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空氣污染
隨著中國北部地區頻繁出現霧霾天氣,這一現象引發了社會對大氣污染的關注。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在意空氣?在意民意?
手機應用程式「在意空氣」日前因為將空氣品質指數超過500的實際數據公佈而引起當局注意。創辦人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透露,某省環保部門立即要求他們整改,遵守國家「技術規定」。網友評價:「這很我國」。
德語媒體:跨年霾暫時南下 不久將殺"回馬槍"
周三的《法蘭克福匯報》預計暫時南下的中國霧霾將很快重返北方,並分析其中的原因。該報還注意到,老百姓愈加懷疑政府是否能解決這一生活基本問題。
德語媒體:空氣末日 無處可逃
中國揮之不去的霧霾引起德語媒體的關注,《南德意志報》注意到「霧霾未散,又添毒雪」和時下興起的「霾移民」。《日報》則關注了令人憂心的中國經濟。
面對霧霾:北京設環保警察 醫生寫詩抒憂心
中國北部多個地區持續多日的霧霾周末稍有緩解,但南部面臨污染加重。上海一位外科醫生將對霧霾的憂慮化作一首英文詩,引起了中國人的共鳴。
七張圖看一周大事
過去的一周,又是不平靜的一周:中國華北大範圍霧霾;土耳其追查跨年夜血案兇徒,透露其可能是維吾爾人。
超長霧霾沒完沒了 國家幹部「感到內疚」
華北地區持續數日的嚴重空氣污染仍在繼續,「霧霾」成為社會第一熱點話題,這也給當局帶來巨大壓力。中國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周五晚公開道歉,表示對霧霾天「感到內疚和自責」。
德語媒體:「社會主義霧霾?」
中國多個城市近日嚴重的霧霾引起德語媒體關注,《法蘭克福匯報》表示,持續霧霾引起民眾的強烈不滿,快要成為一種政治現象。而《南德意志報》則從服飾的角度探討了環保問題。
煉成「霧霾金」 高鐵也無奈
近日中國大片地區籠罩在濃重的霧霾中,一組高鐵列車穿越霾區後滿面污垢的照片在網上被傳播、熱議。官方媒體作出的回應並不能讓民眾滿意。
霾上加霧!中國史上首發大霧「紅警」
中國中央氣象台3日首次發布歷來首個最高等級的大霧「紅色預警」,同時繼續發布霾橙色預警。目前,北京周邊多條高速公路被封閉,眾多機場取消航班。
霧霾鎖城 為何仍有企業「頂風作案」
新年伊始,新一輪霧霾來襲,72個城市拉響空氣污染預警。與此同時,多家企業被環保部點名。對此,綠色和平的專家表示,中國官方近年花了很大力量治污,但「貓追老鼠式的執法」恐怕並非最有效的辦法。
新的一年,從霧霾中開始
近日,中國多地遭遇嚴重霧霾,在新年假期高速封路、航班停飛。新年新氣象,變成了新年新霧霾。
難舍難分的「霧情霾意」
對於特別是中國北方很多城市的居民來說,2017年新年最大的願望可能就是徹底躲離霧霾多吸幾口乾淨的空氣。然而北方城市遭遇的卻偏偏是「難舍難分」的「跨年霾」。
霧霾又雙叒叕來襲 瞧瞧西班牙咋治
中國官方周四再發重污染預警,預計京津冀民眾將帶著霧霾跨年。一些人擔心,對污染引發抗議的擔憂在中國愈發增長。就在當天,西班牙政府也發出霧霾預警,啟動的治霾措施在西班牙史無前例。
黑糞成堆 臭味熏天——巨型牧場的大問題
中國人越來越習慣喝牛奶,乳業每年營收達到400億美元。養殖著上萬奶牛的牧場如雨後春筍般應運而生,然而這帶來的不僅有利潤,也有問題。
中國將開征環保稅 猶豫中的進步
本周日,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了《環境保護稅法》,該法將於2018年初生效。新的環保稅將取代現行的排污費,而稅額則不低於現行排污費徵收標準。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一新法是一重大進步,但也存在許多不足。
牆外文摘:從霧霾到台海,換人還是換路線?
