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美國
美利堅合眾國是由其下轄50個州、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五個自治領土及外島共同組成的聯邦共和國。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被控擁槍與逃稅 拜登之子達成認罪協議
美國總統拜登的兒子亨特被控非法擁槍和逃漏稅的案件,週二與檢察官達成認罪協議,但共和黨為何批評這項認罪協議有問題?
為中國「獵狐」在美受審 紐約前警長獲罪
美國法院日前首次審理了與中國「獵狐行動」有關的案件,1名前紐約市警官及2名中國公民被控非法充當中國特工。這3位被告做了什麼,有哪些罪名成立?
德語媒體:柏林鋪開紅地毯
本周一,習近平會見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是國際輿論聚焦的話題。而同一天在柏林舉行的德中政府最高層的一場對話,則得到了德國媒體的關注。
客座評論:布林肯訪華結束,考驗才剛開始
時評人鄧聿文指出,中美都已經感知兩國關係現狀到了不能無視地步、因此促成了布林肯這次訪華之旅,但雙方的根本分歧和疑慮在會談後沒有縮小。如果雙方在穩定雙邊關係上沒有後續跟近,和緩氣氛可能只是曇花一現。
印度總理莫迪訪美 兩國關係有望更上層樓
隨著中國在印太影響力漸增,美國與印度越走越近;20日,印度總理莫迪出訪美國,他此行具有哪些重大意義?
中美未能重啟軍事對話 布林肯訪華失利?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週一結束任內首次訪華行程,並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見面。儘管美國總統拜登高度讚許此行成果,但雙方並未恢復軍事聯繫,不少專家也認為兩國之間的關係仍然脆弱。
規避美晶片出口管制 中國出現地下黑市
據路透社報導,在中國還是可能取得美國管制的高階AI晶片,只要是私下少量購買。當地賣家究竟是怎麼買到美國製的晶片?
專家評布林肯訪華:對話是好的 但安全風險並未消失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中國問題專家藍普頓教授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表示,布林肯訪華的積極方麵包括,增加了兩國首腦年底會晤的可能性。但雙方並未就軍事領域建立互信和溝通措施達成一致。
德語媒體:恢復對話總是件好事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到訪北京,這是五年以來,訪問北京的最高級別美國官員。中國總理李強訪問柏林,並開啟第七屆德中政府磋商。種種跡象顯示,中國和西方的對話渠道正在逐步恢復。
布林肯訪華哪些細節吸睛?
因」間諜氣球「風波推遲訪問4個多月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6月18日至19日終於進行了首次對中國的訪問。在中美關係不斷惡化的背景下,從布林肯抵達北京首都機場時只有低級別官員接機,到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和他會面,所有的細節都在外界的注視下。
布林肯告訴習近平:拜登認為美中有義務處理好關係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週一展開在中國的第2天訪問,先與中共中央外事辦主任王毅會晤,並在周一晚些時候與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會面。究竟如何看待布林肯的訪問,中方的態度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
中國總理李強到訪柏林 德中政府磋商周二開啟
中國總理李強開始了他對柏林為期數天的訪問行程,並將出席德中第七屆政府磋商。這是李強今年三月出任中國政府總理後首次出訪。
秦剛晤布林肯7.5小時 指中美關係處最低谷
中國外長秦剛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週日終於在北京舉行了雙邊會談。雙方究竟討論了什麼?又取得什麼樣的具體成果?
《中美科技合作協定》能否延長?
今年8月底到期的《中美科技合作協定》每5年順延一次。有消息稱美國政界的主流觀點似乎支持延長,但反對的聲音也越來越高。
牆外文摘:習近平賣「芒果乾」 中共大限不遠?
有評論認為,習近平最近表達的亡國感應該不是杞人憂天,清零松綁後房市依舊奄奄一息,進出口雙雙大幅衰退,青年失業率攀高到20.4%已滿足觸發顏色革命條件,這些因子放在任何朝代都是大革命的火種。
中美外長會晤 兩國關係有望轉暖?
6月18日早晨,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抵達北京,並與中國外長秦剛舉行5個半小時的會晤。這也是2018年後首次美國國務卿訪華,也是2021年拜登上台以來訪華的最高階美國官員。不過,布林肯此行不太可能讓處於冷淡的中美關係出現重大轉機。
中國會被美國的晶片制裁「卡脖子」嗎?
美國主導的西方針對中國的晶片技術出口管制對中國會產生多大的影響?中國會發生「晶片荒」嗎?民主治理的台灣有在其中又扮演怎樣的角色?
