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環境保護
環保,指人類為解決現實的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係,保障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而採取的各種行動的總稱。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福島核處理水排海真的安全嗎?
日本政府正在努力說服本國國民及其鄰國,經過處理的福島第一核電站污水排放進海洋不會危害人類健康或者自然環境。然而,反對的聲音仍然此起彼伏。
中國出口的生物燃料涉嫌欺詐?歐盟展開調查
歐盟委員會的一位發言人告訴法新社,在收到一個歐盟成員國政府的投訴後,歐委會正在調查被懷疑涉嫌欺詐的來自中國的生物燃料。知情人士稱,該投訴來自德國。
誰在為全球反塑料污染公約製造障礙?
來自175個國家的代表聚集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密集談判,期望達成一項應對塑料污染的全球條約。應該聚焦原生塑料還是再生塑料?環保組織擔心談判的方向走偏了。
威尼斯大運河的水怎麼變綠了?
當地警方表示,這種神秘的綠色液體不會對威尼斯人的健康構成威脅。
舊飛機變身花園小屋 堅固時尚又環保
一名愛爾蘭商人將舊飛機機艙改造成花園小屋,放在庭院中作為辦公室。這個新奇的主意在社媒上掀起熱烈討論。他因此成立新公司Aeropods,讓舊飛機搖身一變成為新居住空間。
你知道,你每次向ChatGPT提問花費多少嗎?
越來越多人習慣向ChatGPT提出問題,然而ChatGPT處理問題時的花費是多少?訓練人工智慧又要消耗多少電力?整個網路正在消耗多少能源?
今年三月德國工業產量下滑 全年經濟形勢仍不樂觀
儘管減產是預料之中的事情,但減幅之大還是超過了經濟學家的預期。這也使德國經濟復甦的期望被蒙上了陰影。
地球超載日:德國人的生活方式需要三個地球
5月4日,德國達到2023年的「地球超載日」。過度消費的成本將由較為貧窮的國家和人類的子孫後代來承擔。
環團批能源轉型落後 台積電:已是業界第一
台積電作為全球最大外包晶片供應商,不僅獲歐美爭相邀請設廠,討論台海緊張局勢時,也常因其重要戰略地位而被稱為「護台神山」,近日卻被環保團體批評環保轉型進度「落後」。世界地球日將近,這家全球晶片龍頭,該如何為環保盡一份力?
用屎發電?垃圾也能變黃金
糞便也能變黃金?用塑料垃圾生產燃料,從下水道污泥中提取綠色氫能—這是充滿突破性的環保理念。奧地利一家年輕企業證明了它的可行性,正在尋找投資者。
德國之聲事實核查:15分鐘城市限制居民活動?
「15分鐘城市」是一個旨在減少排放,方便民眾提高生活品質的城市規劃概念。但一些人擔心這將限制自由行動,或者導致封鎖或加強監控。是真是假?德國之聲進行了事實核查。
讀歷史看當下: 德國在核電問題上為何如此糾結?
德國曾以核能發電技術引以為傲,但與此同時這項技術也一直備受爭議,以至於最終決定2023年4月15日是退出核能的日子。然而隨著俄烏戰爭造成的能源危機不斷加劇,告別核能的決定是否明智引發廣泛討論。
旱情嚴重:歐洲要干涸了嗎?
春天還沒有真正開始,南歐卻出現了嚴重的旱情。降水短缺導致河流湖泊的水位大幅下降,德國也同樣受到影響。
光伏發電到底有多清潔?
太陽能發電板正在世界的各個角落生產清潔能源,可是製造這些光伏發電板卻會排放不少污染物以及溫室氣體。隨著技術的進步、工藝的改良,光伏發電板的生產過程今後也有望更環保。
伐木業蓬勃發展 波蘭野熊面臨生存危機
能源價格飆升帶動木材需求量上漲,波蘭的伐木業正因此蓬勃發展。但這也導致當地的熊失去棲息地面臨生存危機。環保人士希望保育老樹與野熊,木材業則視熊為一種麻煩。
挪威發現大量稀土礦藏 環保組織擔憂
繼瑞典境內發現大量稀土礦藏後,挪威學者日前也發布報告稱,該國海域蘊藏有大量的銅、鈷、鎂、鎳以及稀土等礦物資源。這有助於減少歐洲對中國的經濟依賴度,但是環保組織也提出了關於海洋生態環境的擔憂。
稀土究竟是什麼?
