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美國
美利堅合眾國是由其下轄50個州、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五個自治領土及外島共同組成的聯邦共和國。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賴清德投書支持兩岸現狀 不排除與北京對話
台灣副總統賴清德在《華爾街日報》投書中提出「4大支柱」,對台海和平提出方案。他寫道,兩岸現狀符合「中華民國台灣」與國際社會的最佳利益,且「不排除」在無先決條件的狀況下跟北京對話。各界怎麼看這份投書?
中國管制鎵鍺出口 各國如何嚴防供應鏈中斷?
北京公佈最新出口管制,影響兩大關鍵半導體金屬供應,預料衝擊美、日、韓及歐盟。全球晶片戰愈演愈烈,各方政府、企業如何應對?
獨家:沈棟將赴美作證「中國民企一片荒涼」
前北京政協委員沈棟目前流亡英國牛津,他所寫的回憶錄《紅色賭盤》(Red Roulette)揭露中共金權交易,在2023年初出版繁體中文版後引起新一波的關注。DW走訪牛津,瞭解曾經是模範企業家的他如何分析中國經濟。
德語媒體:安全與繁榮 孰輕孰重?
美國財長耶倫即將訪問中國,《新蘇黎世報》呼籲美中雙方減少對抗,加強合作,因為經濟繁榮同樣也是國家安全的一部分。《經濟周刊》則刊登了德國聯邦議會社民黨團副主席的客席評論,也認為分歧頗多的德中雙方需要保持對話。
專家: 對立狀態「給美中經濟都帶來損害」
美國康奈爾大學經濟學教授、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普拉薩德(Eswar Prasad)近日在世界經濟論壇上接受了DW主編Manuela Kasper-Claridge的採訪,談及中國經濟以及中美貿易爭端對世界的影響。
美媒:美國計劃限制中企用美雲服務
《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擬出台禁令,限制中國公司使用美國雲計算機服務。分析人士指出,此舉旨在堵上之前美國晶片出口禁令中的「漏洞」。
誰發明了 「去風險」?
過去半年中,「去風險」取代了「脫鉤」,逐漸成為歐美國家對華經濟和安全政策的一個共識。這個概念最早出自哪位政治家之口,又是如何在國際上被討論和接受的?
反制美荷晶片圍堵?中國限制半導體金屬出口
中美晶片戰不斷升級,中國宣佈將限制鎵、鍺的出口。這兩種金屬是製造半導體的重要材料。德國聯邦經濟部長哈貝克周二表示,如果中國進一步擴大對稀有金屬出口的限制,例如擴大到鋰,德國將遇到「大麻煩」。
五角大樓喊話好萊塢 遵從中國審查就免談合作
美國《政治》雜誌指出,五角大樓表示,如果電影人向中國妥協,根據對方的要求刪減鏡頭,將不會給他們提供任何幫助。
客座評論:對外關係法 中國要對美亮劍?
時評人鄧聿文指出,7月1日實施的中國對外關係法其實對外發出了兩個明確的訊號。一個是積極正面的,一個是威脅性的。如今中國政府宣傳部門的任務,是更多的淡化後者。
美國務院發布最新旅行警告:前往中國須慎行
在中國通過《對外關係法》和《反間諜法》修訂案之後,美國國務院發布最新旅行警告,建議美國公民重新考慮前往中國的旅行,稱中國存在任意執法和錯誤拘留的風險。
美財長本週訪北京 盼擴大雙邊溝通
美國財政部長耶倫的北京之行即將於7月6日登場,消息指她將會晤中國副總理何立峰。據美國官員說法,美方不尋求與中國脫鉤,但會向中國表明,美國將繼續與盟友共同應對中國的「經濟脅迫」舉動,並針對《反間諜法》等議題向中方表達疑慮。
美國巴爾的摩爆大規模槍擊案 至少2死28傷
美國東北部城市巴爾的摩2日凌晨發生大規模槍擊案,造成多人傷亡,其中約一半是兒童,這是美國今年第337起大規模槍枝暴力事件。關於本案,我們目前知道什麼?
