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法蘭克福車展
法蘭克福車展(IAA),全球規模最大的車展,有「汽車奧運會」之稱。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德語媒體:逢中必反的美國會反噬自身
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羅奇在瑞士《金融經濟報》撰文批評美國如今對中國威脅的擔憂程度已經堪稱病態,警告這會掩蓋科研投入不足、財政赤字過高等真正的長期問題。《商報》則刊登德國汽車產業教父杜登霍夫的客席評論,認為中國車企亟需補課市場營銷。
曾推動與蔚來合作 江淮汽車原董事長被查
4月2日,中共安徽省紀委發布消息稱,江淮汽車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原黨委書記、董事長安進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正接受調查。通報並未透露這位已退休三年的國企高管具體違法內容。江淮汽車是中國新興電動汽車品牌蔚來的代工廠商。
德語媒體:物美價廉不代表就有銷路
性能出色、價格親民的中國電動汽車是否會全面佔領歐洲市場?《法蘭克福匯報》認為,中國品牌暫時還欠缺拓展銷路的軟實力。《世界報》則把目光轉向了台灣,讚揚十年前的太陽花學生運動阻擋了專制中國的擴張、支持了全球民主事業。
小米首款汽車發布 SU7起價21.59萬元
小米的首款汽車號稱對標保時捷Taycan和特斯拉Model S,售價卻低了一大截。雷軍說,希望小米汽車經過15年至20年的努力後,成為全球排行第五的車商。
抗衡中國汽車電池?Northvolt在德國建廠
德國總理、經濟部長剪綵,7億歐元德國國家補貼加2億歐元擔保,成立僅七年的瑞典電池初創企業Northvolt在德國建廠,既被視為新能源的希望之星,也引起對大筆國家補貼的質疑。
解碼中國:「門外漢」攪局汽車市場
做通訊設備起家的華為涉水汽車市場,智慧型手機廠商小米如今也要在電動汽車市場分一杯羹。和傳統車企相比,這些「門外漢」把電動汽車視作裝上四個輪子的智慧型手機,大數據、人工智慧才是電動汽車的核心技術。
川普对誰警告「血流成河」?
在有關「血流成河」的說法引起爭議後,川普试圖澄清,他上周的這一表述只是針對美國汽車工業的命運而言。川普还指責批評者斷章取義、誤導輿論。
涉嫌竊取特斯拉機密 長居中國加拿大人在美被捕
一名居住在中國的加拿大人因涉嫌從一家總部位於美國的電動汽車公司(疑似為特斯拉)竊取技術而在美國被捕。據媒體報導,另一名同樣受到指控的生意夥伴目前仍在逃。
川普:如不能當選 將會看到「一片血海」
美國前總統川普的最新警告引發關注,在談到將限制中國產電動車進入美國市場時表示,若他輸掉大選,美國將會陷入「一片血海」。
出口引憂 投資歡迎--歐盟如何應對中國電動汽車擴張
中國電動汽車出口引發歐美憂慮。不過,中國電動汽車、電池企業在歐盟投資,則備受青睞。一份研究報告指出,中國電動車企正轉向在歐洲、拉美和亞洲生產,以此獲取市場準入。
德國經濟部長:如果被迫選邊 德國選美國
德國聯邦經濟部長哈貝克在訪美期間試圖讓美國官方代表理解德國在對華政策路線上做出的改變。今年美國大選之後,如果歐洲被迫要做出選擇,哈貝克表示:「那麼我會說與美國的關係佔主導地位,在軍事和經濟上也是如此。」
德語媒體:若不遏制中國 必然引火燒身
《每日鏡報》刊評呼籲西方國家更加立場鮮明地抗衡越發具有帝國主義傾向的中國,會導致引火燒身的並非王毅所說的「支持台獨」行徑,而是對中國的縱容。《法蘭克福匯報》則注意到中國手機廠商小米計劃進軍電動汽車市場。
拜登調查中國汽車國安風險背後的N種動機
美國總統拜登本周對中國製造的汽車是否會被用來監視美國人展開調查。這一舉措的背後同時包含著迫在眉睫的政治動機與深謀遠慮的商業考量,但同時面臨環保目標的挑戰。
德語媒體:西線靜悄悄-為何許多西方企業不再向中國投資
一名在中國生產30年的德國中型企業主說,如今"整個氛圍不對了"。一方面,投資條件鮮有改善;另一方面,中國經濟形勢堪憂。不過,也有大企業經理人認為,他們比中國問題專家更聰明。
大眾小鵬攜手進軍中國電動車市場
在競爭異常激烈的電動車市場上,德國傳統汽車廠家也在努力擴大市場份額。大眾宣佈同中國夥伴合作開放新車型。與此同時,賓士則有可能會下架一款電動SUV的研發。
美調查中國聯網汽車 拜登:有國安風險
華盛頓一直在努力降低美國汽車產業對中國的依賴,為美國製造的電動車和電池提供稅收減免,同時努力建立國內產能。隨著中國汽車出口市場快速增長,並大舉進軍包括歐洲在內的市場,美國決定先發制人。
DW記者現場直擊比亞迪電動車登陸歐洲
比亞迪的BYD Explorer No.1將5000輛電動汽車運抵歐洲布萊梅(Bremen),港口CEO說,以前出口量佔8成,進口2成,現在兩個數字接近平衡。中國汽車有政府的權力和資金支持,低價引進歐美市場後,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
市民公投說不,特斯拉德國工廠擴建遇阻
特斯拉德國超級工廠所在地方的居民在一次公民問卷調查中,以壓倒多數反對特斯拉的大規模擴建計劃。特斯拉在德國擴大產能的前景被打上了一個問號。
歐盟電動車商的挑戰:銷售放緩和來自中國的競爭
歐洲電動汽車市場正在萎縮。去年年底,德國的電動車銷量大幅下滑。而在中國,情況恰恰相反,比亞迪成為全球最暢銷的電動汽車。
德語媒體:德國願為新疆人權付出多大代價?
