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石油
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一次能源之一。石油也是許多重要化工產品的原料。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俄被判刑石油大亨求助歐洲人權法庭
俄羅斯前石油大亨霍多爾科夫斯基目前被關押在西伯裡亞的監獄裡。他及他的生意夥伴雷貝德夫被分別判處八年徒刑,理由是逃避國家巨額稅款。而人們普遍認為霍氏是政治原因被判刑的。現在霍氏向斯特拉斯堡人權法庭遞交了訴訟狀,希望該法庭能夠給俄羅斯政府施加壓力,釋放自己。
石油管道事務進展甚微
中俄兩國領導人北京會晤的重點是能源合作,德語媒體普遍注意到,中國雖然在進口俄羅斯天然氣方面有所斬獲,但在鋪設西伯利亞至中國的石油管道問題上卻沒有取得進展。
非洲石油前景成為德國議題
目前,非洲的石油生產即便在德國也成了政治議題。原因之一是鑑於油價飆升,德國人會提出這樣的問題,那就是非洲在未來的石油供應方面將扮演何種角色,第二個原因是,尼日爾三角洲危機以及目前世界銀行和扎得間的矛盾足以顯示,非洲絕非石油貿易中的理想夥伴。本周三晚間,柏林召開了有關非洲產油國發展前景的討論會,聯邦發展援助部長維喬雷克措伊爾女士以及非洲發展銀行新任行長唐納德-卡貝魯卡是最重要的談判代表。
歐中何時建立「戰略夥伴關係」?
上周周末,中國外交部長李肇星在維也納與歐盟輪值主席、奧地利外交部長普拉斯尼克女士商談中國與歐盟的「戰略夥伴關係」,包括歐盟對華武器禁運問題。奧地利的新聞報就此寫道:
伊朗令美國左右為難
美國情報專家內格羅彭特在向參議院情報委員會闡述目前美國和世界的威脅時總結說,基地組織是最大的威脅,其次就是伊朗:「伊朗擁有核武器,並且能夠將其安裝在導彈上,這令人十分擔憂。」
禁運始終是一件鈍器
有關伊朗核爭議,該國總統繼續抬高挑戰調門。上周六,艾哈邁迪內賈德公開呼籲伊斯蘭國家將經濟作為武器,對付西方。這位伊朗領導人的威脅是否應予以重視?
沙烏地國王首次訪華,兩國加強能源合作
周一,中國與沙烏地阿拉伯簽署了一系列能源合作的協議。雙方認為,這將開啟兩國經濟合作的新篇章。這是阿卜杜拉自繼位後首次訪問中東以外的國家,周一他在人民大會堂與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舉行了會談。
沙烏地國王訪問北京,圍繞石油談外交
沙烏地國王阿卜杜拉周日開始對中國進行為期3天的訪問。3天的成行主要安排在北京。這是沙烏地於1990年同中國建交以來國王首次出訪中國。中國靠攏沙烏地,為的是確保該國的石油供給。不過在這個過程中,必須避免直接挑戰美國。
伊朗油氣對世界多重要?
