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環境保護
環保,指人類為解決現實的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係,保障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而採取的各種行動的總稱。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專訪德國環境部長:經濟轉冷無礙中國氣候保護
德國環境部長亨德裡克斯(Barbara Hendricks)相信,今年12月的巴黎峰會將取得成功。同時,她還認為,中國經濟放緩不會影響中國氣候保護的決心。
港媒:中央對天津隱瞞災情很惱火
據香港媒體報導,天津港危化品倉庫大爆炸之後,天津當局試圖壓低事故造成的傷亡數字及危害,令中共高層感到震怒。
"霸道"海鷗來勢洶洶 英國民眾奇招應對
英國沿海附近的許多居民都為一些海鷗的"為非作歹"而大傷腦筋。它們行為囂張,掠走人們手中的食物,還對寵物進行攻擊。一些民眾想出了創意十足的方法對付它們。
研究機構:中國每天4000人死於空氣污染
中國的空氣污染平均每天導致4000人死亡,佔中國總死亡人數的17%。這是美國伯克利地球組織(Berkeley)一項新的研究結果。本周四發表的這份研究報告指出,按照美國的標準,38%的中國人呼吸的空氣都是「不健康」的。
德語媒體:霧霾還是頁岩氣之兩難問題
周末的德語報刊,關注了中國開采頁岩氣帶來的環境問題以及方興未艾的中國電動汽車產業。
歐巴馬氣候計劃遭圍攻
歐巴馬的治理氣候變化舉措遭到了來自共和黨、美國多州以及煤炭行業的強烈反對。這位美國總統表示,只有美國採取嚴厲的環保標準,其他國家、比如中國才會感到有必要採取類似措施。
成年了,學車麼?再說吧!
與10年前相比,德國青年18歲成年之際獲取駕照的比例明顯下降,不少年輕人特意選擇無私車生活方式。
中國僅四分之一大城市空氣品質達標
根據中國環保部周一公佈的數字,今年6月,中國只有四分之一的大城市空氣品質始終達到國家標準。
教宗方濟各:力挺環保 反對獨裁
在訪問南美第一站厄瓜多爾,教宗方濟各呼籲信徒擁有同情心,堅持信仰。他同時也對環保議題和南美政治發展趨勢發表意見。
官方忙澄清,民眾不買賬
多個消息來源顯示,上海市金山區成百上千名居民6月22起拉起橫幅、喊著標語遊行抗議PX項目,儘管政府已否認存在PX項目,但抗議還在繼續。
中國去年逮捕數千名環境犯罪嫌疑人
中國環保部長陳吉寧周一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報告時表示,警方去年逮捕了數千名環境犯罪嫌疑人,人數是過去10年總合的2倍。
美中將攜手保護海洋
中國和美國周三發起一項旨在保護海洋的聯合倡議。這是兩國繼氣候變化之外,再一次就關鍵議題攜手合作。
保護沼澤地有利於氣候保護
濕地儲存的碳資源超過森林,對緩解全球氣候變暖具有重要作用。
歐洲每天減少近千平方公里耕地
全球每年約有240億噸土壤流失,歐洲情況也很嚴峻。可耕種農田減少,全球糧食安全保障的基礎亦受到威脅。
地面電力上船 打造綠色船運
德國的漢堡港現在成為歐洲第一座為郵輪提供電力輸入的港口,這樣做可以大大減少尾氣的排放。
德國環保倡議 -「裸」購
中國俗語「人靠衣衫馬靠鞍」一語道破注重外表有時能起的重要作用。在零售業,廠家、商家為了促銷,也很是在產品包裝上花心思。華而不實的過度包裝幾乎成了全球通病。德國不斷湧現的反對一次性包裝的環保倡議愈加得民心。
垃圾不好好分類? 環衛公司拒絕受累!
去年的統計數字顯示,德國每人平均每年產生611公斤垃圾。德國實行垃圾分類已有50多年歷史,特別在家用垃圾這一領域,隨著工業產品的更新以及消費方式的轉型,家用垃圾分類也在不斷發展。
莫迪訪華:求合作、論邊界、談環保 一個都不少
印度總理莫迪周四、周五與中國領導人舉行會晤,除了經濟上的合作,雙方也就存在多年的邊境問題進行了討論。另外,兩國還罕見發表了關於氣候變化的聯合聲明。
北極鑽探 殼牌石油公司獲許可證
美國主管機構為殼牌公司引起爭議的在阿拉斯加鑽探油氣計劃開放了綠燈。環境保護組織發出警報,擔心再度發生墨西哥灣「深水地平線」鑽探平台爆炸悲劇這樣的環境災難。
要環保,就網購?
