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環境保護
環保,指人類為解決現實的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係,保障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而採取的各種行動的總稱。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尋找失去的河流
與多年前相比,中國流域面積百平方公里的河流數量銳減了一半
藻類取暖-世界首創的生物環保建築
房屋的外牆就像是一個巨大的魚缸,裡面生長著特種藻類。這不是水族館,而是德國科學家發明的一種節能環保的創新建築,它不但能給房屋供暖,還可以產生並存儲再生能源。
藻類取暖-世界首創的生物環保建築
房屋的外牆就像是一個巨大的魚缸,裡面生長著特種藻類。這不是水族館,而是德國科學家發明的一種節能環保的創新建築,它不但能給房屋供暖,還可以產生並存儲再生能源。
環境問題頻發,部長為何連任?
昨日,連任環保部長的周生賢缺席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但在同一天的環保部常務會議上,他表示要推動大氣污染問題和水污染問題的解決。環保人士指他在任8年只會空談,對他新一任並不抱希望。
李克強談民生發展
中國新任總理李克強在人大會議閉幕後的記者會上承諾,將改善民生和社會福利,推進經濟改革,實現持久增長。他還表示要打擊腐敗,加大環保力度。
H&M 回收舊衣服
瑞典H&M時裝公司在全球連鎖店發起回收舊衣服的行動,旨在宣傳低碳理念,減少紡織品浪費。但這一行動也被批評為該公司的「公關策略」。
土壤污染怎麼就成了「國家機密」?
土壤污染與健康息息相關,給國民帶來的危害經常是「看不見」的。
中國官方首次承認污染「癌症村」
中國環保部在其公佈的一個報告中承認,中國境內有毒化學品污染嚴重,在一些地區出現「癌症村」,幾年前中國非政府組織調研發現中國污染區域癌症高發,有部分媒體也曾披露中國淮河等流域的「癌症村現象」
十面「霾」伏引發深思
經濟發展給環境帶來沉重壓力,而如何在兩者之間協調成為一大難題
十面"霾"伏引發中國深思
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給環境帶來沉重壓力,而如何在兩者之間進行協調成為共產黨的一大難題。
石油巨頭扯後腿 環保政策難推行
中國的兩大石油公司可能是造成北京霧霾天氣的罪魁禍首。
前環保高官:中國本有機會避免環境災害
近日,中國首任國家環保局局長、被稱為中國「環保之父」的曲格平接受香港《南華早報》採訪,稱中國在三四十年前本有機會避免環境災害,現今惡化的環境是為經濟增長支付的代價。
北京空氣污染預警級別下調
北京空氣品質「爆表」
北京霧霾天氣進入第四天,而另十座城市的空氣品質甚至比北京還差
環保協會指出德國人吃肉過多
「中國現代化缺乏自主創新」
專家指出,中國希望在綠色科技的競爭中佔有先機,但整個發展理念全憑抄襲,缺乏自主創新。
環保知識大講堂:氣候保險
天氣日益變化無常,對保險公司則是一個增長的保險市場。以下為您介紹幾種氣候保險項目。
可再生能源是解決氣候危機之道?
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依舊保持著上升的勢頭。如果不在化石燃料方面出現根本性的轉變,我們的後代在將來可能會生活在一個氣溫比現在高出4度的地球上。
哥斯達黎加的"地球大學"
今天的大學生就是明天的氣候專家。在哥斯達黎加的"地球大學",學生們學習氣候保護、環境技術。他們學到的知識,將來要用於世界各地的環保領域。
(mediacenter test)氣候保護 迫在眉睫
北極冰川的融化速度從未像今年這樣快。在多哈舉行的本年度聯合國氣候大會再次強調全球氣候保護的緊迫性,畢竟全球變暖的趨勢"不等人"。
培育環保專家的殿堂
氣候保護、環境技術、可持續農業生產──來自世界各地的大學生在哥斯達黎加的「地球大學」學習如何在保護環境條件下規劃地球的未來。
南歐跨國環保行動
沒有人際溝通,萬事難行。而參與解決問題的人越多,方案的實施就越複雜。不過,隸屬三國的普雷斯帕國家公園的環保案例表明,即便人多也同樣可行。
寧波環保抗議活動繼續
中國環保抗議活動頻繁
寧波市數百民眾抗議計劃中的化工廠危害環境,損害健康。當地政府發出通知,稱將對相關項目進行評估。今年內,反對化工項目的抗議活動已發生過多起,有些已導致項目下馬。
南歐跨國環保行動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佈位於阿爾巴尼亞、馬其頓和希臘三國之間的普雷斯帕地區為世界自然遺產。但是,後人是否能夠因為這一自然遺產而受益,尚不得而知。因為,過度放牧、過度捕魚和非法砍伐已經對這一地區造成了太多的破壞。如今,三國共同採取行動,全力保護這裡獨特的動植物。詳情敬請收看下期的《全球環保創意影片》。
中國邁向核電大國,誰來保障核安全?