反對李家超參加APEC 人權團體籲拜登表態
全球超過50個與港人相關的人權團體聯合致函拜登,要求美國應明確表態不會讓香港特首李家超到美國參加APEC峰會,否則「將設下令人憂慮的先例」。此前,美國兩黨議員亦曾表示反對李家超赴美。
美中情局長:俄烏戰爭腐蝕普丁政權
俄羅斯前總理卡西亞諾夫對DW表示,普丁的影響力將會因華格納集團的叛變行動而減弱。美國中情局長伯恩斯近日也談到該問題,並將俄烏戰爭稱之為莫斯科的「戰略失敗」;伯恩斯還談到中國,表示中國有意圖也有能力重塑國際秩序,而與中國脫鉤是一個蠢辦法。
德國駐美大使: 德美關係必須適應當下現實
即將卸任的德國駐美國大使哈伯(Emily Haber)告訴德國之聲,俄羅斯在烏克蘭的戰爭以及德國和美國對此的反應,將決定華盛頓和柏林之間的未來關係。
美國將領:習近平尚未決定2027年前武統台灣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克‧米利表示,習近平並沒說已經做出決定,在2027年以前出兵武統台灣。他認為美國必須加速軍隊現代化,震懾北京不要輕舉妄動。美國一家智庫本周發布報告指出,若是台海開戰,台灣撐不過90天。
兩次「退群」又回歸 美國重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聯合國大會周五舉行的特別會議以壓倒性多數的票數,支持美國重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俄羅斯、中國等對此投出反對票。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曾表示,美國缺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是在拱手讓中國制定人工智慧規則。
德語媒體:脫鉤?中國依然有求於德國
《法蘭克福匯報》認為,鑑於中國在許多方面依然有求於德國,柏林在面對北京時不必太卑躬屈膝。《新蘇黎世報》則注意到美國與印度加強合作,以抗衡共同的對手中國,但是這一利益共同體注定會因為缺乏共同價值觀而難以長遠深化。
豪擲重金!寶馬在美打造的電動車廠長什麼樣?
德國汽車製造商寶馬斥了17億美元的巨資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生產電動汽車,美國最近新出台的政策鼓勵電動車的發展。不過由於客戶的需求難以預測,寶馬也風險管控地留了一個 「B計劃」。
五角大樓稱中國氣球沒有收集情報
美國國防部表示,經過情報機構的評估,被擊落的中國氣球並沒有蒐集情報。而一天前有美媒報導該氣球使用美國技術進行間諜。
中美關係震盪如何傷及跨國業務
中美之間的政治氣氛緊張,這也給跨國貿易帶來影響,尤其是那些與西方公司做生意的企業。Varadise Limited行政總裁呂樂倫接受德國之聲主編Manuela Kasper-Claridge採訪時表示,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得選邊站。
晶片戰延燒 媒體:美荷對中國祭新出口管制
路透社報導,為限縮中國的晶片產業發展,美國和荷蘭將再次聯手,要求企業出口高階晶片設備到中國應申請許可證。兩國將分別採取哪些措施?對於近期多項出口管制,業界人士怎麼看?
「招生考量種族」違憲 美最高法院裁決掀議
在美國高等學府行之有年的「平權行動」招生政策,29日被最高法院以6比3的票數推翻。保守派認為,平權行動具有「歧視性」,自由派則主張這促進了校園內的種族多元性。
克里姆林宮:希望拜登想的是烏克蘭而非伊拉克
美國總統拜登最近接連發生口誤。在周二誤將印度說成「中國」之後,他周三在談及普丁時似乎又將烏克蘭錯講為「伊拉克」。對此,克里姆林宮進行了回應。
反制西方制裁 中國推《對外關係法》
中國28日通過了一部新的外交關係法,規定中國有權對外國的制裁、干涉行為進行反制。中共中央外事辦主任王毅稱要不斷完善對外鬥爭的法律「工具箱」,而該法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提供了法治保障;但專家指,此法恐讓在中國的外企處境更加艱難。
談印太局勢 布林肯:遏制中國不符美國利益
28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與亞太助卿康達分別出席兩場智庫活動,關切焦點都是印太局勢。針對台海兩岸議題,布林肯重申美國會協助台灣自衛,康達則提到明年的台灣大選,呼籲各方負責任行事。兩人還說了什麼?
美國對華晶片政策再收緊 特供之路恐走到頭
拜登政府限制向中國出口先進晶片的規定再度加碼。按照新規,英偉達等公司將不被允許向中國提供減速晶片。
近年最大國會訪團 美眾院軍委會主席赴台
美國眾議院軍事委員會跨黨派議員27日抵達台灣,28日下午會見台灣總統蔡英文。訪團此行正值中美關係的敏感時刻,將與台灣談哪些議題?台美官員今年頻繁互動,又代表什麼意義?
美航母防越之際 中國力推與越南軍方合作
中國國防部長李尚福在北京與越南國防部長潘文江會面時說,「中越雙方應繼續在社會主義新徵程中並肩攜手、緊密團結」,加強兩軍高層溝通與合作。
李強批西方「降風險」概念 對中國經濟樂觀
中國總理李強27日在世界經濟論壇於天津舉辦的「新領軍者年會」上稱,部分國家的「去依賴、降風險」說法是把經貿問題政治化的偽命題。他還稱,中國今年第二季經濟增速會加快,有望達成5%的年增長目標。
媒體:美財長預計7月初訪中
延宕多時,美國財長耶倫造訪中國之行可能在7月登場。據彭博社消息,她將與中國副總理何立峰會面;此前,耶倫曾於今年1月會晤當時的中國副總理劉鶴。耶倫近期針對美中經濟關係,有哪些說法?
華格納叛亂後首次發言 普丁怎麼說?
俄羅斯24日發生戲劇性的叛亂事件後,普丁與華格納集團的首領普裡戈津26日均對此事發表了最新說法。他們說了什麼?中美、北約、烏克蘭對此又有何反應?