不解決基礎的政治問題,霧霾不可能得到根治。香港、台灣及中美關係,也都面臨不同角度的換人與換路線的問題。
透過鏡頭看「悲慘世界」
它們有些令人感傷,有些令人扼腕。讓我們通過一張張照片,看看過去一周世界上的紛紛擾擾。
德語媒體:合作還要找中國
德國前總理施羅德接受《經濟周刊》採訪談到德美關係時建議,德國應與中國展開更多合作。另外,多天以來困擾中國北部城市的霧霾是《法蘭克福匯報》關注的話題。
制堵抗霾 北京要控制人口
風吹霾散——周四,籠罩北京5天,引發紅色預警的重度霧霾散去,北京重現藍天。但是,中國北方仍有大片地區處在霧霾之中。日前,北京5城區公佈了控制人口計劃。
今兒來,明兒來,後兒還來!
「今兒刮明兒刮後兒還刮」——1990年倪萍在春晚上的一句台詞,如今道出了中國人的心聲。小品中倪萍以幽默的方式抱怨北方的大風,然而現在北京人卻渴望西北風的到來。
霾色幽默 霾出無奈
到周三,中國北方多地的嚴重霧霾進入第五天。擾亂航班、交通、航運的正常秩序,工廠關閉、學習停課。百姓怨聲載道的同時,網路段子手也滋生出許多無奈的"幽默"。
德語媒體:太空雄心和抗霾"神器"
《焦點線上》將關注的目光投向中印邁向太空的快速腳步,指出兩國太空計劃的背後也存在強烈的軍事目的。《柏林日報》則聚焦一位為抗霾"操心"的老外。
老外也沒有高招 霧霾只能戴口罩
重度霧霾下的北京,行路回家甚至呼吸都成了普羅大眾的奢侈品。生活在那裡的外國人怎樣抗霾?
京津冀霧霾登高值 第二波還在後頭
周日,中國北方被嚴重的霧霾籠罩。北京、天津、河南、陝西等地,大批航班被取消、延誤,許多高速公路路段關閉。在天津,一些空氣監測站的空氣品質指數超過400。
最高霧霾預警拉響 千家企業停工限產
發出今年以來首個空氣污染最高級別的紅色預警後,北京市政府下令首都附近的1200家工廠暫時停工或減產。涉及企業中包括中石化集團的一家主要煉油廠。
七張圖看一周大事
川普本周又拿中國和台灣說事兒;阿勒頗仍然打打停停;美聯準加息「靴子落地」。在剛剛過去的這一周,哪些話題最受關注?
馬軍:五到十年 重霾不再
周五起,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將發生今秋以來最嚴重的持續性霧霾。不久前,北京將霾納入氣象災害,引起爭議。而中國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向德國之聲表示,若措施得當,五到十年,有可能消除頻繁、持續的重污染天氣。
北京重度霧霾 今冬首個紅色預警
北京環保局上周還連夜在官微上辟謠說,「未來一周空氣較好,重污染紅色預警不實」。12月15日,北京果真首次拉響今年空氣重污染紅色預警,未來6天,機動車單雙號限行。
全球不到10%的人享受潔淨空氣
按照世界衞生組織自己的指標,全球超過90%的人吸入的空氣不達標。這也是惡性疾病以及慢性疾病患病率上升的原因。
德語媒體:自行車與紅寶書
《法蘭克福匯報》周六發文,關注了自行車在中國的「新生」;《南德意志報》則聚焦《毛主席語錄》,講述了毛澤東是如何影響著中國的過往與當今。
冬天來了,北京還在穹頂之下
去年,一部反映大氣污染的紀錄片《穹頂之下》引起廣泛關注,隨後卻在網上悄然消失。沒有消逝的是人們頭頂上的霧霾。中國環保部一名專家日前表示,中國幾乎所有的污染物排放指標都是世界第一。
專訪:霧霾究竟是改善了,還是更糟了?
