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林視點:川普在加大風險
2019年5月9日(德國之聲中文網)此番矛盾激化令人感到意外:因為此前的消息稱,談判進展順利,中美兩國會在近期內簽署貿易協定。然而,川普突然在本周初發出威脅稱,本周五將對中國產品的關稅提升至25%。這位美國總統發推稱,談判進展過於緩慢,中國人想重新談判,他不會接受這種做法雲雲。
經過短暫思考,中國外交部於周二宣佈,儘管美國發出威脅,但中方還是會在本周派團參加談判。這是很淡定的做派。面對如此的敲詐勒索,中方完全可以中斷談判。外交部發言人耿爽表示:"我們將會瞭解情況,中方的立場是明確而穩定的,美方也清楚中國的立場。"
美國人感覺被逼進了危險境地
歷時數月的談判進入關鍵階段的時刻,川普之所以能夠做出這種不計後果的表態,一方面顯然是基於他一貫的談判風格。另一方面,這也同全球勢力範圍的轉移有關:華盛頓的活動空間變得越來越小,憂慮卻越來越大。蘇聯解體之後,面對崛起的中國,一枝獨秀的超級大國-美國幾乎天天都在喪失其影響力。美國覺得已經被逼入了死角,因而腔調也變得越來越強硬。
與之相呼應的是,美國近期內向日本海岸增派一艘LHA-6級航空母艦。美國海軍宣稱:"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區的安全局勢,令美方有必要向該地區增派戰鬥力強大的軍艦。"LHA-6級航母是美國海軍中最現代化的軍艦之一,主要用於輔助進攻。這種航母可以承載20架F-35B戰機、多個直升機編隊、一千七百名海軍陸戰隊士兵以及上千名其他兵種官兵。這種進攻型航母由擁有隱形技術的運輸船護航,以達到秘密登陸的目的。傳統上,駐扎日本的還有一艘可承載85架戰機的尼米茲級航空母艦 - USS雷根號。
與此同時,另一艘尼米茲級航母-USS林肯號,"突然開往伊朗方向"。美國總統安全顧問伯爾頓表示:"我們不希望同伊朗發生戰爭,但我們隨時準備著對任何進攻予以回擊。"中國是伊朗的緊密盟友和對伊制裁的反對者。兩周前,美方宣佈,將會對任何購買伊朗原油的國家實施制裁。
中國海軍展示實力
中國舉行海軍閱兵式,以紀念海軍建軍70周年。而幾天之後,美國即做出上述決定。在青島附近舉行的中國海軍閱兵式上,中方公開展示了32艘軍艦和39架戰鬥機,其中包括中國第一艘航母 - 遼寧號。
青島閱兵式上可以看出,中國海軍越來越多地裝備了超音速反艦導彈,這要比美國的亞音速導彈射程更遠。美國的部分導彈技術還源自冷戰時期。北京展示的"南昌號"十萬噸級隱形驅逐艦配備了最現代化的技術,能夠發現隱蔽目標。正是這些高科技軍艦令華盛頓大為緊張。除了向日本增派航母之外,過去幾個月來,美軍還擴大了在中國提出主權索求的南沙群島附近以及台灣海峽的活動頻度。
為海戰做好準備
華盛頓很清楚:如果中美之間爆發軍事衝突,那絕不會是網路戰或核子大戰,因為雙方想必都不願承擔如此大的風險。最大的可能性則是爆發海戰。中國人現在正在盡最大努力,以便在發生海戰的情況下,能夠打破防備良好的航母戰鬥群。美方無疑是具備這種能力的。擁有這種能力需要具備潛艇、戰艦、戰鬥機以及用於協調進攻的衛星組合。
儘管北京正在大力發展海軍,發展速度超過了世界上任何國家。但中國發動攻擊的可能性並不高。首要原因是,中國人仍能通過較為廉價高效的經濟手段擴展其地緣政治的勢力範圍。借助"海上絲綢之路",中國人建起了連接印度洋沿岸多個港口、直抵非洲的"珍珠鏈"。這首先是出於經濟考量,但是必要情況下,中國海軍艦只當然也可以使用這些港口來加油、補充彈藥和補給。
不過,中國在南中國海的激進作為顯然就無法用經濟考量來解釋了。中國顯然是要在這裡建立起一個巨大的緩沖區,以增加敵方從海上發起進攻的難度。美國理所當然地把中方的行為視作是對美國在印太霸主地位的攻勢。然而,由於該地區已經幾乎沒有國家向美國發出求助呼籲,美國很難為其在亞洲海域的軍事存在找到理由。
爭奪伊朗的雇傭戰爭
崛起與沒落中的世界大國之間發生海戰的風險,就目前而言,並不很高。但隨著美軍向亞洲轉移,爆發軍事衝突的風險已經明顯升高。而且還有可能爆發間接戰爭,比如爭奪伊朗的代理人戰爭。
一般來說,世界舞台上的霸主爭奪中,正在走下坡路的大國往往冒的風險更大,因為對舊霸主來說,他能贏得的新東西不多,可能失去的卻有太多太多。因此,相對於正在崛起的大國而言,舊霸主更有可能會孤注一擲。美國軍方現在已擬定計劃研發機器人護衛艦和無人駕駛潛艇,以便應對最高風險度的海上衝突。即便股市暴跌,甚至供給陷入困境,在不付出人命代價的情況下擊沉艦只也更容易被美國公眾社會所接受。
值得慶幸的是,目前局勢還沒有到這樣的地步。當前亞洲以及伊朗的緊張局勢顯示出,美國正在全球範圍內進一步施加壓力。川普显然也處在兩難境地:一方面他不想自願放棄美國迄今為止的勢力範圍,另一方面,他又已經向美國民眾承諾,讓駐外美軍官兵回家。這種猶豫不決的姿態也表現在貿易爭端中:川普一方面想在選民意識到腰包變癟之前,盡快結束貿易爭端,另一方面,他又要以勝利者姿態結束爭端。現在川普加大籌碼的同時,風險也增加了許多。
本台專欄作者澤林20多年來一直生活在北京。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