瑞典發現了歐洲已知最大稀土礦,這有助於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稀土充斥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但你知道它們究竟是什麼嗎?
德國「煤村保衛戰」 環保人士與警方激烈衝突
因抗議政府批準能源集團RWE擴建煤礦並拆遷周圍村莊,德國環保人士在周六的示威活動與警方發生激烈肢體衝突。「瑞典環保少女」通貝裡批評德國政府和企業破壞環境的行為「讓自己丟臉」。
綠色潮流當道 有機棉真的環保?
有機產品是當前潮流,H&M、Zara、C&A等時裝品牌都推出了有機系列並蓋上專屬的綠色標誌。但是價格低於20歐元的有機棉成衣究竟有多永續環保?
引擎改吃「地溝油」 省錢環保的智利露營車
智利人羅多夫的露營車,動力來自回收食用油。100升植物油能行駛800公里,隨時隨地能免費加油。不過,加油前得先過濾掉薯條殘渣,而且車速點慢。為了保護環境和河川,羅多夫覺得很劃算。
如何住得舒服環保又省錢?
房子為我們遮風擋雨。但是取暖需消耗大量能源,建造房屋也對氣候有害。未來我們該如何住得更環保些呢?
被動房 - 21世紀的環保建築
住宅樓房迄今為止都是使用化石能源取暖、做飯,維持日常生活。但這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定律。如今,逆流而上的被動環保房大有成為主流之勢。
時隔兩年,德國又允許煙花爆竹伴年夜
因為新冠疫情造成醫院不堪重負,德國政府在過去兩年禁止私人售賣煙花爆竹。今年禁令解除,但環保組織和德國警察工會仍然期待恢復。
變廢為寶 塑料垃圾為印尼漁民提供燃料
塑料垃圾太多怎麼辦?一種全新的裂解技術,能夠將其轉化為燃料。目前,印尼的一座小島正在試用這種變廢為寶的新技術。
1952年 霧都倫敦萬人死於霧霾
七十年前的冬天,一場持續多日的霧霾奪走了倫敦1.2萬人的生命,住院人數更是突破10萬。這也成為英國乃至歐洲面對環境污染問題的轉折點。
黑五促銷帶給地球的沉重負擔
每年都會有一次促進消費的「黑色星期五」,在這個大型特賣期間,零售商以極低的優惠價格吸引消費者。但這對環境意味著什麼?
埃及COP27氣候峰會 會出了什麼結果?
聯合國的COP系列氣候峰會關注的雖然是一個事關人類共同命運重要的話題,但是每次都會遇到與會各國、各界的阻力。因此,在每個國家「自打自家算盤」的基礎上,達成的任何共識都很寶貴。
飛翔吧! 環保太陽能飛機
花了三年時間和所有積蓄,盧瓦瑟萊開發出環保太陽能飛機。他的下一個目標是說服航空業,民航機也能用太陽能飛行。為了證明飛機性能,他展開了空中環法之旅。
德國氣候保護團體「擾民」行為犯眾怒
攻擊名畫、將手黏在藝術品上、路中央靜坐癱瘓交通……德國的氣候保護團體以愈來愈激烈的手段進行抗議,他們認為只有「戳到痛處」才能讓人正視問題。但他們這樣做要面臨法律後果,民眾對這樣的作法也評價兩極。
環保人士向莫內名畫潑馬鈴薯泥
繼梵高名畫遭潑番茄湯之後,存放在德國一博物館的莫內名畫《乾草堆》也被潑灑了馬鈴薯泥。環保組織希望借此引發公眾對氣候變化的關注,因為「氣候變化的後果將讓藝術品一文不值」。
民調:中國是否對德美構成軍事威脅?
