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法蘭克福車展
法蘭克福車展(IAA),全球規模最大的車展,有「汽車奧運會」之稱。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媒體:繼小鵬之後 大眾與零跑談合作
上周,德國大眾汽車宣佈與中國電動車公司小鵬汽車展開戰略合作,並投資7億美元,引發業界關注。本周,有中國財經網站引述知情人士稱,大眾還在與另一家電動車企談判,將其技術用於旗下的捷達。
破壞水資源? 特斯拉德國工廠擴建受阻
美國電動車巨頭特斯拉在德國柏林近郊的工廠已經在去年初投產,但是該廠過度消耗當地本就緊張的水資源之爭議遠未平息。現在,布蘭登堡州環境局要求特斯拉工廠修改擴建計劃。
德語媒體:西方應聯手 不能讓習近平得手
德國《世界報》刊發客席評論指出,在打壓了香港民主運動後,習近平正想要制伏台灣;如果西方民主國家不想有朝一日遭受相同命運,就必須現在採取行動。《商報》則注意到德國大眾與小鵬汽車的合作,認為這家老牌車企在技術研發方面已經徹底輸給了中國競爭對手。
電動汽車比傳統汽車更容易起火嗎?
荷蘭阿默蘭島附近一艘運輸汽車的貨輪發生火災,這或許和船上一輛起火的電動汽車有關。此事件不禁讓人聯想到社媒上常見的電動車火災畫面,電動汽車真的比傳統內燃機汽車更容易起火嗎?
德語媒體:「脫鉤」這個惡詞,讓我們忘記它吧
《法蘭克福匯報》認為,比起脫鉤,用去風險這個詞定義與中國的關係更為恰當。對企業來說,去風險不意味著減少對華業務,而是增加與其他地區的聯繫。《商報》一篇文章則指出,儘管經濟沒有擺脫困境,中國仍然有可能在2030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
德國電動車:中國和特斯拉的雙重壓力
經歷了新冠和俄烏戰爭時期的瘋狂漲價,如今全球的電動汽車在規模化效應和特斯拉降價的推動下,打起了如火如荼的價格戰。德國車商在其中表現不俗,但是需要面臨特斯拉和中國市場帶來的雙重價格壓力。
外商投資歐洲國家冠軍!法國的秘訣在哪裡
外商投資歐洲目的地排名第一的國家不是英國,不是德國,是法國!該國吸引外資的秘訣在哪裡?哪些行業愛去法國投資?
德語媒體:從電動汽車價格戰看中國經濟
《斯圖加特新聞報》評論認為,中國的電動汽車價格戰還將會延燒到德國。《南德意志報》關注中國國內需求疲弱以及社會各階層的悲觀與不安,出現通縮的風險十分真實。
中國經濟:這邊風景「獨自通縮」
中國經濟現正面臨一項新的挑戰,即日益嚴重的通縮壓力。這與許多西方國家目前克服頑固的高通膨努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如何在避免經濟過度冷卻的同時保持社會穩定,將是中國政府面臨的一大挑戰。
機構預測:中國國產汽車品牌將首次佔據中國市場過半份額
國際商業咨詢公司艾睿鉑(AlixPartners)表示,中國國產品牌2023年將佔據中國國內市場汽車銷量的50%以上,這將是國產品牌首次控制中國這個全球最大汽車市場的多數份額。同時中國市場也面臨著巨大的產能過剩。
豪擲重金!寶馬在美打造的電動車廠長什麼樣?
德國汽車製造商寶馬斥了17億美元的巨資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生產電動汽車,美國最近新出台的政策鼓勵電動車的發展。不過由於客戶的需求難以預測,寶馬也風險管控地留了一個 「B計劃」。
研究:今年第一季度德國汽車對中國出口暴跌26%
據德國經濟研究所的一份研究,今年第一季度,德國向中國出口的機動車和零件同比下降26%。
馬斯克莫迪相談甚歡: 特斯拉將盡快在印度建廠
特斯拉首席執行官馬斯克表示,印度總理莫迪希望特斯拉大舉投資印度,相關計劃將在近期內正式公佈。一段時間以來,馬斯克一直在為其下一家超級工廠尋找理想地點。
涉新疆強迫勞動 德國車廠遭NGO提起申訴
大眾汽車、寶馬、奔馳等德國大車廠,其供應鏈長期遭批有強迫勞動疑慮。隨著德國供應鏈法今年正式生效,非營利組織向德國監管單位提出申訴,要求德國應調查車廠是否確實處理人權的問題。
比亞迪欲在德國市場加速擴張
中國汽車廠商比亞迪已經在本土市場將德國大眾擠下了銷量第一的寶座。現在,這家主打電動汽車的廠商計劃在德國市場佔據更大份額。其他中國車企近期也紛紛加大了在歐洲市場耕耘的力度。
德語媒體:中國是否會摧毀德國工業?
