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斯:一位出生在上海的德國演員
2012年1月14日年逾七旬的格爾特‧福斯在演藝界仍然十分活躍,並且是法蘭克福、柏林和慕尼黑藝術家學院的成員。在演藝生涯裡,他獲獎無數,其中包括由德國聯邦總統頒發的,表彰他在德國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方面做出重大貢獻人士的聯邦十字勳章。1995年《泰晤士報》(Times)更是將他提名為"歐洲最佳演員"。去年他出版了題為《我不是鸚鵡-劇院之旅》的自傳。在他的劇院旅程中,我們可以找到許多知名的大劇院,諸如斯圖加特大劇院,波鴻大劇院,以及25年來他登台演出的維也納城堡大劇院。而這場旅程的起點,正如福斯在這本自傳第一句裡寫道的,卻是數十年前當時位於上海猶太人聚居區的一個老式的奧地利風格的電影院。從那裡開始,福斯對童年的回憶帶領我們翻開那段陌生而久遠的歷史。
"就像殖民地一樣"
1941年福斯在上海出生,家裡除了爸爸媽媽還有一個哥哥,住在遠離市中心靠近交通大學的滬西。雖然是德國人的家庭,和中國卻有最緊密的聯繫。父親作為商人為德國的卡爾蔡斯公司奔波於亞洲各個國家之間,母親出生於今天的沈陽,和她的父母一樣會說中國話。他的祖父和父親因為職業的緣故經常和中國人打交道,可是他的玩伴都是附近英國和荷蘭家庭的孩子,由於福斯很少和當地人接觸,錯過了學習中文的機會。他生活中僅有的幾個中國人是家裡的僕人,他只能和他們用洋涇濱英語交流。給他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一個他稱之為"阿媽"的親切的保姆。現在他當然明白當時這種主僕關係的問題所在,他說:"和殖民地差不多。"
無法磨滅的印象
雖然福斯的生活被和他背景相仿的人所包圍,卻無法避免中國文化對他的影響。母親經常帶他去看的滬劇和京劇給這個少年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回憶道:"老實說,那時我一直覺得劇演就應該是那樣,以至於後來當我第一次去德國劇院看戲的時候大失所望。 "中國演員的藝術表現和演唱功力尤其讓他難以忘懷,向比之下德國話劇常常讓他感到頭暈腦漲。這也影響了他將來自身的表演藝術,他說:"通過體態,手勢還有聲音去想像,我欣賞這種本領。 我覺得很神奇,如果你願意的話-雖然我也不會,但是這給我影響很大。"
風箏與戰機齊飛
福斯和父親一起在附近的中山公園散步、放風箏,也是兒時美妙回憶的一部分。當然,當時中國的兵荒馬亂和百姓的流離失所也無法讓這個生活在外國租界的幸福孩童視而不見。福斯說起一次他和哥哥在花園裡玩耍的時候,看見兩架戰機交火,他們被天空中的火球吸引,對戰爭的意義和危險完全沒有概念的他倆甚至於想追過去繼續觀看。還有一次他差點在人群中走丟,最可怕的則是由於父母無力撫養被遺棄在鐵軌上的嬰兒的眼神。那些經歷幾乎就可以直接作為斯皮爾伯格電影《太陽帝國》中場景的模板。有意思的是該電影的原著小說作者巴拉德(J. G. Ballard)當時就住在幾條街外不遠的地方。
福斯一家最後也不能避開歷史的腳步,和其他德國家庭一樣,1947年作為戰爭的失敗方他們必須從中國遣返,而且每人只能帶一個行李箱的物品。這不僅僅完全改變了年少福斯的生活,他的父母也只得重新適應他們離開40年的家鄉。
在上海的童年,當然還有離開時經歷的巨大變化,永遠的留在了福斯的記憶裡。他說他一直保留著"對中國的強烈的好感"。好幾次他重回故土,包括最近一次的亞洲之行,他都會去北京聽京劇,"當然我也重新回到上海,再一次陶醉在這個城市。我無可救藥的喜歡這個城市,或許是因為我知道這是我出生的地方。" 只是今天的上海早已不可與70年前的那個城市相提並論。福斯說道:"上海的改變如此巨大,其實和我童年生活的上海完全沒有任何關係了。"但是他很願意再在上海生活,大概是因為上海人的關係,福斯覺得他們有意思極了,他對記者說:"我能告訴你為什麼,因為他們很好奇。如果你走在北京或者上海的街頭,你和他們迎面相對,他們會看著你。"
作者: Florian Struth
翻譯: 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