為什麼會走到這一步?
如今,這個問題已不是天馬行空的暢想,而是華盛頓的懸頭之劍:如何避免美債違約。否則,這將帶來災難性的違約後果,算是美國「自殘」。也有專家警告,目前這種險象環生的情況可能讓中國坐收漁翁之利。
美政府在最後一刻避免停擺 仍可能爆雷
美國新的財政年度從本周五開始,之前必須通過預算,否則美國政府將面臨停擺的威脅。在最後一刻,美國國會達成了一項協議,但是最大的問題目前尚未解決,美債違約的風險仍未解除。
緊張關係下的美中兩國舉行軍事高層對話
美中兩國軍方舉行了第16次美中防務政策協調對話會。美聯社分析認為,這看起來像是美中兩國在關係持續惡化的背景下取得的一個小小進展。
在台協會:美國會繼續致力於拓展台灣的國際空間
在美台高官共同出席的一次活動中,一名美國高級外交官表示,美國將會繼續致力於拓展台灣的國際空間。
潛艇糾紛落幕 法國大使返回美國
法、美雙邊關係尚未完全和諧。歐美關係亦然。不過,歐盟高層在表達同法國的團結後,仍然希望保持現有的對美關係。 美國總統拜登也親自打電話向馬克宏解釋。
衝突擺一邊 美歐新平台劍指北京
美歐貿易關係因為川普的鋼鋁稅而受到打擊,雖然拜登政府已經暫停但沒有撤銷這項關稅。最新的「美歐貿易和技術委員會」上,雙方先強調合作以對抗共同的競爭對手。
貿易與技術:美歐結盟能否抗衡中國?
隨著中國日益成為科技強國,歐盟和美國希望跟上腳步。但新結成的「貿易和技術委員會」卻可能面對分歧,而且之前的類似努力也並沒有帶來完全令人滿意的效果。
民調:逾四成美國人支持協防台灣
一份最新民調顯示,大多數美國人希望美國提升外交參與,多數人希望減少美國在海外的駐軍。此外,逾四成受訪者認為,若中國對台灣發動攻擊,美國軍隊應保衛台灣。
客座評論:孟晚舟獲釋,美國遏制中國的難度增大
拜登同意釋放孟晚舟,主因還是管控美中關係本身及其面臨的國內窘境。政論家鄧聿文認為,這並不表明中美從此迎來陽光,雙方對抗的本質和態勢沒有改變。
美國將軍米利:與中國密電是受高層指示
美參謀長米利在聽證會上說,與中國軍官通電話是在長官的指示下進行,並說當時中國已越來越擔心美國可能展開攻擊。而他針對在阿富汗保留少數軍力的說法則與拜登相左。
被中國禁止出境的華裔美籍姐弟已返美
自2018年以來被中國禁止出境的一對美籍華裔姐弟周末返回美國。據報導,中國當局禁止二人出境是為迫使其曾擔任銀行高管的父親返回中國面臨經濟犯罪的刑事指控。
孟晚舟回國 「中國贏了」?
「孟晚舟贏了!華為贏了!中國贏了!」在孟晚舟與美國司法部達成和解、乘坐政府專機歸國後,中國社群網站上沸騰了,這被看作是中國外交的巨大勝利。一位加拿大專家則對DW表示,這場博弈沒有贏家。
中媒稱孟晚舟獲釋或緩解雙邊關係 加國專家看法不同
中國官媒稱孟晚舟和加拿大公民獲釋,各自返國,有助於緩解中美及中加關係,但有專家分析,「信任已經消失」。雙邊關係還能回到過去嗎?
中美「不太可能發生軍事衝突」?
一段時間以來,針對中美在南海、台海發生軍事衝突的擔憂升溫。不過一個中國軍事智庫近日指出,儘管中美存在大量分歧和廣泛競爭關係,但是兩國之間發生軍事衝突的風險仍然較低。
北京「人質外交」奏效? 孟晚舟事件傳遞出何種訊息
中國、美國和加拿大完成了一項高風險的「換囚」活動。被控詐欺的華為孟晚舟以及兩名遭到中國關押的加拿大人分別獲釋返國。有評論認為,兩名加拿大公民獲釋,背後傳遞出的訊息令人不安。
上一頁
第76 頁,共200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