金正恩出席執政黨大會 美潛艇抵韓釜山港
北韓執政黨本周召開了一次重要會議,討論如何改善其經濟,並審查其國防戰略。與此同時,美韓兩國的軍隊正為了應對北韓威脅,合作進行訓練。
布林肯:支持韓中發展「健康成熟」的關係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訪華前夕與韓國外長朴振通電話,就美韓、韓中、美中關係以及朝鮮半島問題進行了磋商。首爾方面透露,朴振在通話中可能提到了近期中國駐韓大使邢海明言論引發的外交摩擦。
美國防長:烏克蘭有足夠的反攻能力
美國防長近日談到了烏克蘭方面戰損的問題,表示烏軍仍有戰鬥力。同時,包括美國在內的四個北約國家向烏克蘭提供防空導彈,以確保烏克蘭反攻能成功。美方還指出,俄羅斯近期的石油收入驟降。
習近平會見蓋茨 「中美關係的基礎在民間」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周五會見美國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聯席主席比爾‧蓋茨時說:「你是我今年在北京會見的第一位美國朋友。」蓋茨宣佈向中國一家藥物研發中心捐贈5000萬美元,以加強藥物研發能力。
美資安公司:駭客替北京網攻全球政商機構
美國谷歌旗下一間子公司15日報告,全球數百個政府、企業及學術單位的網路系統,正受到中國支持的駭客組織大舉入侵。有關指控為何?駭客集團如何透過電子郵件裝置鑽漏洞?
美日韓國家安全顧問共商中國及北韓議題
據白宮方面通報,美、日、韓三國的國家安全顧問6月15日討論了維護台海穩定、協調東海以及南海事務、北韓軍備發展計劃等議題,並確定了下一步加強合作的舉措。
古巴的秘密軍事基地是中國的監聽站嗎?
上周,美國媒體報導中國計劃在古巴設置竊聽設施。中國方面予以否認。路透社記者親自前往位於古巴西部的貝胡卡爾鎮,那裡的軍事基地曾是蘇聯核彈頭的藏匿之地。美國參議員盧比奧幾年前就曾指責中國利用這一基地監聽美國。
美國有望在巴新「不受阻礙」營運軍事基地
美國和巴布亞紐幾內亞不久前簽署的一項安全協議,允許美軍在該太平洋島國的軍事基地開發和運作。這是華盛頓試圖抑制中國在太平洋地區影響力的努力的一部分。該協議本周在巴新議會審議。
德媒:美中情局曾警告烏克蘭勿炸北溪管道
據德廣聯以及《時代周報》的調查,去年北溪輸氣管線爆炸案件發生3個月前,美國中情局曾經警告烏克蘭切勿對此進行攻擊。一星期前《華盛頓郵報》曾披露,CIA去年六月就獲悉烏克蘭有這樣的破壞計劃,且德國也知情。
中國央視證實 比爾蓋茨16日將會習近平
中國官媒央視16日證實,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茨將在此次訪問中國期間會見習近平,這將是習近平近年來首次會見外國民營企業家。兩人曾有過哪些互動?
布林肯訪華在即 美不期望雙邊關係突破
美國國務院14日表示,國務卿布林肯即將於週末展開的訪中之行,不太可能為中美關係帶來突破與轉機,只盼能降低誤判風險。兩國關係為何難回溫?目前已知的行程有哪些?
中阿關係不斷深化 美國憂心忡忡
中國與阿拉伯在「中阿合作論壇」召開首日簽署了100億美元投資協議,涵蓋採礦、技術和可再生能源等領域。華盛頓對於北京與美國最緊密的中東協國的關係不斷加深感到不安。
中美外長通話 秦剛暗指雙邊關係困難責任在美方
在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預計很快訪華之際,兩國外長通了電話。秦剛呼籲美國「停止以競爭為名損害中方主權安全發展利益」;而布林肯則強調了雙方保持溝通渠道暢通,以避免發生誤判和衝突的重要性。
白俄總統:我們收到的核彈威力是廣島和長崎爆炸的三倍
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表示,白俄羅斯開始接收來自俄羅斯的戰術核武器。他說這些核彈中的一部分威力比1945年美國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的原子彈還要高出三倍。
客座評論:習近平的「極限思維」是什麼意思
時評人鄧聿文認為,習現在在高級幹部中作「極限思維」的動員,是因為他意識到,終有一天,中美的對決會到來。
日媒:北約擬藉東京辦事處 升級印太合作
《日經亞洲》報導,北約將升級與日本、韓國、澳大利亞與紐西蘭的夥伴關係,並擬將在東京設立辦事處,以此為強化該組織在印太地區合作的樞紐。
美國務院改口:未決定是否邀李家超出席APEC
在反對聲浪之中,美國務院13日修正聲明,表示先前的說法有誤,美方尚未決定是否邀請香港特首李家超參與APEC會議。同日,李家超強調主辦國有責任邀請成員出席。
川普被控刪監控畫面 文件門罪名增至40項
美國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的文件門又有新進展。檢方27日指控他為滅證,命員工刪除佛州豪宅的監視器畫面,因而對他追加了3項罪名。此案牽動美國選情,接下來可能如何發展?