圍繞德國大眾是否應撤出新疆,德語報刊繼續展開激辯。《人民之聲報》認為,德國正面臨艱難抉擇:要麼為了人權事業而大幅犧牲經濟福祉,要麼就繼續依靠專制政權。《南德意志報》則指出,德國企業現在撤出新疆並不太會遭到北京的嚴厲懲罰。
德國車企大陸集團宣佈裁員7150人
德國汽車供應商大陸集團宣佈,計劃2025年前在全球範圍內裁員7150人。德國政府準備在下周發布的報告中將經濟增長預期下調至僅為0.2%。
德語媒體:大眾汽車應立即撤出新疆
新疆日益惡化的人權記錄以及使用強制勞工的指控,令在當地經營的西方企業也成為眾矢之的。上周,德國化工業巨頭巴斯夫(BASF)已經宣佈撤出新疆。
德國汽車製造商落後了嗎?
德國作為汽車大國屹立不搖數十年,但隨著電動汽車的發展,大眾、賓士、寶馬等汽車大廠似乎正被其他國家的競爭者超越。德國的汽車製造商是否已經大幅落後外國競爭對手?
新疆試車場被指涉強迫勞動 大眾壓力日增
在新疆深度投資的大眾汽車面臨越來越大的輿論壓力。德國媒體披露,大眾在新疆吐魯番的試車場地建造工程中,有維吾爾族強迫勞工的參與。
大眾汽車會是下個撤出新疆的德企嗎?
繼德國化工集團巴斯夫上周宣佈撤出新疆之後,外界關注著另一個也深耕中國的德國企業——大眾汽車是否會跟上巴斯夫的腳步?一位大眾發言人表示:正在與合資企業討論涉新疆業務未來方向。
中國險些被美國摘走"德國最重要貿易夥伴"頭銜
德國聯邦統計局的最新數據顯示,中國仍是德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但對美國的領先優勢僅剩下區區7億歐元。德國工商會預計,至遲到2025年,美國就會取代中國的地位。"德國製造"最受歡迎的出口產品仍是汽車及零件。
聯合國北韓報告:武器出口、駭客與奢侈品
一份聯合國專家機密報告顯示,北韓去年大幅擴大進口,其中包括被禁運的奢侈品,如德國汽車。此外,該報告也包含北韓向莫斯科運送武器的線索,顯示北韓領導人金正恩正在擴大與俄羅斯領導人普丁的新聯盟。
巴黎公投:SUV停車費上調三倍
巴黎周日舉行的一次投票中,多數民眾贊成將自重1.6噸以上SUV的停車費漲至每小時18歐元。這是巴黎建設自行車化城市計劃的又一重大舉措。
「一箭九星」:中國捷龍三號運載火箭發射成功
在農歷龍年到來前夕,中國火箭公司投資的捷龍三號3日在廣東附近海域發射升空,將9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這也是該運載火箭首次搭載外國衛星。
「人權觀察」指責大車企「淪為中國強迫勞動共犯」
「人權觀察」組織發布報告,稱包括通用汽車、特斯拉、比亞迪、豐田和大眾在內的各大車企,均未盡可能減低其鋁料供應鏈中使用維吾爾強迫勞動的風險。該人權組織敦促這些車企和各國政府採取更多措施,避免涉及強迫勞動的產品進入其供應鏈。
德語媒體:中國經濟讓德國面臨大麻煩
《德國編輯部網路》擔心,早在幾十年前就力推電動車轉型的中國汽車產業,很快就會讓德國老牌車企難以招架。《世界報》則警告,隨著中國經濟下挫,享受了幾十年「中國崛起紅利」的德國經濟也將迎來艱難歲月。
德語媒體:中國引領汽車革命
汽車工業已經經歷過兩次重大變革:福特引入的流水線技術使汽車走進了千家萬戶,而豐田開啟的"即時生產模式"大幅提升了車輛生產效率和品質。那麼,電池驅動和人工智慧是否會給汽車工業帶來一場新的革命呢?
