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納粹罪行
納粹主義,或國家社會主義,指1933年至1945年間統治德國的獨裁政治,即「第三帝國」。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希特勒傳記》因川普在美國大賣
由於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因其移民立場被批評者比作希特勒,使得《希特勒傳記:躍升年代》這本書在美國熱銷,這令該書的作者烏爾裡希和英文譯者、德國之聲記者Jefferson Chase都出乎意料。
杜特蒂:希特勒屠猶 我繳毒販
菲律賓總統杜特蒂将他在國內打擊毒品犯罪同希特勒屠殺猶太人作比較,實在令人大跌眼鏡。
娘子谷:德國歷史上的黑暗篇章
七十五年前的今天,烏克蘭一個叫娘子谷(Babyn Jar)的地方發生了二戰期間最慘烈人數也最多的集體槍殺事件。
奧地利的希特勒故居
奧地利議會計劃10月份就沒收希特勒故居房產作出決定。當下,人們對希特勒出生的這棟房屋如何進行再利用的問題展開激烈辯論
按摩、午餐、集體槍決——納粹頭目日程表首被曝光
納粹黨衛軍首領希姆萊的工作日歷,2013年就已被發現,但現在,莫斯科的德國歷史學者才將其公佈於眾。日歷突顯官僚主義辦事方式,揭示了納粹所犯的滔天罪行。
老電影膠片展示希特勒在拜羅伊特的"私人"情景
在拜羅伊特重見天日的兩卷電影老膠片留下一段希特勒的純私人活動場景,記錄下希特勒鮮少的一面:身著便服,悠然自得,身邊圍著一群他所推崇的作曲家華格納的後人。
南德意志報:巴伐利亞博物館出售納粹掠奪藝術品
二戰結束之後,美軍的一個名為"尋寶家"的支隊收集了被納粹強征而來的藝術品。現在媒體揭露稱,這些藝術後來並沒有物歸原主,而是被拿去出售了。
俄羅斯紀念蘇德戰爭爆發75周年
在納粹德國侵蘇戰爭爆發75周年之際,前蘇聯各成員國紛紛點燃蠟燭來紀念戰爭中的受害者。德國和俄羅斯也就一項共同計劃達成協議。
遲到的正義?前納粹集中營看守獲刑5年
時隔70餘年,判決終於到來。現年94歲的漢寧被判入獄五年,他曾是納粹黨衛軍成員、奧斯威辛集中營的守衛。
倫敦前市長約翰遜將歐盟比作希特勒
支持退歐最著名人物、倫敦前市長約翰遜譴責歐盟奉行的道路如同當年的希特勒,試圖建立超級國家。與此同時,英國為退歐和留歐舉行公投的宣傳活動進入最後沖刺階段。
德國人對歐洲勝利日的反思
對德國人來說,歐洲勝利日既是悼念納粹受害者,也是紀念從法西斯的魔爪中獲得解放的日子。但這個日子一度也意味著失敗。
瑞典女子對新納粹揮拳
瑞典一位女子當眾在新納粹遊行時表明自己的反對立場。因此成為社群網站上的明星。
94歲前納粹黨衛軍法庭道歉
前納粹黨衛軍成員漢寧可能是德國審判的奧斯威辛集中營的最後一名納粹成員。現年94歲的黨衛軍軍人漢寧在法庭上突然發表了一份個人聲明。
憲法保護機構與極右組織有複雜關係?