美示警中國駭客網攻 恐破壞基礎設施
中美若爆發衝突,中國駭客組織可能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美國網路暨基礎設施安全局局長12日警告,中國大舉投資網路駭客行為,美方應嚴陣以待,做好更完善的準備。
中企再遭美出口管制 31實體入列
拜登政府再度對多國企業祭出出口管制,理由包含協助訓練中國飛行員、參與中國在新疆的侵害人權活動等。有哪些企業被納入美國實體清單?
認中國在古巴設監聽站 白宮:無礙布林肯訪華
媒體日前報導,中國計劃在古巴建置新的間諜基地以攔截美國通信。白宮否認該消息後,12日卻證實自家後院疑遭北京竊聽;國務卿布林肯也首度公開回應此事。最新的官方說法為何?該基地對美國國安的威脅有多大?
美國申請重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2017年,美國在時任總統川普领導下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時隔近六年,拜登政府表示將重返該組織,以抗衡中國影響力。
美國再製裁涉伊朗中企 北京批無理打壓
美國再度將多家中國大陸和香港公司列入制裁的負面清單,指控其涉嫌協助伊朗獲得研製彈道導彈所需的零件與技術。北京回應稱有關指責「缺乏依據」。
車輛起火導致美國費城95號公路大面積坍塌
美國費城一座高架橋底發生火災,導致95號州際公路高架路段坍塌,造成這條美國東部主要道路暫時關閉。民眾擔心污染物可能流入毗鄰的特拉華河。
中國偵察機新機型現身 監控美日法加四國演習
日本國防部日前發布消息稱,發現一種中國偵察機的新機型飛越太平洋。中國半官方的環球時報引述專家稱,該機很可能對美、日、法、加在台灣以東太平洋海域的聯合軍事演習進行了監偵和情報收集。
全球可用核彈頭增 瑞典智庫:中國增最多
瑞典智庫SIPRI最新報告顯示,全球可用的核彈頭庫存增加,可能終結過去30多年來削減核武的外交努力。原因為何?
無視西方擔憂 沙中開啟新商業合作
阿拉伯國家與中國11日在利雅德召開商業合作論壇,主辦國沙烏地稱「中國石油需求仍在增長」,欲深化與北京的經貿關係,引起美國關注。在中美角力之下,沙烏地是否正在「選邊站」?
中韓交惡繼續加劇:北京召見韓國大使
由中國駐韓大使邢海明一番「賭美國贏、中國輸顯然是誤判」言論引發的外交摩擦還在繼續:在韓國外交部召見邢海明並表示對其「挑釁行為」表示抗議之後,中國外交部緊接著也約見了韓國駐華大使,對首爾方面的「不當反應」表示不滿。
客座評論:中國對付美國的雙軌策略
政治學者張俊華指出,面對美國,習近平為首的中共此前似乎本不想把競爭兩字說在口上, 但後來在美國「打開天窗說亮話」的姿態下,中美競爭日趨白熱化。於是,北京不久前采納了一項雙軌策略,即軟的硬的一起上。
後新冠時代:新老華人移民在美國
歷時三年的新冠疫情逐漸淡去,中國與世界的人員流動也開始逐漸恢復。雖然中美關係日趨緊張,但通過各種途徑前往美國的中國人卻依然不少。新移民和老移民之間有什麼差別,他們彼此之間又如何互相看待呢?我們的記者和幾位新老移民聊了一下。
德國智庫新研究:中國正學習使用制裁工具
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本周發布一項研究指出,以往北京總是傾向於用非正式、不公開的方式對別國進行經濟脅迫;而近年來,隨著地緣政治摩擦的加劇、對外國制裁的反制需求上升,中國正著手完善自己的制裁政策工具。
德語媒體:多重危機
《新奧斯納布呂克報》認為,鑑於德中關係正受到多重危機的影響,德方更應該保持雙邊對話管道的暢通。奧地利《標準報》在刊登金融大鱷索羅斯的客席評論,認為隨著俄羅斯在戰場上節節失利,緊繃的美中關係有望出現緩和。
布林肯預計18日訪華 著眼管控風險
據華盛頓官員透露,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將於6月18日抵達北京進行訪問,其間將會晤中國外長秦剛等中國高級官員。這將是2018年以來到訪中國的美國最高級別官員。
上一頁
第41 頁,共200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