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1812 HKPresse
2010年12月19日諾貝爾和平獎頒獎已經一個多星期,但這一話題在香港媒體上依然沒有消失。《蘋果日報》本周發表社論,題為《內地傳媒尚且不怕,我們怕什麼?》。社論寫道:" 諾貝爾和平獎頒獎禮已落幕,但和平獎引發的中國大陸的反應,卻是值得探討的問題。中共的官方反應跡近瘋狂,極權統治以及與全球主流價值對著干的表現,使人們以為是文革再現。…… 內地社會的反應卻值得重視。除了遭封殺的活躍的網民之外,公開發行的傳媒,也有了與官方唱反調的表現。在 12月10日頒獎禮當天,廣州的《時代周報》發布了「最具影響力的 100位時代人物」,被判刑的趙連海獲選為「年度民間人士」,多名響應劉曉波、簽署了《零八憲章》並為劉獲獎發聲的知名人士崔衛平、徐友漁、茅於軾等,都被選為「公共知識分子」。這一評選及選擇發表的時間,應不是偶然的。 12日《南方都市報》頭版預報殘運會開幕式,配一張大照片,照片放了3張空凳,有5只丹頂鶴行走在平展的地毯上,工作人員伸出手掌,暗喻向空凳頒發「和(鶴)平(地毯)獎(掌)」。"
社論寫道:"《時代周報》與《南方都市報》都是官辦的媒體。在中共嚴控下,它們甘冒大不韙表達支持諾獎、支持劉曉波、反對官方極左行徑的聲音,需要多大的勇氣。。……在經濟自由化的浪潮中,中國大陸的公民社會正在專權政治的壓制下艱難地生長,有良知的、敬業的傳媒在石頭夾縫中伸出頭來喘氣。反觀香港,我們置身在中國領土中唯一有言論自由的地方,然而,頒獎禮當天,免費電視台全部選擇不播。報章也只有少數將這新聞列為次日的頭條或重點新聞。除了中共喉舌的歪理社論外,其他報紙發社論的不多,學者也大都對這樁大事選擇沉默。"
社論最後寫道:"如果這是一個沉悶無趣的頒獎禮,那麼基於收視率或閱讀率的考慮,不予播報還有點道理。但實際上這是一個精采而感人的節目:身在內地的中國公民第一次得到諾獎,又被諾獎委員會主席稱為百多年來幾個最重要的和平獎之一,更戲劇性地把獎牌獎狀放置在一張空凳。……筆者不能不問香港那些低調處理頒獎禮的傳媒,以及「不予置評」的政商名人:你們怕什麼?你們不會被抓,傳媒不會被「整頓」,不會因此而少了廣告。你們怕中聯辦的電話?怕少了那如同乞討一樣的可憐的政商利益?你們有想過廣州的可敬的同業嗎?"
在台灣方面,據香港《星島日報》報導,台灣總統馬英九稱美國在台灣命運上扮演"關鍵角色"。報導寫道:"馬英九說:"明年是'建國百年',回顧美國在'中華民國'尤其是在台灣的命運上所扮演的角色,真是感慨萬千,如果沒有珍珠港事變,沒有美對日宣戰,就不會有"中華民國"對日宣戰、廢除馬關條約等不平等條約,也不會有開羅會議、開羅宣言,以及光復台灣的機會。……馬英九還稱,這些年來台灣與美國的關係沒有因為"斷交"而有太大影響,不斷的"恢復雙方互信",美國在這100年當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香港政局方面,據《明報》報導,香港民主黨分裂,30人退黨。《明報》的報導寫道:" 這批退黨成員,已於今年10月成立名為「新民主同盟」的社運組織,當時表示暫仍留在黨內,希望對黨領導起監察作用。不過,現在他們已決定另起爐灶,將「新民主同盟」正式註册為社團。其中,西貢區議員范國威表示,他們退黨,主要是因為就民主理念、特別就政改方案問題,與黨領導層有分歧。范國威說,民主黨領導層當日決定支持政府的政改方案,已令他們失望。他們不滿政改本地立法方案出台後,所有魔鬼都在細節問題上浮現,而黨高層未有努力促使政府改善方案,所以決定退黨。"
摘編:李華(香港特約記者)
責編:石濤
以上文字摘自或編譯自其它媒體,不必然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