媒體近日爆料,至少有一名涉嫌極右恐怖分子曾受僱於一家由憲法保護機構的線人開設的公司。若報導屬實,人們更有理由懷疑德國憲法保護機構同極右組織之間有著說不清、道不白的錯綜關係。
「納粹名畫」將在德國、瑞士展出
這些被懷疑為納粹統治時期「被掠奪的藝術品」將以注重透明和還原歷史的方式呈現給觀眾。
被指與納粹合作 美聯社有話要說
有德國歷史學者稱發現美聯社曾與納粹合作的證據後,美聯社發表聲明指出,不但沒有這種合作,還遭受過壓力。
《安妮日記》首次被德國人搬上銀幕
著名的《安妮‧弗蘭剋日記》再次被搬上了銀幕。這是德國製片人和導演首度嘗試講述這個發生在納粹統治下的真實故事。
取締右翼NPD 德憲法法院開審
在過去半個多世紀裡,德國還未曾禁止過一個政治黨派。這一局面可能將發生改變。周二,禁止國家民主黨(NPD)一案在聯邦憲法法院進入聽證階段。
德國法院暫時終止對前納粹軍醫的審判
因健康問題,德國新布蘭登堡法院決定推遲對95歲的被告人胡伯特‧Z的審判,他曾於 1944年在奧斯威辛集中營擔任納粹軍醫。
納粹黨衛軍看守案首次開庭
德國德特莫爾德(Detmolder)州立法院本周四開庭審理奧斯威辛集中營一名前黨衛軍看守。他被控參與了對至少17萬人的大屠殺。
德國極右暴力事件在急劇上升
德國聯邦內政部提供的數據顯示,2015年德國極右翼犯罪行為在迅速增加,其中有仇外背景的又佔多數。
閒話德國:希特勒是中國粉嗎?
最近希特勒無處不在:屏幕上有他(「他捲土重來了」),一部浩瀚的傳記出版,今年一月《我的奮鬥》批註版上市。在中國,有關希特勒是中國迷的傳聞驅之不散。專欄作者張丹紅做了一番調查。
專訪:「德國已經改變」
她經歷了三個納粹集中營,得以倖存。如今,德國對待難民的歡迎文化讓她頗受觸動。作家克呂格(Ruth Klüger)接受德國之聲採訪,講述她的人生經歷與感觸。
評論:為什麼我們不再懼怕《我的奮鬥》
希特勒死後70年,他的煽動性作品被搬上書店的貨架。本台評論員Susanne Spröer認為這是件好事,因為對付蠱惑人心者的最好辦法是揭露他。
德國人雷克稱毛澤東是「中國的希特勒」引熱議
德國人雷克近日在微博上引起了軒然大波。他將毛澤東比喻為獨裁者希特勒,此一說法引起中國媒體及部分網民的不滿。雷克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再次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把《我的奮鬥》引入課堂?
明年1月8日,由慕尼黑當代史研究所學者加注的希特勒的《我的奮鬥》將公開發行。雖然這一加有註解的新版具有歷史批判性,能讓讀者區分出煽動性文字,但其發行並非沒有爭議。德國教育部長萬卡則在一次採訪中呼籲讓註解版《我的奮鬥》進入課堂。
德國男子因納粹紋身被判刑
德國一名男子因在游泳館裸露大面積納粹紋身,被奧拉寧堡法院判處六個月緩刑。
《我的奮鬥》將重新出版
埃斯塔‧貝亞拉諾曾親眼目睹奧斯威辛集中營的殘酷,由於她當時在樂隊裡拉手風琴,所以才倖免於難。現在希特勒宣傳品《我的奮鬥》一書即將重新發行,對她來說實在是不可思議。
《我的奮鬥》再版:添註解防煽動?
