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美國
美利堅合眾國是由其下轄50個州、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五個自治領土及外島共同組成的聯邦共和國。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德語媒體:中美緩和政策或只是喘息之機
拜習會是否意味著中美兩國關係的回暖或是按下「重置鍵」?《柏林報》對此進行了分析。與此同時,王毅在北京接見阿拉伯和伊斯蘭外長聯合代表團也吸引了德媒的關注。《日報》指出,王毅和來賓們的合影已經成為中國的一項外交勝利。
避免中美二選一:東協國家的平衡外交
東南亞國協希望加強其對亞洲的和平與穩定的承諾,呼籲保障南海航行自由。同時,東協成員國試圖在中美之間尋求外交平衡,避免在大國之間選邊站。
德語媒體:中美舉行峰會本身就是一種突破
上周,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高調訪美,並同美國總統拜登舉行了峰會。這是中國外交路線的重大轉折?抑或只是為了緩和同西方陣營的緊張關係、並為國內經濟困境尋找出路的權宜之計?
激進自由派米萊當選總統 阿根廷對華立場轉向?
極右翼候選人、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哈維爾‧米萊當選阿根廷新一任總統。他在競選中承諾要推行改善經濟的激烈措施,還批評與中國政府發展關係就像和「刺客」在做交易。
客座評論: 拜習會,禮貌握手背後強硬依舊
時評人鄧聿文認為,拜習會對於中國而言,比對於美國而言意義大得多,被中國輿論塑造為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對世界負責的一次會晤。同時,拜習會並不像表面呈現的那樣「彬彬有禮」,雙方表態依舊很強硬,習近平更是「軟中見硬」。
牆外文摘:柯文哲是中共介選的一枚棋子?
柯文哲從頭到尾都瞧不起侯友宜,為什麼還要委屈地接受國民黨的「城下之盟」?這其中有什麼「難言之隱」? 有評論認為,中共想介入台灣大選舉,是一件公開的秘密,種種跡象顯示,柯文哲只是其中一枚棋子。
德語媒體:拜習會,讓世界多了一點點安全
習近平與拜登的會晤依舊是德語媒體關注的重點。《法蘭克福匯報》認為,這場會面讓世界多了幾分安全。而《南德意志報》的一篇評論則指出,習近平的魅力攻勢不過是在拖延時間,他對這次會晤的積極態度表明,美國的管制和制裁正在發揮作用。
台積電創始人:拜習會有助台海穩定
台積電創始人張忠謀認為,拜習會有助於減少中美之間的緊張關係,也能增加台灣海峽的穩定。他透露在APEC峰會期間並未與習近平見面,但與拜登有多次互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則認為,拜習會是世界需要更多合作的一個迫切訊號。
本拉登信件影片引爭議 TikTok稱將禁止
短影片應用程式TikTok周四宣佈,將禁止有關本拉登2002年一封信的影片在該平台上傳播。這一基地組織頭目在信中就向美國發動恐怖襲擊作出辯解。
打擊芬太尼:中美成立工作組 專家稱不足以解決危機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美期間表示,對芬太尼對美國年輕人的毒害深表同情。這與今年早些時候中方表態的聲調有所不同。美國也解除了對中國相關機構的制裁,以促成與中方達成這項協議。
習拜會後 中美商務部長舉行首輪會談
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周四同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周四舉行了會談。王文濤對美國限制半導體對華出口、制裁中國企業以及對中國商品徵收懲罰性關稅等問題表達了關切。
德語媒體:拜習會後 中美關係風雲依舊
時隔一年,中美首腦終於再次舉行了面對面的會談,這對避免雙邊關係的進一步惡化顯然是個積極訊號。但在一系列核心問題上,北京和華盛頓依然存在嚴重的分歧。
拜習會晤談毒品軍事合作 台灣議題各說各話
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周三於三藩市會晤,雙方就打擊芬太尼、恢復軍事直接交流及AI相關合作取得成果,但關於台灣問題僅各自重申立場。此外,拜登在會晤後的新聞發布會上再度稱習近平為「獨裁者」。
民調:「陣營劃分」思維已過時 各國民眾挺務實外交
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發布的一項最新問卷調查報告顯示,界限分明的「選邊站」思維在非西方世界並不得到認同,大多數民眾認為自己的國家可以「看菜單點菜」,根據不同的議題和國家利益來選擇合作夥伴。
安理會決議:加薩地帶立即實施「人道暫停」
聯合國安理會呼籲在加薩地帶立即實施人道暫停。安理會周三通過的一項決議案中稱:"緊急實施有足夠天數的長時間人道主義暫停及走廊。"此外,決議案敦促哈馬斯必須立即釋放全部被劫持的以色列人質。
自制艦艇公開亮相 台灣為戰爭威脅做準備
北京最近對台灣的威嚇力度漸增,而華盛頓則是台灣最主要的武器供應者,在兩強角力的情況下,台灣軍方上周也向外界展示了他們為自我防禦做的準備。
專訪:誰是三藩市會晤的贏家?