近日中國環保部密集審批核電項目,但在其後公佈的「核安全規劃」中承認中國核能安全的形勢並不樂觀,該規劃將在2015年前投資近800億元加強核設施安全,評論人士認為這表明當局將取消新核電審批禁令。
《全球環保創意》大講堂
你知道歐洲野牛和美洲野牛有什麼區別?它們生活在哪些地方,生活狀況如何?野牛最愛吃什麼?
《全球環保創意》大講堂
你知道什麼是「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對人類有什麼價值?以及生物多樣性的經濟價值嗎?
梅克爾:實現百萬輛電動汽車目標不易
綠色初創企業:專供生態能源
「北極星」公司只銷售100%的生態電,他們的經營模式在德國獨一無二。
積極投身環保行動的年輕人
對有些人來說,中學畢業之後的那段時間是尋找今後發展方向的階段,而另一些人卻直接投身於拯救環境和氣候。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前往世界各地的問題地區。在肯亞的環保組織「Ecofinder」,來自世界各地的志願者們正參與到改善非洲最大湖泊的拯救行動中去。詳情敬請關注下周《全球環保影片》。
令的哥糾結的交通問題
我們去上班,然後回家、去購物、看朋友、周末外出。但問題是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人們採用哪種交通工具才能解決日益膨脹的交通問題?
白熾燈退出歷史舞台
從今年9月1日起,在歐盟範圍內禁售白熾燈泡。現在照明市場上,節能高效的LED燈具無疑一個絕佳的選擇。
仇岡衛士
香港出生的美國華裔導演楊紫燁,去年以《仇崗衛士》一片,榮獲美國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的提名。
專訪環保問題記者劉鑑強
以環境問題為關注焦點的中英文網站「中外對話」近日發表一篇文章,提到旅遊開發對青藏高原生態環境的威脅,包括開發商不顧當地民眾民俗和宗教信仰,試圖將神山聖水開發成「迪斯尼樂園」。文章作者、「中外對話」北京辦公室編輯劉鑑強接受了德國之聲採訪。
土著人肩負環保重任
氣候變化尤其令土著人的生活遭受巨大影響。他們知道在應對極端天氣變化的過程中,為了其賴以生存的土地,土著人肩負重任。
黨中央喉舌批評政府環境政策
「中國人不再相信當局」
德媒紛紛報導啟東大規模群眾抗議,認為民眾不再相信當局,大量年輕人參與抗議是新現象,啟東成為民眾成功抗議的又一個範例。
倫敦奧運會的贊助商之爭
號稱"史上最綠色運動會"的倫敦奧運會因指定捲入嚴重公共衞生事件的化學集團為贊助商引起爭議。
梅克爾呼籲加大氣候保護力度
[柏林] 德國總理梅克爾本周一在一個環保政策會議上,呼籲國際社會應加快步伐推動氣候保護談判進程。梅克爾說,如果大家無所作為,就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在這一由35個國家代表參加的會議上,梅克爾警告稱,按照當前國際社會達成的減排承諾,將無法保證將氣候變暖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德國環境部長阿特邁爾也在會上表述了同樣的觀點。
中國致力推廣環保交通
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對人員和物資運輸的需求越來越多。然而空氣污染和燃料短缺帶來了很大問題。現在,中國正大力推廣電動車的發展。
城市沒有蜜蜂將多可怕?
德國柏林莫裡茨廣場旁過去是一片荒地。2009年,一些居民把這片荒地變成了城市菜園。《全球環保創意》欄目本周向各位展示來自家門口的氣候保護行動——柏林的「公主菜園」。
「兩大趨勢顯而易見」
德國歷史學家兼作家格爾德‧柯能(Gerd Koenen)斷言中國有兩大趨勢:政治、經濟精英日益腐敗,改變中共特徵;民眾對革命的期待不斷增長,與中共較量。《德國金融時報》認為什邡政府對市民讓步可能會證明只是一次虛假的勝利。
「紅色中國必須變綠」
德媒將什邡事件看作中國公民在環保方面針對當局的第三次重大勝利,認為環保運動已經誕生,當局必須認真對待,越來越多的幹部也漸漸明白不顧環境的增長惡果。
「不滿的中國人更加勇敢」
德媒認為,中國的群眾抗議一再發生,去年大連的抗議樹立了榜樣,網路的訊息傳播讓抗議者可以更好地組織動員。儘管種種食品監督和嚴厲懲罰,卻無法保障食品安全,即使中國官媒也感到詫異。
秘魯人人共享的公共資源
秘魯人可以共同享用森林、河流、湖泊。
你的樓房隔熱了嗎?
本期《全球環保創意》向您介紹房屋如何做到冬不冷、夏不熱。
打造「四季如春」的學校
烏蘭巴托是世界上最寒冷的首都。然而,這座有百萬人口城市的建築並不適用於如此寒冷的天氣。舊式的預制水泥板建築在供暖時會損失大量熱量,就是新建築也幾乎不考慮能源效率。
聯合國總部大樓將成為環保建築
位於美國紐約的聯合國總部大樓正在進行整修,核心目標是節約能源、保護文物以及保障安全。
中國環保進步可觀
德語媒體認為,中國大力投資可再生能源得到國際認可。
上一頁
第12 頁,共20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