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環境保護
環保,指人類為解決現實的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係,保障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而採取的各種行動的總稱。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恆大海花島項目部分樓盤被勒令拆除
由於捲入官場腐敗及破壞環境的醜聞,恆大集團開發的海南人工島項目目前正遭遇困境。海南省當地政府已經下令要求恆大限期內拆除人工島上的39座高層住宅樓。
天然清潔劑 乾淨環保 讓你擁有「綠色之家」
日常生活中有許多清潔用品雖然很好用,但卻含有有害的化學物質,也會給我們的環境帶來負擔。兩個德國大學生發明了一種天然「清潔盒」(clean box),不僅好用而且環保。
它們氣勢磅礴 但轉瞬即逝
並非所有畫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掛在畫廊、被永遠保存下來。看看這個來自香港的故事:十年來,藝術家翁志偉一直在沙灘創作這些巨大而短暫的畫作。
我應為自己的碳足跡感到羞愧嗎?
少吃肉,少坐飛機,推崇低碳生活,真能遏制氣候變暖嗎?抑或這只是工業界轉嫁危機的慣用手法?
廢塑料變球鞋 環保時尚新潮流
一家印度新創公司賦予塑膠垃圾第二次生命,用100%的回收塑料製成球鞋,並且打開了歐洲市場。
北京冬奧會有多「綠色」?
北京奧運的主辦單位強調,本屆冬奧會是綠色環保和可持續性的典範。但有環保人士和專家對此提出質疑。
不生孩子比較環保?
不生小孩是否將成為新趨勢?生活在德國的Karam和Pabla出於對氣候危機和未來的擔憂,決定不生孩子。
防野豬橫行 羅馬花4千萬歐元解決垃圾問題
身為國際觀光大城的義大利首都羅馬長久以來一直有個棘手的問題:垃圾量爆滿。過量垃圾所造成的環境污染以及野生動物問題甚至成了今年10月市長選舉的焦點之一。
大數據如何能解決交通擁堵
在智慧型城市,車輛和交通燈將直接聯網,以此避免交通堵塞。這種交通系統正在阿姆斯特丹進行測試。既減少堵車現象,也更為環保。
德國新任農業部長向廉價肉宣戰
增加有機食品、減少速食品--這是德國新任聯邦農業部長傑姆‧厄茲德米爾( Cem Özdemir)的計劃。這位綠黨籍農業部長要求抑制廉價食品泛濫,而這可能會使低收入人群生活成本增加。
素食熱已然消退?
對純素產品的需求起初出現穩步增長後,一段時間來,前股市明星 Beyond Meat 和 Oatly 一路虧損。肉類和乳類替代品的增長時代已然結束了?
保護滇池環境的「鋼老虎」
74歲的環保衛士張正祥,右眼失明,生活貧困,但是他卻憑一己之力換來了雲南滇池自然保護區內33個大、中型開礦、採石場和所有采砂、取土點的封停,被稱作「滇池衛士」。
倫敦空氣污染 奪走了她的生命
一位失去了孩子的英國母親,將英國政府告上了法庭,認定其死因就是空氣污染。這起案件,將讓政府受到更大的環保壓力。
公益組織「中南屋」 是反華團體?
中國公益組織「中南屋」(China House)上個月底遭指稱借著「環保」、「人權」的名義抹黑中國,並被一些批評者稱為「反華」、「間諜」。對此,中南屋表示,不能承受這些污名,他們「反對煽動,反對網路宣判」,並且已經報警。
中國綠色未來之路 仍有許多艱難險阻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承諾,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然而要實現綠色未來,這個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其中也不乏障礙。
邊乘私人飛機 邊喊氣候保護:約翰遜被批虛偽
繼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之後,英國首相約翰遜也因在短途旅行中乘坐私人飛機而備受批評。媒體還爆料,約翰遜在格拉斯哥峰會後立刻就乘飛機前往倫敦的一個男士俱樂部參加晚宴。對此,英國政府方面則給出了自己的說法。
50公里也要搭飛機?馮德萊恩被批「不環保」
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今年六月在一次出差時搭乘私人飛機從維也納飛往斯洛伐克首都。由於兩地距離不到50公里,飛行僅需19分鐘,馮德萊恩此舉被批評是「生態罪行」。
德語媒體:氣候保護需要務實態度
在遏制氣候變暖的問題上,人類需要的不是空想家和兩面派,而是需要各國政府以務實態度採取共同行動。
事實核查:中國對氣候變化究竟負有多大責任?