當地時間周三上午11點美國總統拜登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三藩市以南的斐洛裡莊園舉行會晤。這是一年來美中兩國元首首次舉行面對面的會談,也是6年來習近平首次訪問美國。美中兩國,誰是三藩市會晤的贏家?
中美峰會與夾縫中的德國
中美之間的經濟戰已經全面展開,而且不斷加劇的冷戰隨時都有可能引爆熱戰。而中美兩大國夾縫中的德國處境也變得更加艱難:一邊是最重要的天然盟友,一邊是最重要的商貿夥伴。
華為手機很暢銷 再問晶片何處來?
美國政府通過國會授權設立的一家機構發布報告稱,中國在美國以及荷蘭和日本先後發布晶片禁令之間的時間窗內,大幅提高了進口晶片製造設備的金額。另有市場調查數據顯示,華為手機10月銷量飆升83%。
研究:中國對投資美元的興趣絲毫不減
美國財政部數據顯示,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近期已降至14年來的最低水準。不過,有研究認為,北京並沒有失去對美國債券市場的興趣。
分析:拜登、習近平怎談台灣「紅線」問題?
拜習會倒數,美中欲緩解緊張局勢。中國堅持,台灣是「中美關係第一條不可踰越的紅線」,拜登與習近平將如何談論棘手的台海問題?DW請三位來自外交、兩岸關係和經濟領域的學者做出分析。
拜登拉攏佐科威抗中 印尼促美實現加薩停火
在「拜習會」之前,美國總統拜登先行會晤了印尼總統佐科威,原意是要拉近美國與印尼關係,以強化抗衡中國的陣營,但猝不及防爆發的以哈衝突,讓這場會談的焦點隨之變調。
美軍再度空襲敘利亞境內親伊朗民兵組織的設施
美國國防部稱,再次對敘利亞境內親伊朗組織相關的設施實施了空襲。數周來,親伊朗的民兵組織一直在襲擊駐伊拉克和敘利亞的美軍,造成數十名美軍士兵受傷。
中美關係越發難搞 拜習會值得關注的五大看點
11月15日,習近平與拜登將在全球矚目之下於三藩市舉行會晤,兩人當面對談內容或將左右今後一段時間的中美關係走勢。DW整理五大看點,試圖梳理中美關係越發難搞之際,兩國元首怎麼談?
「拜習會」將促成中美經濟關係緩和?
為期一周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會議在三藩市開幕。11月15日即將登場的拜習會是人們關注的焦點。人們期待,華盛頓和北京至少能夠在經濟領域緩和關係。
牆外文摘: 台灣會成為拜習會的犧牲品嗎?
有評論指出,美中雙方希望在這次拜習會中尋求的結果各自不同,而「台海和平」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一切高層對話的基礎。但若要將美中關係可能的局部緩和解讀為「台灣將成為犧牲品」,那實在是太小看台海和平重要性了。
破冰之旅50年後 費城交響樂團「回歸」中國
費城交響樂團1973年9月14日首次在中國舉辦音樂會,開創美國交響樂團訪華演出的先河。為紀念訪華50周年,費城交響樂團的14名音樂家於11月9日至18日在中國巡演,其中包括50年前參與首次訪華的大衛‧布斯。
解碼中國:習近平和拜登如何找到共同點?
中美兩國領導人將於下周在三藩市舉行面對面會談。專家稱,這兩個敵對大國需要找到共同點,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問題。
記者親歷:中菲公海追逐對峙
一艘菲律賓海岸警衛隊橡皮艇飛速賓士,三艘中國快艇在後面緊追不捨。這樣的緊張場面周五在南中國海再次上演。美國國務院發言人表示,面對中國的「一再騷擾」,美國與菲律賓「肩並肩站在一起」。
德語媒體:拜習會—兩個大國的對決
德語媒體指出,即將登場的拜習會可以被視為拜登和習近平為稍微緩和局勢所做的努力,習近平需要與西方的貿易以挽救陷入困境的經濟,拜登則希望防止美中競爭演變成真正的戰爭。
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致信北京:願進行雙邊會晤
剛上任不久的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朗表示,自己已經向中方發去了一封介紹信函,表示自己對於雙邊會晤持開放態度。他還表示「不認為習近平一定想要武力奪取台灣」。隨著「拜習會」即將舉行,有關中美關係緩和的猜測日益增多。
圍繞爭議島礁 中菲再起衝突
周五,中菲兩國海警船隻再度在南中國海發生衝突。過去一段時間以來,南中國海一處島礁的主權爭議,以使北京和馬尼拉的關係變得劍拔弩張。
德語媒體:「中美核談」標誌著關係解凍?
