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環境保護
環保,指人類為解決現實的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係,保障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而採取的各種行動的總稱。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中國環保意識仍落後
元月11日至13日,本年度中德環境論壇專業會議在海濱城市青島舉行。持續性能源政策、再生能源以及循環式經濟是主要議題-
2005德國環保獎得主之一:生物學家海德曼
德國環保獎是歐洲範圍內環保領域的最高獎項,獎金額高達50萬歐元,獲得該獎項的都是在保護自然環境方面做出卓越貢獻的人士。在剛剛過去的2005年裡,有三個人分享了德國環保獎這一殊榮。專門拍攝有關大自然電影的希爾曼獲得了終生成就獎,來自弗萊堡的太陽能科學家魯特和生物學家海德曼也榜上有名。下面我們就來為您介紹一下得獎者之一的生物學家海德曼。
德國北部橫向交通大動脈開通
德國統一後,聯邦政府為重建東部地區公路、鐵路及水路交通,投資近250億歐元,相當於1991年通過的有關預算案的65%。波羅地海沿岸的20號高速公路是預算案中的交通工程項目之一。12月7日,聯邦總理梅克爾夫人主持了這一工程最後路段的完工及通車儀式。
全球氣候保護,中印是關鍵
德國環境部長加布裡埃爾稱,有關氣候影響,中國和印度比美國重要。
中國環保高官首次解職前因後果
11月13日中國吉林市一家石油化工廠爆炸造成的化學污染悲劇依舊在繼續著。第一批相關政府官員已為此丟失了烏紗帽。中德意志電台記者發自上海的報導特別強調,這是中國環保總局高官第一次丟失烏紗帽。
環境事故成抗爭導火索
最近幾天,德語媒體在報導松花江環境災難的同時,批評了中國地方當局多日來遮掩真相的做法。法蘭克福匯報把目光轉向中國的環境現狀後指出,環境問題已成了導致中國城鄉群眾抗爭活動的導火索之一:
中國解讀京都議定書
《京都議定書》生效以來的首屆全球氣候大會本周一在蒙特利爾召開。中國作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第二大國,已經決定在議定書的延長協議上簽字,但出於妨礙經濟增長率的擔心,不打算以具體減排量為目標承擔實際責任。
梅克爾會晤胡錦濤:只談能源環保
11月11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柏林同德國即將成為新總理的梅克爾夫人進行了45分鐘的會晤。德中兩國領導人在會談中主要談論了能源和環保議題。
怒江水電工程在憤怒中悄悄進行
中國環保人士抵制了上周末由中國政府方面組織的一次怒江水利工程會議,以抗議這一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決策過程中缺乏透明度。一個名為中國河流網路的非政府組織呼籲政府依法公佈怒江水電開發環保評估報告,並交由公眾作出評議。但項目開發者不顧抗議,依然開始了怒江水電工程。
中國成為非法採伐木材集散地
綠色和平組織最近公佈了2005年上半年的貿易統計報告,指責中國是非法採伐木材的主要集散地。主要原因在於:中國進口木材的一半以上來自於存在過度採伐、天然林毀壞以及非法砍伐等問題的國家,如俄羅斯、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
中國發改委丁元竹:「中國進入了不穩定時期」
星期二,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在北京閉幕。會議提出的社會和經濟平衡發展問題引起了德語媒體的廣泛關注。
「另類諾貝爾獎」花落誰家?
優質民生獎,素有「另類諾貝爾獎」的美譽。 今年12月9日,也是諾貝爾和平獎頒獎禮前一天,優質民生獎將把價值21.3萬歐元的贊助獎金頒給加拿大、馬來西亞、波茲瓦那為人權和環保勇敢奔走的人士。
托普費爾:消除貧困靠什麼?靠環保!
聯合國環境署主任克勞斯.托普費爾在德國可持續性發展理事會年會上發表演講說,消除世界範圍內的貧困只能靠各國加強環保政策,「不保護生態系統就等於是剝奪了窮人的發展機會」。
一條牛仔褲,耗水八千升
8月21日至27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的第15屆世界水資源周討論會上,來自世界100個國家的1300位專家就與水資源利用相關的飢餓,疾病,環保以及歧視等問題展開討論。
北京戒備環保組織?
據新華社報導,中國將對所有民間環保組織的現狀進行調查,內容包括組織的數量、規模、經費來源等。這是否顯示北京擔心環保人士自發凝聚成一股政治勢力?