網購和實體店購物,哪個更環保?要回答這個問題,還得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麥當勞薯條供應商在北京領污染巨額罰單
麥當勞薯條供應商北京辛普勞食品加工有限公司因水污染物超標排放,被豐台區環保局罰款391萬元。這是目前為止北京市地區發出的金額最高的環保罰單。
澤林視點:中國的電動藍調
電動車在中國尚未紅火。不過,生產商們不能放棄,因為,北京立意要電動車。德國之聲專欄作者澤林相信,電動車在中國肯定會有吃香的一天。
「水十條」:藍天綠水的美好遠景
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水十條」正式發布,引起各界媒體的關注和解讀。
政治體制多樣化的亞洲
周三的德語媒體,關注了亞洲國家的民主進程以及中國的環保困境。
「全球化2.0時代的中國」
周二的德語媒體,關注了中國的對外投資風潮以及困難重重的環保之路。
千奇百怪的環保下葬
無論生死,都要為環保出一份力。考慮到此類需求,一些設計師推出了環保下葬的辦法。
打假!環保部猛藥不行、再出重拳
中國環保部副部長已宣佈,將用兩年時間就一些地方政府對環境監測數據"造假"展開專項調查。
環保監察員 「後台」硬起來!
北京的霧霾很可怕:500多萬輛汽車尾氣,再加上燃煤發電站和陳舊的工業設施共同污染著空氣。新環保法出台之際,北京的數百名環保監察員終於有了「後台」。
恐懼之中的不智之選
輿論認為,對香港普選抗爭和內地霧霾討論的打壓,透露出中共政權的恐懼;而軍隊高調介入社會維穩,則是一種窮途末路的心態。
「中國最尷尬的部委」
《南德意志報》近日關注了中國環保部的尷尬處境。《世界報》則認為,中國新一代領導層對國家的把控可能沒有看起來那麼強。
澤林視點:中國的勢力之爭
德國之聲專欄作者澤林認為,中國人大結尾的「政府工作報告」體現了中國政治中複雜的權力鬥爭。
恐嚇信件揚言投毒紐西蘭奶粉
紐西蘭警方周二公佈,曾有人通過恐嚇信件威脅要對該國嬰兒奶粉投毒。
習的馬克思主義和稱讚霧霾片的環保部長
《法蘭克福匯報》周一關注習近平提出的「四個全面」,並指出,習不允許社會主義內部的革命,卻強調漢化馬克思主義的必要性。《世界報》則聚焦稱讚《穹頂之下》的新環保部長。
台灣空污,大陸害的?
近來紀錄片《穹頂之下》揭露中國大陸霧霾問題,深受所苦的台灣也高度關注。
環境危機讓北京的信譽「面臨考驗」
當中國空氣污染成為人大會中心議題之際,總理李克強再次發誓要對其進行治理。然而這就夠了嗎?對此,德國之聲採訪了分析師希爾頓。
穹頂之下,無處可逃
漢學專業的德國大學生觀看《穹頂之下》之後寫下自己的感受。
"穹頂之下"爆紅 引發評論浪潮
柴靜拍攝的霧霾調查紀錄片"穹頂之下"近日在網上播出後立即受到中國各大媒體的關注和網民的圍觀評論,除了點贊的聲音之外,也有人質疑這部環保片的拍攝動機,認為整個片子背後"霧深沉"。
正在消失的滑雪天堂
瑞士境內的阿爾卑斯山「阿萊奇少女峰」已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這裡也是一片得天獨厚的單板滑雪勝地。然而,目前也面臨著全球氣候變暖的威脅。
環保型交通工具急需發展
在全世界範圍內,隨著風能和太陽能的推廣,電的使用也越來越有利於氣候。但是交通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卻增加了,因為道路上行駛的汽車也日漸增多。因此,專家正在尋求新對策。
全球海洋塑料垃圾泛濫
研究學者認為,中國是海洋塑料垃圾的一大產出國。
如何在北京「深呼吸」?
北京等各大城市再陷「十面霾伏」,也吸引了德語媒體的注意力。
環保輪船
不來梅造船廠的建議雖然有些苛刻,但最終結果還是令人滿意的。為了進行技術改進,船體必須要切掉一部分。在全新的機房裡,已經駕駛這艘船七年的船長不得不從頭學起。
能源轉型讓德國減排成功
新年伊始,兩件事可能讓德國人滿意:溫室氣體減排以及電費下降。
「稀土出口限制實際上毫無作用」
中國政府為何決定取消稀土出口限制?這一出口禁令產生了何種效果?中國經濟問題專家費多麗教授(Doris Fischer)就這些問題接受本台專訪。
中國船運業污染大
依舊有許多不為人知的角落在不斷排放污染。中國的船運業就是其中之一。
「罪人與希望」
周日(12月14日)結束的利馬氣候大會成為了本周一德語媒體熱議的話題,其中碳排放大戶中國的表現尤其引人關注。
毫不意外的令人失望
周日一早結束的秘魯全球氣候峰會並沒有滿足人們事先的期望。但是,大家對一年一度的氣候峰會本來就不應寄予太大希望。
利馬氣候峰會 拖拖拉拉
正在秘魯首都利馬舉行的全球氣候峰會原定周五結束。與會代表連夜開會至周六凌晨3點半,決定會議再延長一天。當地時間周六上午11點,各國代表繼續進行會談。
Brave Tern號的極度挑戰
歐洲已經邁入了能源轉型的大門。海上風力發電作為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備受青睞。然而,大海裡那些像巨人一樣的風電裝置,都是如何建造的呢?
Brave Tern號的極度挑戰
歐洲已經邁入了能源轉型的大門。海上風力發電作為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備受青睞。然而,大海裡那些像巨人一樣的風電裝置,都是如何建造的呢?
上一頁
第9 頁,共20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