伊朗是一個石油及天然氣儲量都十分豐富的國家。很多國家的能源都依賴伊朗的石油出口。但由於伊朗缺乏現代化技術,它的石油產量與它的儲量十分不相符。目前有許多大的國際康采恩都有在伊朗投資的願望,但鑑於政治原因望而卻步。
面向能源和資源的中國外交政策
伊朗核計劃引起的國際糾紛正在升級,美國和歐盟準備把伊朗核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作為擁有否決權的安理會成員國,中國的立場引人注目。商報注意到,中國與伊朗關係良好,中國15%的石油來自伊朗,2004年中伊簽訂的「世紀大買賣」更可以保證中國獲得25年石油和30年天然氣供應:
中國今年四大外交開局有一個名字:石油
進入2006年來,中國外交發動或處理的四大開局全部與石油有些關係。1月9日,中日關於共同開發東海油氣田的非正式談判舉行; 1月9日,中國外長、副外長分別與來訪的伊朗副外長詳談;1月11日,李肇星訪問非洲六國,1月13日,中國首次發表「中國對非洲政策文件」;1月12日,印度石油部長抵達中國,隨後在中國簽署了5個石油合作協議。德國之聲中文網記者綜述如下。
石油部長訪問中國探索印中能源共同戰略
從本周三開始,印度石油部長艾亞爾開始對中國訪問。在今天與中國政府官員的交談中,艾亞爾試圖為中印兩國未來能源保障尋找共同戰略。德國之聲中文廣播記者綜合報導如下。
印度石油部長訪華,試圖緩和能源爭奪
*
西伯利亞石油管道即將全面動工
*
經濟發展快車亟需石油驅動
世界上沒有一個經濟大國的發展速度能與中國相媲美。截至2020年,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將提高四倍,為此,中國亟需大量石油。目前,中國大約40%的原油需求依賴於進口。為了擺脫對世界原油市場的依賴,中國目前積極尋找採油合作夥伴,俄羅斯、中東、北非和南美富藏石油的國家和地區均為中國爭取合作的對象。
回味無窮的2005年世界石油市場
據設在巴黎的國際能源總署估計,明年石油價格還將繼續攀升。2005年歐洲原油的平均價格達到每桶55歐元。下面是德國之聲記者就2005年石油價格波動的情況撰寫的一篇回顧報導。
歐佩克主席考察中國石油需求
世界上沒有一個經濟大國的發展速度能與中國相媲美。截至2020年,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將提高四倍,為此,中國亟需大量石油。中國對能源的需求是世界原油市場油價攀升的原因之一。目前,中國大約40%的原油需求依賴於進口。為了擺脫對世界原油市場的依賴,中國目前積極尋找採油合作夥伴,俄羅斯、中東、北非和南美富藏石油的國家和地區均為中國爭取合作的對象。
對手變隊友:中印聯手收購石油公司
中國和印度是世界能源市場上的死對頭。本周三有報導說,中國和印度兩國的國有石油公司攜手收購了一家敘利亞石油公司38%的股權。這是中印兩國之間第一次在國際上聯手競標成功的案例。
中哈輸油管道開通意味著什麼
12月15日,中國和哈薩克斯坦開通了第一條輸油管道。按計劃,長達1千公里的阿塔蘇-阿特勞輸油管道投入運行後的第一階段每天輸油量將達19萬桶。分析家們認為,這是中國在獲得石油供給方面逐漸將重心從中東和東南亞轉向中亞的重要一步。德國之聲記者就此採訪了蘇格蘭鄧迪大學的能源專家安德魯斯.斯彼得博士(Dr Philip Andrews Speed)。
世貿峰會吵鬧不休,中國做壁上觀
作為世貿新成員國,中國並不積極參與世貿組織部長級香港會議的討論。南蒂洛爾報網路版認為,這是因為中國2001年加入世貿後,不得不忍痛大幅下調關稅,現在正處於過渡階段。該報寫道:
中哈石油管道實現跨國對接
生意就是生意,道德是另外一回事
在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繼而爆發海灣戰爭之後,對伊拉克的國際制裁措施開始生效。而石油換食品計劃的誕生旨在減輕伊拉克人民的痛苦,允許伊拉克通過出口限量石油滿足國內居民對食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需求。但最近數月來,有關石油換食品計劃腐敗案的批評之聲愈發響亮,據稱在這一人道援助計劃框架內有大量賄金流入伊拉克。本周四,這一事件的調查委員會將在紐約公佈相關調查的總結報告,證實種種指責的確屬實。
「石油換食品」報告出爐
66個國家的2200家公司捲入伊拉克「石油換食品」的醜聞。這是聯合國獨立調查小組在周四發表的最終報告中得出的結論。報告指出,這些公司賄賂了侯賽因,以便獲得貿易合同。
一周港媒:香港形勢、上海購房新規定、馬六甲海峽安全
過去一周內,香港政府公佈的第五號政制改革報告書在民主派人士中引起了極大爭議;中國國內經濟方面,上海購房將有新的外匯規定;另外,中國石油運輸幹道-馬六甲海峽的安全風險問題,也是香港媒體關心的內容。
中國可以收購哈薩克斯坦石油公司
中國可以收購哈薩克斯坦石油公司
新三國演義:中俄印角逐哈薩克斯坦
蘊藏豐富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的哈薩克斯坦成了中國、俄羅斯和印度企業的角逐場。三國的石油公司都想收購在加拿大掛牌上市的哈薩克斯坦石油集團-哈石油,但同時加拿大政府也表示在這個問題上擁有更多的發言權。
怎樣將境外石油安全運回國?