12月初,京津冀再次出現大範圍嚴重空氣污染。綠色和平空氣污染項目發言人董連賽向德國之聲表示,在大的整體趨勢改善的情況下,京津冀「有點開倒車的意思」。
為「呼吸權」抗爭
印度新德里遭遇幾十年來最嚴重的霧霾,空氣污染超出國際標準5倍。人人都需要清潔的空氣,但新德里居民卻不得不為這一最基本人權抗爭。
霧霾重災區 十月空氣污染再惡化
中國環保部近日表示,今年10月份全國空氣品質總體改善,但是京津冀地區的霧霾情況惡化。
德國飲用水也有問題!歐盟已起訴
大規模的動物飼養會對飲用水造成問題,因為動物糞便中含有的硝酸鹽成分會對地下水構成污染。歐盟委員會指責德國政府到目前為止少有行動解決這一問題,因此對德國政府提起訴訟。
聯合國:全球三億兒童每天吸"毒氣"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發出警告:全球範圍內,每7名兒童中就有1名每天暴露在不清潔的空氣之下,南亞情況尤其嚴重。而中國將污染企業「外移」的做法可能讓貧困家庭兒童更容易受到影響。
我們面臨的五大威脅及其解決方案
這些問題,我們今天就應該著手解決,而不是等到明天才行動。那怎麼著手呢?答案其實是現成的,難點是在落實。
巨型城市的未來在哪裡
越來越多的人居住在城市裡。霧霾,垃圾,擁堵:在基多舉行的聯合國住房和城市可持續發展大會不僅會討論大都市的侷限性,也將討論大都市擁有的機會。
世衛組織:全球90%人口呼吸著污染空氣
全球90%以上人口呼吸著糟糕的空氣,這是世衛組織本周二公佈的一項報告結果。數據顯示,全球每年有超過600萬人死於空氣污染。
研究:大腦退化恐與空氣污染有關
普遍認為,空氣中有害物質的微塵顆粒會引發呼吸系統等疾病。專家們最近發現,老年痴呆也可能會與進入人腦的微塵物相關。
「被污染的學校」變成「安全的學校」
針對曾在幾個月前成為爭議焦點的常州外國語學校校區環境污染問題,當地政府日前公佈調查結論,稱該校環境「安全」,對於媒體披露的大批學生患病的現象,專家組表示「成因不明」。
拼的不是金牌是性命
水上項目運動員在本屆里約熱內盧奧運會上得獎牌的機會可能還比不上害病的可能性大。因為計劃舉行比賽的水域現在簡直可以和一個開放性的大糞池相比。對於1400名即將參加比賽的運動員來說,千萬不能忘記的就是訓練和比賽之後一定至少要洗兩次澡。
今年北京空氣顯著改善,你感受到了嗎?
北京市政府近日宣佈,今年上半年PM2.5的濃度同比下降17.9%,空氣品質優良的天數增加19天。
燃煤污染 德國每年早死3630人
中國空氣品質一直為人詬病,而如今一項研究表明,歐洲在這一方面並非高枕無憂。四家環境協會於周二發布的相關調查報告得出結論稱,歐盟境內的燃煤發電站讓各國民眾健康都遭到巨大損害。
空氣污染讓中國人平均折壽兩年
6月27日,國際能源署發布有關能源與空氣污染的研究報告。報告指出,嚴重的空氣污染使得中國人平均壽命縮短了25個月,印度人平均壽命縮短了23個月。
中國環保部前副部長受賄案開庭
在中國,與環境污染相關的抗議事件層出不窮,而環保部門現在還要為自身的「違紀問題」頭疼。去年該部便受到中紀委的批評。本周一,環保部前副部長張力軍被控受賄240餘萬元。
大企業聯署要求歐盟限制貨車污染
為了把商品運送到客戶手中,大型企業都需要貨車。這些車不僅營運成本高,而且還製造了很多污染。因此,多家大型企業向歐盟聯名上書,要求限制貨車的二氧化碳排量和耗油量,這也有利於降低運輸成本。
專訪:真相只有一個 「元兇」究竟是誰?
越南中部沿海相繼發生魚群大量死亡事件。當地民眾懷疑是一家台資鋼鐵廠排污所致。越南首都河內等地先後發生大規模抗議事件。德國之聲採訪了環保組織海洋問題專家,瞭解越南魚群死亡事件背後可能存在的原因。
德語媒體:夢寐以求的收購對象
德國中小企業逐漸成為中國企業的收購首選。《南德意志報》指出,中國投資者希望通過收購解決許多問題,與此同時,他們也做好讓步的準備。《日報》則關注了霧霾間接帶動電動車在華銷售的現象。
生活在死亡禁區
伊萬‧賽門邱克和他的妻子就屬於當年車諾比核电站事故發生後被疏散的家庭。但是多年過去了,伊萬和妻子總是對曾經的家唸唸不忘。他們最終還是搬回到仍被劃為禁區的車諾比。
上一頁
第5 頁,共18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