德國出口商情緒低落
對於德國出口行業來說,開年的局勢並不樂觀。他們對今後幾個月業務走勢的期待值仍在繼續下滑。德國產品的兩大買家,美國和中國經濟形勢欠佳,是德國出口業務不景氣的主要原因。
馬斯克:中國電動車太厲害 若無貿易壁壘會摧毀對手
特斯拉首席執行官馬斯克本周三表示,中國電動車公司在全球市場最具競爭力。若是沒有貿易壁壘,中國汽車製造商將會「摧毀」海外競爭對手。
德語媒體:多數德國企業不打算離開中國
儘管同中國本土企業的競爭不斷加劇,地緣政治的風險與日俱增,但最新一項民調顯示,大多數德國企業並不願意從中國撤出。
中國駐歐盟高官談秦剛:做錯事免職不足為奇
中國駐歐盟使團團長傅聰接受媒體採訪時罕見就前外長秦剛下台一事發表公開評論,他表示這種人士變動不足為奇。他還提到歐盟對中國電動車的反補貼調查,認為調查「不公平」。
德國汽車工業的一線希望?
德國在電動車領域已經遠遠落後於中國製造商, 一些德國汽車品牌現在正在採用一種與汽車生產毫不相關的新策略,這能帶領它們度過轉型危機嗎?
歐盟新車登記數量明顯增多 德國表現平平
經歷了過去幾年新冠疫情對汽車行業的衝擊之後,過去一年當中,歐盟新車註册登記數量明顯增多,但是在汽車大國德國,新車銷售的數據卻並不樂觀。
中國或超日本,成世界最大汽車出口國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中國汽車2023年出口量達491萬輛,可望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一大汽車出口國。其中,填補俄羅斯遭受制裁之後的市場空白成為一個重要因素。
繼許家印後 恆大系再有高管被拘
中國恆大集團旗下的恆大新能源汽車執行董事劉永灼因涉嫌違法犯罪,已被刑事拘留。該公司1月8日發布公告。這是債台高筑的地產巨頭恆大陷入危機的最新跡象。
季度銷售首次超特斯拉 比亞迪豪擲數億「發紅包」
比亞迪的全球季度銷售量首次超過特斯拉,成為全球最大電動汽車銷售商。有知情人士透露,比亞迪將豪擲高達20億元人民幣獎勵經銷商。不過特斯拉全年銷量仍領先於比亞迪。
德語媒體:中國車企面臨殘酷的淘汰
在中國製造的汽車大舉進軍歐洲市場之際,《經濟周刊》關注了中國車企在國內面對的激烈競爭。《明鏡線上》在新年展望中,預測中國經濟可能好景不再。
小米華為推新款電動車 瞄準中高階市場
中國科技巨頭小米和華為都在2023年最後一周推出了新電動車款,為百花齊放的電動車產業再添新成員。
德語媒體:奧地利政府想買中國車 是福是禍?
奧地利政府有意採購中國廠商比亞迪生產的電動汽車作為公務用車,引發渲染大波。《新聞報》、《標準報》等大報紛紛從正反兩方面刊發評論,指出歐洲本土汽車產業無法靠貿易保護主義來拯救,同時也抨擊中國產品涉嫌侵犯人權以及不正當競爭。
特斯拉再建超級工廠:為新能源生產儲能電池
中國官方媒體報導,特斯拉在上海完成拿地簽約,將建造生產儲能電池的工廠。這種電池不是用於電動汽車,而是為電力設施儲備電能。隨著中國風能、光伏產業擴張,對電力儲能的需要也增大。
德語媒體:要麼生存 要麼毀滅
為什麼普丁的戰爭機器能頂住西方制裁壓力繼續運行?《資本》雜誌認為,中國向俄羅斯出口的軍民兩用物資起到了很大作用。《經濟周刊》則感慨中國汽車廠商在技術、成本方面全面超越德國競爭對手,而整個德國產業界依然躊躇不前。
拜登安保車隊遭遇汽車碰撞
當地時間周日(12月17日)晚,在美國總統拜登離開位於特拉華州威爾明頓市的競選總部時,一輛汽車突然撞向拜登安保車隊中的一輛越野車。拜登與第一夫人吉爾‧拜登均未受傷。
德語媒體:西方抗衡中國離不開印度
《新蘇黎世報》指出,在抗衡中國的漫長過程中,西方和印度將相互需要。《經理人雜誌》則呼籲德國工業界學習中國競爭者的"軟體優先"思維。
大眾新疆廠無強迫勞動?審計公司聲明揭內部矛盾
德國大眾汽車早前委託審計公司對新疆車廠進行獨立調查,該審計公司本月初宣佈「未發現強迫勞動跡象」。不過事後卻有多名員工在社交媒體上表態,表示調查結果與他們無關,他們並未參與或協助該項目。
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會終結全球化嗎?
在應對世界上那些持續挑戰時,德國是否落後了? 儘管這個問題的答案不是一兩句話能說清的,但有一件事是明確的:在地緣政治緊張加劇的情況下,德國需要採取更多行動。
上一頁
第6 頁,共39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