中美在「拜習會」前進行了軍控對話,《慕尼黑水星報》指出,這表明雙方都希望管理衝突以免擦槍走火,標誌著中美關係解凍。《商報》則認為,美中「熊貓外交」時代終結可被視為雙邊關係的進一步挫折。
「拜習會」倒計時 專家:管控矛盾求穩定
下周將在三藩市APEC峰會期間登場的美中領導人會晤備受矚目。專家指出,對此次高峰會晤的最大期待限於承諾恢復對話和穩定關係。盼望的雙邊關係「回暖」可能是一種奢望。
分析:英偉達將發布面向中國市場三款新晶片
在美國政府收緊向中國銷售高端人工智慧晶片的限制不到一個月後,英偉達(Nvidia)計劃面向中國市場發布新的人工智慧晶片。這些晶片包含了英偉達最新的人工智慧功能,但為了符合美國的新規則,削減了部分計算能力。
以哈戰爭:激戰、逃亡與尋找解決方案的國際努力
L以色列總理內坦尼雅胡強調,哈馬斯若不釋放人質就不會有停火。以色列軍方稱,在10小時激戰後佔領了哈馬斯在加薩北部的一個基地。周三,約5萬人從加薩北部逃到加薩南部。如何援助加薩平民正是5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代表目前在巴黎討論的議題。
好萊塢演員與電影公司達成協議,結束罷工
達成的協議將調漲演員的薪資待遇,並在使用人工智慧(AI)生成演員形象領域增加了相關協議和補償條款。
德語媒體:拜習峰會是場"互不相讓的對話"
美國總統拜登同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下周將在三藩市APEC峰會期間舉行會談似乎已成定局。在國際局勢風雲莫測的今天,中美領導人的會晤自然引起了德語媒體非同尋常的關注。
美國共和黨初選第三次辯論 誰對華更強勢?
共和黨五名美國總統大選參選人周三舉行辯論,中國等外交議題也是辯論重點。在談及是否應封禁TikTok時,佛羅里達州長德桑蒂斯指出,TikTok顯示出美中的競爭不僅是在軍事和經濟上,還存在於文化領域。而民調領先的川普则再次缺席。
客座評論:人工智慧全球同盟能建立起來嗎?
政治學者張俊華認為,人工智慧(AI)雖然是一個全人類的話題,但在AI安全治理方面,中國和西方世界的合作雖然不是不可能,但絕對不會是全面敞開的。
美國未認定任何主要貿易夥伴操縱匯率
美國財政部周二表示,看起來沒有主要貿易夥伴在操縱本國貨幣。目前,中國、德國、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台灣位列美國的外匯「監測名單」,同時瑞士和韓國從該名單中除名。
皮尤調查24國:公眾對拜登的信心遠超習近平
皮尤研究中心的發布一項新研究對比了24個國家的公眾對美國和中國的看法。該調查顯示,大多數受訪地區對美國的總體看法比對中國的看法積極;公眾對拜登的信心高出習近平近三倍。
何立峰任中央金融辦主任 本周訪美會耶倫
媒體報導顯示,中國副總理何立峰已出任中央金融辦主任以及中央金融工委書記。預計本周他將應美國財長耶倫邀請訪問美國,並與耶倫就中美經濟貿易進行雙邊會談
以哈衝突:解密中國立場
中國希望調解以色列與哈馬斯之間的戰爭。中國政府譴責雙方的暴力行為。但與此同時,不少中國公眾對以色列存在敵意。
岸田文雄: 日菲美正合作維護南中國海自由
岸田文雄說,日本同意向菲律賓提供海岸監視雷達,這是日本官方安全援助計劃下的全球首個合作項目,旨在幫助提高東京夥伴國的威懾能力。菲律賓和日本是美國的親密盟友,並與中國有著長達數十年的海洋主權爭端。
德語媒體:中東亂局符合北京利益
以哈衝突爆發以來,中國一直拒絕對哈馬斯的恐怖暴行予以譴責。但與此同時,在新聞審查最為嚴格的中國,官媒和網路上反猶主義色彩濃重的論點和文章卻急劇增多,這不免令人對中國所謂的中立立場產生質疑。
美議員推"香港制裁法" 港府稱"嗤之以鼻"
美國會議員提出一項制裁議案,點名港府律政司司長以及國安法指定法官、檢察官共49人,呼籲白宮對其制裁。港府稱,美國政客"拙劣政治戲碼和卑劣用心昭然若揭",港府對制裁"嗤之以鼻"。
坎貝爾被提名出任美國副國務卿
白宮周三表示,美國總統拜登將提名亞洲事務高級顧問坎貝爾(Kurt Campbell)出任副國務卿。坎貝爾現任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印太事務協調員和總統副助理。
以色列空襲加薩難民營 稱擊斃哈馬斯高階軍官
以色列證實31日空襲加薩北部的一座難民營,並表示擊斃了哈馬斯的高階軍官,稱他參與策劃執行哈馬斯10月7日對以色列的襲擊。加薩衛生部稱,這場空襲至少導致50人喪命。
新加坡防長呼籲中國帶頭緩和地區緊張
新加坡國防部長表示,中國作為亞洲的主導力量,應帶頭緩和地區緊張局勢。他表示,類似烏克蘭和中東的軍事衝突將對整個亞洲及亞洲的未來造成毀滅性後果。
上一頁
第33 頁,共200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