中俄能源合作基本格局已經確定,對此香港媒體十分關注。另外,中日東海問題第三輪談判再次無果而終。中日東海問題到底如何解決,中國對日政策到底應有哪些新思路?
俄羅斯同歐盟在倫敦舉行峰會
周二,莫斯科代表將在倫敦展開同歐盟為期一天的高峰會晤。會談的主要議題是圍繞簡化簽證手續、伊朗的原子計劃以及俄歐雙方繼續在能源領域合作的可能性。
買的起車燒不起油—節能勢在必行
自行車王國中國現在已經成為世界第三大汽車市場、繼美國之後的第二大石油消費國。中國經濟問題專家警告說,隨著中國不斷走向現代化,對於石油進口的依賴會越來越大。
核察問題棄權,中國可能得伊朗石油回報
*
中國將建首個聯結俄羅斯的私營輸油管
*
麗塔迫使美國重新考慮能源政策
颶風麗塔不斷接近美國墨西哥灣海岸,導致數百萬人被迫離開自己的家園。德克薩斯州的道路一度出現堵塞現象。自然災害對美國的經濟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威脅。因為美國東南部沿海地區 有多家石化工廠。
油價只會繼續上漲,替代能源是出路
來自德國的聯合國環境署主任托普費爾在柏林出席一次會議時指出,美國的颶風災難給人類的教訓之一是:我們必須擺脫對石油的依賴性。他還認為,環保與經濟增長並不矛盾。
美銀行警告全球能源危機近在眼前
美國高盛投資銀行近期警告說,「卡特裡娜」颶風可能會引發全球性的能源危機。
德國援助美國抗災,指責石油康采恩落井下石
美國遭受嚴重颶風災害之後,德國總理施羅德表示將向美國提供人道主義援助,同時嚴厲譴責石油康采恩的價格政策。
中國石油密使悄悄潛入美國「後院」
美國一向把拉丁美洲視為自己的「後院」,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美國更為看重拉丁美洲豐富的資源。拉丁美洲每天開采的石油佔全球開采總量的9.2%,其中石油輸出國組織創始國之一的委內瑞拉對國際原油市場更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世界報注意到,中國正在悄悄打入拉美石油工業:
世界油價攀升,中國經濟面臨雙重打擊
世界油價持續居高不下,連創新高,勢必會遏制中國經濟奇跡的繼續發展。至少有兩個方面的因素將對中國經濟發展產生持續影響。
中國暫時取消石油出口退稅
*
油價高啟中石油贏利甚豐
*
反美國遏制,中國收購哈薩克斯坦石油
中國石油天然氣公司計劃斥資近42億美元收購哈薩克斯坦石油公司。這將是迄今為止中國企業收購海外公司金額最高的一次,也是繼中海油收購美國尤尼科失敗後,中國石油資源專家認為這是中國反美國遏制角力中的一個勝手。
哈薩克石油公司接受中石油高價收購
*
「石油」成為中國外交的主線
中國已經晉升為亞洲地區僅次於印度的石油管道外交國家。對於能源和燃料的飢渴明顯影響到了中國的外交政策,以致於和印度這個曾經的對手都可以握手言歡。
日中東海油氣勘探權爭議加劇
國際能源總署降低石油需求預測
據國際能源總署(IEA)公佈的消息,今年全球石油需求成長將比預期減緩。周三,國際能源總署降低了先前的預測,將2005年全球每日計劃耗油量下調到8388萬加侖,比原先的預測量減少了41萬加侖。
中海油傅董一個電話令美國振蕩
加利福尼亞中午時分,優尼科石油公司的總裁專機剛要起飛前往泰國,總裁查爾斯.R.威廉松接到了一個電話。來電人是中國中海油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傅成玉。這個電話注定要在美國掀起一番大浪。
尤尼科石油公司考慮有條件接受中國竟購
*
尤尼科併購戰—石油政治不分離
面對中國海洋石油公司高價併購美國尤尼科公司的意圖,美國國會一些議員驚呼美國國家安全受到威脅。世界報就中美兩國在石油問題上的戰略對抗寫道:
中國最大民營石油企業登台亮相
油價過高逼使中國推遲擴充石油儲備
*
胡錦濤踏上「石油之旅」
*
上一頁
第16 頁,共18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