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材料也要驗明正身
2011年11月6日漫長的供應鏈
生產電池所需的鋰、製造手機所需的黃金和鈳鉭鐵礦、生產太陽能設備所需的碲和銦,以及生產不鏽鋼用的鎢、製作首飾或工業用的鑽石-德國所需的所有這些原材料幾乎都是從發展中國家進口的。鑑於全球對原料的競爭加劇,德國企業已在擔心世界市場上會出現供應短缺和價格上漲的情況。
然而材料價格不能反映的是,這些原料的開采往往還伴隨著對環境和人權的破壞。德國多個非政府組織因此呼籲,針對整個供應鏈各個環節的企業,建立有約束力的社會和生態保護標準。
"南風"研究所的專家許茨-亞當(Huetz-Adam)說:"德國,也包括歐洲的大多數消費者並不知道原材料來自哪裡。即便是加工或使用這些原料的企業對供應鏈也不完全清楚。在許多開采地區,採礦者根本不顧當地生態和居民的利益,就因為沒有人關心過問。"許茨-亞當參與撰寫了一份關於原料開采與人權的調查報告,為此他和他的同事走訪了全球三大洲的許多礦區。他們的結論是,採礦導致人權被踐踏的現象十分普遍。
美國的立法典範
美國去年通過的《多德-弗蘭克法案》(Dodd-Frank-Acts)有可能改變這一狀況。該法案要求美國企業和在美上市的外國企業必須公佈其原材料來源,以及企業向有關國家政府支付了多少金錢。
許茨-亞當指出,由此,德國的生產商也感受到壓力,因為他們與美國市場聯繫緊密。"他們也不得不嚴格控制自己的供應鏈,不過目前他們還在努力反擊,游說聯邦政府,阻止德國也通過類似的法律。"
用"指紋"追溯源頭
德國聯邦地質科學與原材料局(BGR)開發了一種能追溯礦石來源的"地質指紋",通過它可以"破解"鈳鉭、鋅和鎢的來源-這幾種稀有金屬的開采曾對剛果的長年內戰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這樣,來自非洲中部危機地區的礦石就能被阻止進入流通。該機構的梅爾謝(Frank Melcher)表示:"原產地證明只是手段之一,同樣重要的是建立監督體系和實現原材料貿易透明化的政治動力。"
首批來自盧安達的採礦企業已經獲得了這一認證。"礦山企業和一些原料商人已經開始詢問這一技術"。梅爾謝說,原因之一是終端用戶開始建立一套全面的監控體系。
但也有專家指出,認證體系技術上相當複雜,而且需要在當地有運行有效的管理制度。但是沒有來自外部的壓力,企業自覺維護生態和社會標準的可能性很小。許茨-亞當則認為,如果歐盟國家政府和公共部門能夠以身作則,就能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在德國的公共採購領域,就有這樣的例子。政府部門每年購買數十萬台電腦和手機等辦公用品,一些地方,例如波昂市政府,就要求供貨商保證其供應鏈條上人權和勞工權利得到了保障。
此外消費者的力量也不可忽視。目前已有多個國際運動在它們的網頁上提供有關訊息和生產商的地址。消費者可以據此在購買某種商品之前,查驗一下其生產過程的社會和環境代價,然後再做出自己的選擇。
作者:Matilda Jordanova-Duda 編譯:葉宣
責編:謝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