目前,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多於任何其它國家。對很多人來說,結論很明顯:中國對氣候變化負有巨大責任。但若仔細觀察便會發現,問題並不那麼簡單。
德語媒體:捍衛台灣就是捍衛歐洲
一段時間以來,中國軍機頻繁進入台灣的防空識別區。台灣總統蔡英文也一再強調,台灣民眾會全力捍衛其自由和民主的生活方式。
G20 閉幕:雷聲大 雨點小
各方都期待羅馬舉行的G20峰會能在全球氣候保護方面發出明確訊號,但除了一些不關痛癢的模糊措辭之外,峰會並沒有取得實質進展。
聯合國氣候會議今日開幕
各方對本屆聯合國氣候大會抱著極大的期望,但對於氣候大會能否促成全球氣候的改善,人們也疑慮重重。
「紅黃綠」三黨正式啟動組閣談判
經過一系列試探性會談之後,社民黨、綠黨以及自民黨將正式開啟「紅黃綠」組閣談判。上述三個政黨聯合發布了一份12頁的文件,羅列了迄今為止的談判結果。
2021年諾貝爾替代獎得主揭曉
該獎項又名「正確生活方式獎」,授予常不太知名的從事和平、人權和環境保護事業的人士及組織。今年,瑪爾特‧萬杜、弗拉基米爾‧斯利維亞克、弗雷達‧赫森和「森林與環境法律倡議」組織成為獲獎者。
肯亞的中資鐵路有利氣候卻威脅野生動物
由中資企業興建的肯亞蒙巴薩-奈洛比鐵路,讓原先通過公路運輸的客貨物流轉向了鐵路,從長遠來看,此舉有利於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加強氣候保護。但是,短期而言,這條新修建的鐵路也切割了重要的生態走廊。
順手就能做!10件小事讓你成環保達人
氣候變化對日常生活的影響日漸明顯。我們如何行動起來?其實我們每天都能為環保做出貢獻,這幾件舉手之勞的小事不僅環保,還能節約能源費用。
屠殺海豚血染海灘:是野蠻,是傳統?
感到震驚的不僅是環境與動物權利活動人士:在法羅群島,成百上千隻海豚被趕入峽灣殺死。當地政府辨稱,島民有此狩獵傳統,須予尊重。
牽動石油財富和未來的挪威大選
挪威為期兩天的選舉已經於9月12日開始,奧斯陸可能會出現權力更迭。同時這次大選也牽動該國能源政策:這個盛產石油的北歐國家是否會逐漸放棄對化石燃料的依賴?
從法蘭克福到慕尼黑:IAA車展重裝上陣
新的舉辦地,新的概念,帶著諸多未解答的問題,德國國際汽車及智慧出行博覽會(IAA Mobility)在慕尼黑開幕。
海廢變黃金:拖鞋也能成為藝術品
「大自然不想要人類拋棄的廢物,所以海洋又將這些垃圾還給我們。」科特迪瓦一名藝術家在沙灘上撿拾橡膠材質的海洋廢棄物,巧手賦予其第二段生命。
氣候變化迫在眉睫 與德國經濟有何干?
全球氣候變化速度加快,聯合國發出「紅色警報」。德國經濟對此有何準備?
氣候危機?澳洲总理不以為然
對於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8月9日公佈的迄今最令人震驚的報告,坎培拉政府總理莫里森 (Scott Morrison) 回應稱,應對氣候變化,澳洲已做得「足夠」多。
忘掉特斯拉吧!太陽能電動車來了
這可不是普通的電動汽車,而是利用太陽能的新科技。在慕尼黑一個工業園區,德國一家初創公司展示了一款更環保的汽車。
滑板車落伍了!試試輕巧時尚的電動滑板
這款電動滑板續航力可達7公里,體積小而且攜帶方便。它是否能取代電動滑板車,成為街頭代步的新趨勢?