2015年年底,希特勒傳記《我的奮鬥》一書的版權到期。此事在德國引起熱議。圖書業一些人士表示,添加了註解的新版使讀者有了區分煽動性文字的可能。
打破禁忌:希特勒《我的奮鬥》德國出版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希特勒的自傳《我的奮鬥》將首次以注釋版的形式在德國印刷發行。
「納粹奶奶」因否認大屠殺被判十個月監禁
一名叫哈韋爾貝克(Ursula Haverbeck)的87歲德國婦女因否認納粹大屠殺被判10個月監禁,她堅持說「沒有歷史證明」奧斯威辛是一座死亡集中營。
德國內政部的納粹歷史
在納粹覆滅、二戰結束後的一段時間裡,依然有不少曾經的納粹黨徒在德國各政府部門工作。
與 「納粹人偶」撞臉 「小豬」狀告中國廠商
一家中國玩具商推出一款納粹人偶,其相貌酷似德國國家足球隊隊長「小豬」,有報導稱,「小豬」已採取法律手段。德國多家媒體為這名「世界盃英雄」發聲。
納坦雅胡访德 大屠殺言論引波瀾
納坦雅胡的德國之行,不僅因為中東危機而蒙上陰影,這名以色列總理有關巴勒斯坦人教唆希特勒屠殺猶太人的言論更是引起軒然大波。
曼家族的故事
父親是諾貝爾獎得主,孩子們具有特殊才華:曼家族的故事至今令人感興趣。
希特勒回來了
電影《希特勒回來了》在柏林首映後反響強烈,有人捧腹大笑,也有人充滿了憂慮。這到底是怎樣一部電影呢?
希特勒要來解決難民危機?
希特勒現在要親自解決歐洲的難民危機了。這聽起來雖然荒唐,但最近出版的德國《每日鏡報》確實造成了這樣的一場誤會。
神秘的「納粹黃金火車」究竟是真是假?
一輛據稱神秘失蹤的列車讓波蘭小鎮瓦爾布日赫近來傳言不斷。數十年來,有不少關於納粹時代遺留下來的黃金、名畫和鈔票的傳說。「納粹黃金」為何如此讓人著迷?歷史學家給出答案。
第72屆威尼斯電影節開幕
說起影壇盛事,不禁會讓人想起威尼斯電影節。約翰尼‧德普、朱麗葉‧比諾什和其他影視界紅星都是紅地毯上的嘉賓。今年的電影節參展片中並沒有德國電影。
《我的奮鬥》世界上最危險的書?
《我的奮鬥》世界上最危險的書?
德國首次舉辦猶太奧林匹克運動會
猶太大屠殺發生70周年後,德國得以在1936年納粹時期舉辦柏林奧運的場地主辦歐洲馬加比運動會。這也是德國首次舉辦猶太奧林匹克運動會,其意義非凡。
德國高校設置專門教職研究猶太大屠殺史
猶太大屠殺發生70周年後,位於萊茵河畔法蘭克福的歌德大學計劃2017年設置專門的教職,研究大屠殺及其後果。這在德國尚屬首次。
華格納和拜羅伊特音樂節:9個赤裸事實
每年一度的拜羅伊特音樂節開幕了。圍繞這個國際著名音樂盛會,傳說種種。它們反映的是事實還是偏見?我們試著為您澄清以下9種常見的說法。
細說德國的戰後賠償
挑起戰爭者,要為此付出代價。這是德國二戰後的親身經歷。不過戰後並沒有簽署任何涉及德國賠償金額的條約。
前黨衛軍格勒寧被判四年監禁
在呂內堡進行的審判程序中,前納粹黨衛軍成員格勒寧被判有罪。格勒寧受控協助殺害30萬名奧斯威辛集中營囚犯。
專家建議:殺人者並不一定要終身監禁
德國司法部下屬的一個專家委員會就修正刑法中有關殺人罪的條款提出建議,
疑似希特勒水彩畫被賣往中國
一批聲稱出自「元首」筆下的畫作共拍賣了39.1萬歐元。其中賣出最高價的是一幅水彩畫,而買家來自中國。
遲到80年的博士頭銜
柏林一位102歲的老人獲得了博士頭銜。這一學位的頒發背後有著一段曲折的故事。
菲律賓日本本月將舉行首次正式聯合軍演
菲律賓軍方宣佈,菲律賓將和日本一同舉行首次正式聯合軍事演習。隨著中國在南中國海加快填海造田的進度,菲律賓和日本這一對二戰中的仇敵卻開始加強安全紐帶。
阿基諾訪日談南海 類比二戰時期德國
菲律賓總統阿基諾周三訪日期間發表演說,將中國與二戰時期的德國相比較,暗示國際社會不應繼續容忍北京在南中國海的舉動。
上一頁
第8 頁,共16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