尤利希研究中心加強三峽環保項目合作
北京備奧運:環保、交通、財政問題不少
2008年奧運之前,北京的面貌要「煥然一新」。最近,連三裡屯外交公寓區沿街房屋也寫上了大大的「拆」字。商報駐京記者說,兩萬多個雜亂無章的建築工地、飛揚的灰塵和擁擠的交通幾乎使北京陷入窒息的境地。此外,更大的問題是:
科隆舉辦環保型世界青年大會
8月16至21日,第20屆世界青年大會將在德國的科隆市舉行。屆時,40萬青年基督徒,600名主教以及4000名記者將聚會萊茵河畔的科隆。
中國發展可再生能源,德國環保設備廠商受益
由於中國電力和能源緊張,中國為擴大新能源應用制定了宏偉目標。2010年之前,可再生能源將從目前佔耗電總量的3.5%上升到10%,2020年,進一步達到12%。中國日益增加的此類投資已經讓外國廠商賺得盆滿缽滿。
波昂聯合國環保會議特裡廷部長發呼籲
德國聯邦環境部長特裡廷在德國波昂召開的聯合國環保會議上呼籲全世界採取行動,繼續環境保護的努力。這位綠黨政治家在會議上要求國際社會在2012年《京度議定書》到期之後仍然能夠繼續環保進程。中國代表也發了言。
太空垃圾怎麼辦?
人類不僅在地球上,而且也在太空生成越來越多的垃圾。最近,二百多名航天專家會聚德國的達姆施塔特市,就將來如何在近地空間避免生成更多垃圾的問題進行了討論。
「Green Goal」啟動為環保 記者免費乘車樂逍遙
在距離2006年世界盃開幕還有424天的時候,德国世界盃組委會宣佈了一項在世界盃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決定:「Green Goal」計劃正式開始啟動。而來自世界各地的大約15000名媒體記者無疑將成為本次活動的最大受益者:在世界盃期間,他們可以免費乘坐火車穿行於各個比賽城市之間。
可吸入顆粒物超標,德國吃環保罰單
德國一向自視為堅定的「環保標兵」,綠化、淨水、減污、控排,在世界環保方面樣樣爭先。沒想到這一回卻在空氣中可吸入顆粒物含量指標上面栽了個觔斗,連慕尼黑這樣的村莊城市竟也遭到警告和追究法律責任的威脅。小小的粉塵,丟了個大臉面。
潘岳:中國環境惡化即將吞沒經濟奇跡
中國經濟以其每年9%左右的增長率令世人矚目,但卻為此付出了昂貴的環境代價。每生產價值為一萬美元的商品,中國所消耗的原材料是日本的7倍、美國的6倍,甚至比印度還要高2倍。中國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最近在接受德國明鏡周刊採訪時談到了這一並非廣為人知的事實。
只是一些小問題嗎?
今年元旦後,中國國家環保總局指令停建數十個環保方面有爭議的大型項目。現在春節剛過,一些不符合環保規定的能源項目只需交納54萬元人民幣的罰款,又可以繼續上馬了。這些項目真像環保總局所說,只有「一些小問題」嗎?南德意志報寫道:
北京:經濟增長不能以環保為代價
為保護環境,中國環保總局指令三十個大型能源項目下馬。新德意志報認為,這是針對地方當局一意孤行、胡亂開發自然資源而做出的決定:
飛機為何少交稅? 德國環保組織抗議
這確實有些滑稽:在德國,交通工具中造成污染環境最嚴重的飛機卻要繳納最少的稅。飛機票價中不包括能源稅,生態稅。國際機票中甚至不包括增值稅。火車票中卻包括了所有三項稅款,但它對氣候所造成的危害僅為飛機的十分之一。目前環保組織及德國鐵路正對這一不公平待遇提出抗議。
政府報告:德國森林死亡率破歷史紀錄
德國國土面積的1/3被森林覆蓋,但這並不意味著可以高枕無憂。日前,在柏林發布的政府報告中描述了嚴重的林木受損現狀,它甚至於突破了上世紀90年代的記錄。
當代德國人憂慮社會問題甚於環保
德國知名的阿倫斯巴特民意調查研究所最近進行了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和90年代相比,德國人目前的憂慮和所關心的話題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社會問題成為了民意的焦點。
「綠色進球」打進「環保世界盃」
當達姆斯塔特研究院的哈特穆特.斯塔爾博士提出把2006年世界盃辦成一屆「乾淨的世界盃」的時候,千萬不要誤以為他是在建議消滅藥物醜聞和惡意的犯規,他的目的是為了把2006年世界盃辦成一次「環保的綠色世界盃」,該建議已經得到了以貝肯鮑爾為首的世界盃組委會的首肯。
中國近一半人口沒有清潔飲用水
新蘇黎世報同一天的一篇文章談的是中國的另一個問題:環境污染。中國13億人口中已有近一半人口沒有清潔的飲用水,世界銀行估計,中國每年有四十萬人死於環境污染引發的疾病:
南極開發旅遊得失縱橫談
在旅遊業日益發展的今天,南極也被開發成了旅遊景點。環保人士對此憂心忡忡,但旅遊行業則在其中看到了積極的一面。
用綠化工程解決環境問題:中國城市的變化
你可以想像花費8000萬美元、五年時間、和足以環繞地球五圈的樹苗建成一條城市綠化帶嗎?中國西北的重工業城市蘭州,就是通過這樣龐大的綠化工程,改變了黃河的不斷侵蝕,原先極度污濁的空氣也開始變得清新起來。
油價暴漲,有利於環保?
