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環境保護
環保,指人類為解決現實的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係,保障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而採取的各種行動的總稱。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需要潛水才能看到的藝術品
如果你想看到泰勒(Jason deCaires Taylor)的藝術品,你必須潛入深海。這位英國藝術家將他的雕塑沉入水底,在水下孕育全新的生命力。
瑞典環保少女與中國官媒的口水戰
瑞典環保人士5月初抨擊中國的碳排放超過所有發達國家總和,遭致了多家中國官媒的反擊。不過,有一家官媒轉載的一篇網路文章,反擊力度明顯過火:網民認為文章在揶揄通貝裡的身材「碳排放不小」。
環保為先?特斯拉暫停接受比特幣支付
特斯拉首席執行官馬斯克的一句話可以使比特幣價格瘋漲,也可以令其暴跌。他的最新推文造成的影響顯然是後者。
拜登希望就氣候問題團結全球 習近平: 不要朝令夕改
拜登與40國領導人針對氣候議題舉行線上峰會。除了美國與英國有其極具野心的目標,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也宣佈,中國將嚴格控制煤炭消費量,他同時強調「要重信守諾,不要言而無信」。
歐盟就2030年氣候目標達成一致
圍繞截至2030年的二氧化碳減排目標爭議激烈。歐盟議會雄心勃勃加入避免地球過度升溫的談判。不過,最終只達成有限妥協。
日本核廢水爭議 台灣政府被批「不夠硬」
日本排放核廢水入海的決定引起台灣政界、環保團體及漁業的高度關注。在野黨批評政府對日本態度軟弱,只表示關切卻不敢嚴正抗議,更諷刺謝長廷是「助」日代表。
美國計劃大規模利用風電
與川普政府相反,拜登政府支持可再生能源,大筆投資海上風電。 白宮稱,新建風電場將使美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7800萬噸。
專訪:「核電使氣候危機惡化!」
核電能幫助我們實現氣候目標嗎?《世界核工業現狀報告》的主編邁克爾‧施耐德(Mycle Schneider)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給出否定答案,並解釋其中原因。
關於綠色能源的6個創意!
對於風力發電或者太陽能電池板,我們都已耳熟能詳。不過,綠色能源可不僅限於此。我們這裡為您介紹關於綠色能源6個新點子。
豬肉又漲價? 試試3D列印肉
吃肉要殺生,還破壞環境?越來越多的高科技企業關注到了消費者的這些顧慮,紛紛研發出各種仿製肉。據預測,今後十年內,全球仿製肉市場規模將突破1000億歐元。
「環保少女」力挺印度農民 被印度警方盯上
印度警方表示,已經對瑞典「環保少女」通貝裡在推特上分享支持印度農民抗議的「工具箱」文件展開調查。通貝裡發出回應,表示自己依舊支持抗議新法的印度農民。
牆外文摘:不再承認 BNO,外交部「顛覆政權」?
有評論認為,解釋法律屬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的憲法職權,外交部宣佈不再承認 BNO不具法律約束力。外交部「是想搞政變,顛覆國家政權根本制度嗎?
氣候保護標兵?中國依然是燃煤大國
近年來,中國政府一直積極標榜自己的氣候保護領軍者角色,還雄心勃勃地宣佈要在2060年之前將溫室氣體淨排放降到零。不過,中國的煤炭產量、進口量、消費量依然居高不下。
怎樣在2021年過上「綠色生活」?
毋庸置疑,解決氣候危機需要在全球範圍內採取重大行動。但是,在新的一年裡,你也可以做出一些個人改變來減少碳排放。
放煙花能否環保、傳統兩者兼顧?
2021年跨年前夕,德國禁止商家販賣煙火。這是否是一個尋找具有可持續性的煙花替代品的契機?