退貨的結局是銷毀?亞馬遜倉庫遭遇指責
亞馬遜一個物流中心銷毀新品的畫面令公眾憤怒。德國明令禁止銷毀完好無損的商品。但是,人們會遵守嗎?疫情造成的庫存積壓又怎麼辦呢?
"氣候總理"?梅克爾總理任下的氣候保護與災害
"氣候總理"——德國總理梅克爾的這一稱呼不斷出現,尤其是在看似世界末日大雨之後的這些天。她真是氣候總理?若然,那又是從何時開始的呢?
G20環境部長會議未達成氣候共識
在義大利召開的G20環境部長會議上,各國無法就更高的氣候保護目標達成共識。與會的德國官員表示,仍要繼續說服新興國家,「中國、印度、俄羅斯等國對礦物能源有著非常不同的看法」。
威尼斯:一場大爭端行將終了
世界文化遺產威尼斯仰賴旅遊業。然而,巨大的游輪們正在危及這座歷史悠久的瀉湖城的根基。因此,大型的游輪很快將不得入港。
象群出走背後的西雙版納困局
勐養至普洱是野生亞洲象分佈最為集中的區域,約佔雲南省境內野生亞洲象的2/3,約200頭左右,這裡也是備受關注的「斷鼻家族」野生象群北遷的出發地。從去年開始,共3群42頭,超過五分之一世代生活在這裡的野生亞洲象選擇了離開。
德語媒體:中國通往氣候中性的第一步
7月16日,中國啟動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儘管這一交易制度仍有許多缺陷,但至少可以證明,可持續性發展的問題已經在中國被提上議事日程。
歐洲哪些城市要給過度旅遊踩剎車?
阿姆斯特丹、威尼斯、杜布羅夫尼克,這些疫情之前在旺季幾乎被遊客踏平的城市,不得不在一些領域採取「閉關」措施,防止過度旅遊繼續破壞城市文化生態和基礎設施。
中國成最大碳交易市場 實現「2060碳中和」有何挑戰?
在地方試跑十年後,中國國家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於 16 日正式上線,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碳市場。這能幫助中國達成 2030 年碳高峰、2060 年碳中和的目標嗎?
樹皮做衣服 時尚又環保
樹皮衣是烏干達的一項獨特傳統工藝,也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烏干達西南部村莊,村民們循環利用樹木製作「可再生布料」,發展永續新時尚。
小雞的力量
在秘魯乾燥、貧瘠的沙漠中,一片巨大的柑橘林橫空出世。而這要感謝一些偉大的創意,還有600萬只小雞。
全球第二大水電站白鶴灘正式投產發電
位於長江上游的巨型金沙江白鶴灘水電站周一開始正式投產發電。中國官員稱這是北京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里程碑。但環保組織警告,長江的大規模大壩工程將破壞當地動植物的棲息地。
南極洲告急:氣候災難在即
《南極條約》旨在保護南極地區免受資源開采等人類干擾。然而,氣候變化正在使這一保護設想落空。
深度解讀:為何澳洲和中國為了大堡礁起爭執?
澳洲媒體稱,中國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屬的世界遺產委員會「偷襲」大堡礁,建議將其列為「瀕危」。然而也有澳洲環境專家認為這是政府在推諉責任。
危險的降落! 環保人士空降歐錦賽場導致他人受傷
本周二晚歐錦賽法國對陣德國的賽場出現意外:賽事開始前,綠色和平一名環保人士乘滑翔傘空降賽場,途中撞上電纜,導致兩人受傷。
G7峰會:聚焦氣候、疫情與中國
在英國康沃爾郡舉行的G7峰會,是七國集團領導人兩年來第一次面對面交流。除了疫情與氣候議題外,不在場的中國也成為了會議期間的高頻詞。
歐洲法院裁定德國空氣品質糟糕
多年來,德國眾多城市空氣中對人體有害的氮氧化物含量遠高於歐盟允許的限度。歐洲法院裁定德國違反了歐盟法律。
上一頁
第3 頁,共20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