《商報》擔憂,中國憑借廉價大生產優勢,將會威脅到德國產業的根基,德國政界必須盡快採取行動避免去工業化。《新蘇黎世報》則刊發客席評論,指出儘管專制中國屢次打擊民主運動,但是人類的自由的渴求永遠不會被扼殺。
大眾公司獲准出售在俄資產
俄羅斯官方媒體本周報導稱,俄羅斯外資管控委員會已經批准了一家俄羅斯公司以1.25億英鎊價格收購德國大眾汽車公司在俄資產的申請。
中國一季度汽車出口超過日本 俄羅斯成為最大海外市場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今年第一季度,中國出口汽車107萬輛,首次超過日本,成為全球汽車出口量最高的國家。按汽車商品出口金額排名,俄羅斯成為中國出口汽車最大的海外市場。
馬克宏吸引外資成功 台、中電池廠落戶法國
台灣和中國的兩家汽車電池廠商將在法國敦刻爾克投資,這是馬克宏旨在吸引外資的"選擇法國"年度峰會最大的兩筆投資。此外,特斯拉總裁馬斯克將在愛麗舍宮成為座上賓。
中國對歐投資規模減小 「綠地投資」佔比激增
同2021年相比,中國去年在歐投資減少了22%。但與此同時,中國企業在歐洲電池行業的投資卻在急劇增高。
大眾股東大會: 高管被扔蛋糕 被批賺「不義之財」
在5月10日的年度股東大會上,大眾汽車監事會主席、保時捷公司執行董事會主席珀奇(Hans Dieter Pötsch)被抗議者扔蛋糕。抗議者舉著「大眾=強迫勞動」的標語、甚至在赤裸的上身寫著「Dirty Money」來指責這家車企。
今年三月德國工業產量下滑 全年經濟形勢仍不樂觀
儘管減產是預料之中的事情,但減幅之大還是超過了經濟學家的預期。這也使德國經濟復甦的期望被蒙上了陰影。
德語媒體:"非官方使命"--中國"海外警察站"
《南德意志報》報導稱,數月來,德國政府要求中國關閉其"海外警察站"。中方否認相關機構是「警察站」。《法蘭克福匯報》報導稱,大眾希望在中國建立一個自給自足的系統。
德語媒體:禁止齋戒、拆除巴扎-維吾爾人受壓迫持續
《新蘇黎世報》關注中國維吾爾人在齋月期間繼續被禁止齋戒。德國電視一台關注德國車商雖業績良好,但因中國市場的競爭而喜憂參半。
上海已成電動之城
上海,這個剛剛舉行了大型車展的城市,賣出的大部分汽車都是電動車。中國的電動汽車產業目前是全球最大的,正在改變整個汽車產業。
蔚來CEO: 與其「卷」價格不如「卷」價值
上海車展期間,蔚來汽車NIO創始人李斌接受德國之聲專訪,談到中國汽車行業現況、NIO的未來規劃,以及在國際形勢變化下,如何建立外國消費者的信任。
寶馬mini上海車展落入「冰淇淋門」慘遭「翻車」
據網民爆料,近日上海車展上寶馬mini展台的工作人員在發放免費冰淇淋時疑似區別對待中外訪客。這一事件在新浪微博上曝光後,大量網民紛紛表示憤怒和不滿。MINI中國通過其官方帳號對此事表達歉意,聲稱「管理不細緻和工作人員失職」。
特斯拉財報低於預期 馬斯克:先拼銷量後談利潤
特斯拉周三公佈的季度財報數據低於外界預期,馬斯克再度提及了去年底由特斯拉掀起的電動車價格戰,他表示,在經濟疲軟的情況下,特斯拉將優先考慮銷售增長而非利潤。
德語媒體:歐洲要爭當「第三極」?別想了!
馬克宏結束訪華已經多日,但是圍繞他有關「歐洲戰略自主」言論的爭議還在繼續。《時代周報》發表署名評論文章指出,成為除了美國和中國之外的「第三極」這個目標對於歐洲來說不僅不值得爭取,而且還具有危險性。
歐洲搶佔中國車市 上海車展看點有哪些?
為期10天的上海車展18日登場,成為電動車的主場,但特斯拉卻意外缺席;此外,歐洲車廠搶佔中國市場,寶馬高層稱中國就像家一樣。
德國電動車在中國市場步履蹣跚
中國的電動汽車市場是全球各大廠商的必爭之地,他們紛紛開啟了價格戰。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上,德國車企的境遇相當不妙。
德國對華經濟依賴持續加深 問題出在哪?
德國和中國之間的經濟交流一直以來相當熱絡,但在俄烏戰爭爆發之後,德國政府開始思考:如何降低對單一國家,特別是對中國的經濟依賴。然而,目前德國對中國的依賴仍然只增不減,到底問題出在哪?