牆外文摘:烏克蘭教訓——不打台灣,還是怎樣打台灣?
有評論警告說,習近平從烏克蘭戰爭中學到的軍事教訓可能是:中國將需要以大規模的極具震懾力的打擊來對付台灣,會組建一支龐大得多的部隊,並可能從一開始就打出核威脅這張牌。
美國航母「羅納德・雷根」號訪問越南
美國和越南慶祝兩國建立全面夥伴關係10周年之際,美國核動力航母「羅納德・雷根」號本周日(6月25日)抵達越南峴港。此前,美越雙方均表示願意提升雙邊關係。除經貿聯繫外,兩國對中國在該地區力量增加有著共同的關切。
從數據看發展:美國公眾眼裡中國形象的變遷
美國知名的民調機構蓋洛普(Gallup)從上世紀70年代底開始關注美國公眾對中國的看法,迄今積累了不少問卷檔案。如果將同一題目的民調放在一條時間線看,會有怎樣的發現?
美起訴涉芬太尼中國公司 中方批釣魚執法
美國司法部以涉嫌販運芬太尼原料等指控,起訴4家中國公司以及其8名中國雇員。對此,中國政府則批評美方以「釣魚執法」誘捕中國公民,損害中國公民的人權和企業的利益。
中國軍機越台海中線 美航母停靠越南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結束北京之行後,中美兩國又開始「秀肌肉」,台軍方周六偵測到8架解放軍軍機踰越台海中線;美軍航母則預計在本周日停靠越南峴港。此外,媒體報導稱中美兩方船艦在本周稍早曾同時通過台灣海峽。
美情報機構:新冠起源又有新說法
不久前有關武漢病毒研究所的三位科學家在大流行開始前就可能感染新冠病毒的說法,美國情報機關在最新報告中予以否認。雖然堅決反駁了新冠是中國軍方作為生物武器開發的指控,但不排除其它一切可能。
客座評論:中美的「獨裁者」風波何時平息?
拜登最近公開稱習近平是獨裁者,政治學者張俊華指出,這是在任美國總統首次對中國領導人如此毫不掩飾地評論。 拜登如此做的動機是什麼?中國在國內媒體一字不提此事的情況下,在外卻用威嚇語言企圖讓美國收回此說,又是為什麼?
韓國環境評估:薩德系統電磁輻射「微不足道」
韓國對薩德導彈防禦系統的環境影響評估發現,按照安全標準衡量,其電磁輻射「微不足道」。此次評估為該系統的永久部署鋪平了道路。
拜登:「獨裁者」言論不影響中美關係
美國總統拜登日前間接稱習近平為獨裁者,據報中方已要求美方採取行動化解此事,拜登22日則表示他拒絕收回該說法。此外,本週有一艘美國海警隊船隻行經台海,中方如何反應?
不跟隨拜登批中 新西蘭總理將率團訪華
新西蘭總理希普金斯即將率團訪中,預計將會見到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等人,同時,他不願意跟隨美國稱呼習近平為「獨裁者」。
拜登和莫迪瞄準中俄 稱美印是親密夥伴
印度總理莫迪本週訪問美國,除了與拜登總統會面外,更是罕見的出席聯合記者會,究竟他們說了什麼?美國和印度又談成了哪些合作?
美財長: 拜登總統和我都認為保持美中溝通很關鍵
在拜登稱習近平為「獨裁者」引發中國政府譴責後,美國財長耶倫周四表示,美中維系關係至關重要,這樣兩個才能共同應對全球挑戰。
美台貿易倡議生效 拜登:部分恐違憲
拜登7日簽署「美台21世紀貿易倡議首批協定實施法案」,儘管內容有部分條款或被視為不具約束力,此法案的生效料將推動、強化台美雙邊的經濟往來。中國則認為,此舉是掏空「一個中國原則」的例子。
台裔蔡崇信掌舵 阿里巴巴將如何重組?
在台灣出生、美國受教育,也是馬雲創業夥伴之一的蔡崇信,9月將接任中國最大電商阿里巴巴的董事長,它的獨特背景、經歷與能力,這能否挽救這家陷入成長困境的科技業巨頭?
莫迪將與拜登開記者會 罕見接受媒體提問
印度總理莫迪過去很少在記者會上發表談話,更少接受提問,白宮高階官員因此稱莫迪與拜登共開的這場記者會為「一件大事」。這場記者會中,媒體可能關切哪些話題?
拜登稱習近平為獨裁者 北京:公開的政治挑釁
美國總統拜登間接稱習近平為獨裁者,北京認為該言論侵犯中方政治尊嚴,是公開的政治挑釁。在布林肯訪華後中美關係剛剛出現積極訊號的時候,拜登言論尤其引發關注。
被控擁槍與逃稅 拜登之子達成認罪協議
美國總統拜登的兒子亨特被控非法擁槍和逃漏稅的案件,週二與檢察官達成認罪協議,但共和黨為何批評這項認罪協議有問題?
上一頁
第40 頁,共200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