歐盟禁止向貧窮國家出口塑料垃圾
歐盟將從明年1月起禁止向貧窮國家出口未分類的塑料垃圾。根據新出台的法規,垃圾進口商和出口商需要首先就如何處理此項危險貨運達成一致。
日本促進綠色增長 將禁售燃油汽車
日本要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日本將在未來十幾年內淘汰傳統燃油汽車,只銷售混合動力汽車和電動汽車。
環境保護如何給人類健康帶來好處
向清潔能源轉型、更有利於環境保護的農業、擴建自行車道和公共交通,——凡是有利於改善地球生態的,也有利於人類的健康。
美媒披露出訪花費後 美環保署長延後訪台
在美國環保署長惠勒將於12月訪台的消息傳出後,外界開始質疑他出訪的時機點與花費。這導致美國環保署24日宣佈延後惠勒的訪台行程。
美媒:美環保署長12月出訪台灣
距離川普卸任只剩兩個月,美國又傳出將派內閣成員出訪台灣。這次訪台官員是美國環保署長惠勒,但他出訪的必要性與目的卻也受到國內質疑。
關於去增長 你不得不知的五件事
GDP增長真的是經濟發展健康的標誌嗎?一些經濟學家認為,為了地球的健康,我們需要停止增長。這種觀點的根據何在?
德語媒體:地球上最重要的文件—新五年計劃
說起五年計劃,總是讓人聯想起冷戰時期社會主義陣營死板滯後的官僚經濟。但中國即將出台的新五年計劃,卻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
摸起來很皮 !媲美真皮的蘑菇皮革
天然真皮製品背後的原料加工污染、自然資源消耗與碳排放量佔比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印尼一家公司推出蘑菇皮革,用蘑菇為原料生產出的皮鞋觸感與真皮無異,易生產又環保,是傳統真皮的理想替代品。
「少吃肉救地球」為何並非人人適用?
多吃菜少吃肉——這個簡單的方法能夠可持續地養活地球上不斷增長的人口,但這對於大量以畜牧業為生的人而言,並不簡單。
印尼勞動法改革: 抗議演變成騷亂
4天前,印尼議會通過了對勞動法進行全面改革的法案。此後,全國發生抗議示威,尤其是工人和大學生認為新法侵犯了他們的利益。
拯救鯨魚! 澳洲數百鯨魚集體擱淺
澳洲南部海岸發生大規模鯨魚擱淺事件,逾400頭領航鯨擱淺,多頭鯨魚已經死亡。救援人員正努力救助那些奄奄一息的鯨魚重返深海。
"柴油門":戴姆勒接受15億美元罰款
在柴油車安裝尾氣檢測作弊軟體的汽車製造業醜聞再現重罰:德國汽車製造商戴姆勒(Daimler)同意向美國政府支付15億美元罰款。
(上篇)1969年,萊茵河「死了」
如今夏日的萊茵河,岸邊淺處常水清見底。然而,五十年前,「甚至連牲畜都時常拒絕喝萊茵河的水」。嚴重時死魚漂浮,而萊茵河還要為數百萬人提供飲用水。
(下篇)萊茵河重又「呼吸」
1986年一天深夜,綠色和平組織下潛到萊茵河底,在化工廠排水口取樣。許多數值超標,媒體大篇幅報導。數百個民間環保組織誕生;專家也參與表態。——若沒有公民社會,很難想像河水的變清,以及經濟界、政界的態度轉變。
1985年,德國拉響霧霾最高級別警報
汽車禁駛、學校停課——35年前,魯爾區曾有兩天的時間處於霧霾三級警報之下。很大一部分污染物來自東德。不過,至2000年代初,德國告別了霧霾問題,相關法規也隨之取消。
環境污染:東德的「國家機密」
「保護自然」寫在前東德的憲法中,但環境數據卻被列為「機密」。東德的空氣污染、河流含有毒物質在歐洲是最嚴重的,但在統一社會黨(SED)的官方說法中,這些都不存在。
東德環境污染案例:苦澀的「千香街」
前東德的環境破壞可以「聞得見、嘗得到、看得見」。一些環保活動人士努力讓公眾瞭解這些訊息,儘管政府和史塔西(東德國家安全部)盡全力掩蓋災難性的狀況。
東德環保運動:從被監聽到「圓桌會議」
環保在東德是個敏感話題,因為在官方說法中並不存在空氣污染或酸雨等原因造成的森林死亡。在1989年劇變時期,環境議題扮演了重要角色。
兩德統一後的環境修復:東德「最髒村」的今昔
東德時期工業污染對環境造成的持久破壞,如今需要五十年以上來淨化和修復。單單褐煤、鈾礦的環境整修就花費納稅人200億歐元。
反核運動(上):存在33天的德國「國中國」
「文特蘭自由共和國」——1980年,德國反核人士在一個政府計劃設址存放核廢料的地方,創建起一個現實版的「烏托邦」,還簽發自己印製的「護照」。
反核運動(下):一位支持抗議者的縣長
警察從直升機上向人群投擲催淚彈,有人向警察投擲石塊、甚至點燃了警車。八十年代巴伐利亞州的這一幕,被媒體稱為形同「內戰」。而其起因,是要在當地修建一個核廢料處理廠。
德國為什麼有那麼多森林?