價格戰奏效?特斯拉季度交付量創紀錄
特斯拉周日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其汽車交付量創下紀錄。不過,與上季度相比增幅不大。特斯拉今年大幅降價並引發行業激烈競爭。
匈牙利民眾抗議中國電池工廠
中國電池廠商寧德時代正在匈牙利德佈雷森建設一座生產基地,當地政府希望能夠借此拉動經濟增長、促進就業。但是,擔心環境污染的民眾連日來對這座電池工廠發起了抗議。
西方品牌撤走之後,俄羅斯人愛上了中國汽車嗎?
西方汽車製造商撤離俄羅斯市場之後,中國品牌銷量大增。但是俄羅斯消費者和經銷商都認為中國汽車的品質不夠好,價格也不低。
中國車市燃起價格戰 德國車商面臨「大風險」
一段時間以來,有關中國汽車市場掀起洶湧價格戰的新聞層出不窮。在這股降價大潮中,德國車商顯然也不能倖免。德國知名汽車專家杜登霍夫告訴DW,這對於德國汽車品牌而言是一個大風險。
寧德時代電池市佔全球第一 習近平:亦喜亦憂
中國車用電池生產商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稱寧德時代在全球動力電池的份額已經是連續6年全球第一,習近平對此表示亦喜亦憂,並且提到:在人家對我們零和博弈情況下,還要給自己留條後路。
沒有她就沒有汽車: 賓士創始人妻子貝爾塔
她是貝爾塔‧本茨,賓士汽車創始人卡爾‧本茨的妻子。她是世界上第一個進行汽車長途旅行的人。沒有她就不會有現在的汽車。
德語媒體:已經依賴中國的產業應該怎麼辦?
《商報》關注了德國汽車零件供應商在中國議題上的矛盾立場,注意到這些企業在加大投資中國的同時,也在擴大對替代市場的投入。《北巴伐利亞信使報》則擔心,歐洲太陽能發電高度依賴中國製造,將讓歐洲能源繼續依賴專制國家。
大眾中國總裁稱新疆廠無強迫勞動 維族學者:說法有問題
大眾汽車(中國)總裁貝瑞德親赴新疆工廠參觀後表示,沒有發現任何侵犯人權的跡象。維族研究員Yalkun Uluyol對德國之聲表示,貝瑞德光憑與工廠人員交談就得出不存在強迫勞動的結論,這種說法「有問題」。
德國汽車的品質下滑?
德國汽車過去一直以高品質及高性能著稱。但如今的德國汽車品質,是否已不符合過去的輝煌聲譽?
大眾中國CEO:新疆工廠沒有"人權侵犯"的跡象
對大眾汽車而言,中國西部新疆地區的人權問題是一個敏感話題。許多人要求該集團重新考慮在新疆地區設廠的問題。董事會成員親自到廠參觀。結果如何?
德語媒體:對中國經濟不該高興太早
《南德意志報》評論寫道,儘管最壞的情況已經過去,但中國經濟仍存在許多難題,現在樂觀還為時過早。 《商報》提到兩家德國汽車零件製造商的經營策略,不僅將中國的重要性列入考慮,也為可能發生的風險做了準備。
中國手機汽車填補俄羅斯市場空白
為制裁俄羅斯發動侵略烏克蘭戰爭,許多西方企業撤離俄國,它們留下的空擋很快被中國產品填補,在手機和汽車領域這一趨勢尤為明顯。
中國電動車大軍壓境 德國怕了沒?
2022年中國電動車製造商開始對歐洲市場發起衝擊。中國製造的電動車是否很快便會打垮歐洲同行,甚至挑戰行業翹楚特斯拉? DW德國之聲嘗試給出答案。
專訪:「發展電動汽車的最大問題不是原材料」
鋰、鈷、稀土等資源都很豐富,那究竟是哪些問題制約著電動車行業的發展?德國生態研究所的專家布赫特(Matthias Buchert)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表示,發展電動車所遇到的最大瓶頸是汽車行業如何快速轉型。
福特歐洲宣佈裁員近四千人計劃
美國汽車製造商福特計劃今後三年內在歐洲裁員3800人,其中包括2300個德國境內集中在科隆和亞琛的工作崗位。
德國薩爾州: 不會阻止比亞迪收購福特工廠
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正在進軍歐洲市場,而德國輿論正在討論如何減少對中國的經濟依賴。薩爾州州長雷林格爾近日表示,不會阻止比亞迪作為位於該州福特工廠的潛在收購者。
綠色產業補貼爭議:德法經濟部長稱訪美取得進展
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和他的法國同行勒梅爾認為此趟華盛頓之行關於《降低通貨膨脹法》的磋商有「實質性進展」,但美方的表態卻保守得多。
不憂歐中關係 中國電池廠商正式在德國量產
中國電池巨頭寧德時代的首家海外工廠1月26日於德國安施塔特正式進入量產階段。按計劃,該工廠將為多家歐洲車企的電動車型供貨。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寧德時代歐洲區總裁強調,圍繞中國依賴性的憂慮只是暫時現象。
上一頁
第8 頁,共39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