國際石油價格暴漲,每桶原油已漲到四十美元。奧地利的旗幟報分析說,造成石油市場這一形勢的因素有兩個:一個是恐怖主義威脅,另一個是中國需求劇增。
中國公眾的環保民主意識不斷增長
日報在報導溫家寶總理決定停建怒江水電站工程後,又發表評論稱讚中國政府的決定。
環保與經濟難兼顧,紅綠政府平息爭端
2005年起,歐洲範圍內將引入溫室氣體排放許可證交易制度。到今年3月31日之前,各國應將2005年至2007年之間本國溫室氣體排放量計劃指標上報布魯塞爾。但是,這一制度在公認的「環保模範學生」德國引起了各種利益衝突,執政的紅綠聯盟也爭吵到了要分手的地步。
經濟發展優先於環保?綠黨責難社民黨
紅綠執政聯盟這兩天來為兩樁事爭吵到了快要分家的地步:一個是已經吵了好久的哈瑙核設施出口中國問題,一個是溫室氣體排放指標許可證的交易問題。綠黨覺得已經為了聯合執政而放棄了許多環保理想,而社民黨則為了重振德國經濟而對企業一再讓步。
反對核設施賣中國,環保組織致公開信
哈瑙核設施事件在德國仍然爭議不止。本周三,聯邦公民環保聯合會與黑森州環保聯合會共同發表了一封致德國總理施羅德和外長菲舍爾的公開信,試圖制止德國向中國出售哈瑙核設施…
環保組織要求施羅德不向中國出售鈈工廠
可再生能源:利於環保及和平
1月19日,為期三天的「歐盟能源政策前景展望大會」在柏林開幕。與會代表來自歐盟新舊成員國,在歐盟能源事務專員洛約拉.德.帕拉西奧和德國環境部長於爾根.特裡廷的主持下,大家就歐洲未來的能源政策展開了討論,並為今年6月1至4日將在波昂召開的「國際可再生能源大會」預做鋪墊。
德國為「押罐費」叫屈
「押罐費」在德國境內的施行是致力於環保事業的綠黨的傑作,但是這一舉措卻遭到歐盟委員會的指責。10月21日,歐委會以違反歐盟法規為由決定對德實行制裁,處罰條款將在兩個月後生效。現在,警示燈由黃轉紅,德國政府開始施展渾身辯術。
中國政府和人民的環保意識開始覺醒
致力環境保護的「綠色和平」組織負責人萊波爾特最近訪問北京。為此,日報發表了一篇文章和一篇萊波爾特的答記者問,談的是中國、尤其北京的環保問題。
德國環保型能源供應仍然是個問題
11月14日,德國施塔德核電站停止營運,這是紅綠聯合政府做出逐步停止使用核能發電的決定後關閉的首座核電站。
歐中攜手,保護環境
歐盟與中國已經就部長階層的環保對話達成一致。歐盟環保委員瓦爾斯托摩(Margot.Wallstroem)於11月12日在北京發表媒體講話時指出:「中國因其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而被全世界所矚目,中國的一舉一動都深具影響力。」
尼泊爾:環保與發展同步進行
喜馬拉雅山中的安那普爾納峰離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二百公里,在印度教信徒眼中,這座高8091米的山峰是豐收和富庶之神。它吸引了大批遊客,從中獲取的旅遊收入又促進了地區的環保與發展。
專家呼籲國際社會支持中國環保政策
*
托普弗: 來自德國的環保大使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負責人托普弗決心制止對發展中國家的生態侵犯。托普佛無法容忍工業國家使氣候變暖,卻讓貧窮國家為其承擔主要後果的現象。因為氣溫上升導致的乾旱和洪水災害主要發生在非洲和亞洲地區。
白宮對環保科研報告也實行檢查
美國環保局的一篇內部報告表明,美國白宮刪去了美國環保報告中所有有關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和生存環境帶來危險的字樣。
自比「康梁」遭冷落,潘岳改行管環保
*
經濟騰飛的環境代價
生活水準的提高會對環境產生負面影響,這可不是信口開河,而是科學研究的結果。汽車數量的提高、飲食結構中肉類比重的加大,都會在一定程度上損害環境。
上一頁
第19 頁,共20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