近三分之一的德國國土面積為森林所覆蓋。在一些聯邦州,森林面積佔到四成以上。但其實,德國的木材砍伐量也很大,每年約6000萬立方米,相當於填滿超過160個柏林帝國議會大廈。
鈉離子電池:電動車的未來新趨勢
電動車使用的鋰電池價格昂貴,這是造成電動車難以普及的原因之一。如今電池技術有望實現突破!未來的電動車或許能採用價格低廉且節省資源的鈉離子電池取代鋰電池。
這5個國家:環境衛士生命最無保障
新近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全球環境捍衛者被謀殺案件激增,尤其以拉丁美洲為甚。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失敗使最脆弱的生存者處於衝突的前沿,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
新冠疫情讓特斯拉德國工廠「因禍得福」?
位於柏林附近的特斯拉超級工廠已經開工。但是工廠建築工程的最後審批程序卻仍未走完。
通貝裡獲人道獎 捐百萬獎金做公益
17歲瑞典環保少女通貝裡7月20日獲頒葡萄牙古爾本基安人道獎,獎金100萬歐元。通貝裡隨即表示將捐出獎金用於支持保護環境、抗擊氣候變遷的項目。
用塑料垃圾做大理石紋花磚
年輕的德國女設計師通過加熱和壓制工藝,將廢棄塑料做成紋路足可媲美大理石的花磚。你支持這樣的行動嗎?
德國最晚2038年棄煤 環保主義者: 太晚了
德國聯邦議院通過了針對棄煤的法案。這意味著,德國最晚2038年將不再使用煤炭能源。對於環保主義者而言,這個寬限期太長了。
聯邦最高法庭:大眾"柴油門"車主應獲賠償
就"柴油門"醜聞展開的司法審理中,大眾公司周一在聯邦最高法庭遭遇"滑鐵盧"。德國最高民事法庭裁定,購買了裝有舞弊軟體大眾車的客戶有權向大眾公司索賠。這一裁決是否會引發連鎖反應呢?
塑料變燃料 廢物真成寶?
多家公司已經建造了將廢舊塑料轉化為原油、柴油或其它燃料的試驗工廠。他們標榜的是變廢為寶、改善環境。但是事實的確如此嗎?
貝多芬與大自然
2020年是貝多芬250周年誕辰。這位偉大的古典音樂家具體出生日期並無記載,不過人們知道,1770年12月17日,他在波昂接受了洗禮。
「環保少女」再告德國氣候保護不力
瑞典少女通貝裡敦促聯合國受理她和其他一些青少年提出的一項申告。他們指責德國等5個國家的能源產業政策破壞氣候保護,對少年兒童的健康和未來構成威脅。
環保新規扼殺德國自產口罩?
由於來自全球口罩生產大國中國的供應一度難以保障,德國各界紛紛疾呼應在德國生產口罩。許多企業已響應轉產,但業界擔心好景不長。
抗疫不忘環保 梅克爾重申「歐盟綠色協議」
儘管COVID-19帶來了巨大的社會和經濟挑戰,德國總理梅克爾在國際會議上,強調在疫情之後的經濟重建措施當中,應該要將環保納入考慮。
新冠與環境:空氣污染會提高新冠病亡率嗎?
嚴重的空氣污染是否會導致新冠患者的高死亡率?科學家的意見各有不同。唯一能肯定的是,新冠疫情雖然暫時使各地溫室氣體排放量降低,但仍不足以阻擋氣候變遷。
上一頁
第4 頁,共20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