一項新的調查發現,更多德國人對德國與美國的關係持樂觀態度。但是,在中國是否對自己國家構成軍事威脅這個問題上,兩國受訪者的回答差異較大。
環保抗議者用番茄湯襲擊梵高《向日葵》
周五,兩名抗議者在倫敦英國國家美術館用番茄湯襲擊梵高《向日葵》,以抗議英國政府北海石化勘探新項目。這是最近一系列以破壞文物珍品為噱頭的環保抗議活動中的最新一例。
印度比瓦迪力爭擺脫「全球最爛空氣」頭銜
印度的比瓦迪堪稱全球空氣污染最嚴重的城市。現在,當地政府啟動了清潔能源計劃,力爭改善這一狀況。
天然氣短缺 德國火力發電廠重新並網
海登發電廠是德國境內規模最大的煙煤發電廠。為了應對天然氣短缺的緊急狀況,該電廠將再度開足馬力並網發電。綠色和平組織認為:"這是一個令人苦澀,但卻無法避免的決定。"
德語媒體:電荒的影響與政府的抉擇
高溫缺水鬧電荒,德國的在華企業也受到影響,《商報》關注了這一話題。IT新聞網路雜誌Telepolis的一篇長文告訴人們,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的抉擇越來越向後者偏移。
更少汽車 更多幸福
髒兮兮、亂哄哄的城市,對居民的身心健康構成了威脅。城市規劃師正在醞釀全新的理念,力爭讓未來的城市更為宜居舒適,也更為注重氣候保護。
大旱之年的歐洲河流:水位下降 流量驟減 溫度過高
持續的高溫天氣以及降雨不足使歐洲很多地區的河流接近乾涸,這一狀況已經給相關水域的居民、環境以及經濟帶來了嚴重的影響。
憂心寶寶健康 這位韓國準媽媽狀告政府
韓國一些家長以孩子的名義將政府告上公堂,理由是環境污染危害到後代的生活。一位準媽媽也代表自己尚未出生的寶寶參與了訴訟行動。
用煙蒂做陶器?印度環保新創意
每年有數不清的煙頭被丟棄,多數沒有丟入垃圾桶。印度的一個倡議組織想要從源頭解決問題,將小小的煙屁股變成……精美陶器!
與象群共存 – 辛巴威农民的難題
2022年初至今,辛巴威的農村社區已有數十人被大象殺害,多數受害者是為了保護莊稼。隨著象群數量不斷增加,如何與大象共存成為這個非洲國家的艱難課題。
馬斯克:柏林和德克薩斯州的特斯拉工廠是「巨大的錢坑」
這位南非出生的企業家說,低產量和供應鏈問題使新工廠付出高昂的代價,特別是柏林的工廠遇到了工會和環保的挑戰。
莫桑比克空瓶生態屋 無家可歸者的新家園
這些用玻璃瓶和塑料瓶建成的生態屋,將成為莫桑比克許多流離失所者的新家。在保護環境的同時,為人們提供舒適與尊嚴。
歐盟議會多數票贊同淘汰內燃機汽車
根據歐盟議會的一項表決結果,2035年後,歐盟境內應不再有新的汽油或柴油汽車註册。在相關法規出台前,尚需同各成員國談判。
第一輛歐洲造特斯拉來啦!
柏林附近的特斯拉新工廠已經將第一批汽車交付給客戶。只用了短短兩年多的時間,歐洲最大的電動汽車工廠已經建成。雖然這個速度對於德國來說已是神速,但對於馬斯克來說,還不夠快。
歐盟供應鏈法:更公平、更永續
根據歐盟新規定,企業未來應對其供應商的工作條件負責。究竟歐盟供應鏈法具體將如何運作?
示威新招:德環保人士同時封鎖三大機場幹道
為提高對環境和氣候保護的關注度,德國一些活動人士不惜採取封鎖機場幹道等極端措施。
2022年的「德國小姐」來自巴西貧民窟
今年,「德國小姐」選舉活動與往年大不相同:新的評選流程、網路直播,候選人的「使命感」更受關注。最後奪冠的是一位在巴西貧民窟長大的37歲女性。
事實核查:核能有利於氣候保護嗎?
核能倡導者慣常的說法是:「反核能就是反氣候保護」。在核能問題上,目前爭議激烈。但數字怎麼說?核能真能提供擺脫氣候危機的出路?
北京冬奧首遇降雪 多項比賽推遲
北京冬奧會此前因為全部採用人造雪而受到環保人士質疑,然而從周六夜間開始降下的真雪卻給比賽進程造成了影響。尤其是對於參加戶外項目的運動員來說,強降雪造成的低能見度給他們帶來了額外的挑戰。
世界自然基金會:塑料垃圾危及90%的海洋生物
國際環保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WWF ) 委託進行的一項研究的結果讓人不寒而慄:人類丟棄的塑料垃圾已危及 90% 的海洋物種。
上一頁
第2 頁,共20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