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法蘭克福車展
法蘭克福車展(IAA),全球規模最大的車展,有「汽車奧運會」之稱。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調高對華關稅?美商業團體尋求公開聽證會
逾百個美國商業團體向拜登政府發出呼籲,希望對方延後計劃,再多給他們一個月對加徵高關稅事宜發表意見,並尋求召開公開聽證會。與此同時,也有美國商業團體要求對中國進口商品設置更高的貿易壁壘。
德語媒體:歐盟關稅迫使歐企減小對華依賴
歐盟對中國產電動汽車加徵關稅之決定,依然是德語區各大報刊爭論的話題。《商報》刊發了一正一反兩篇評論,《經濟周刊》則刊登一篇專欄文章,分析加徵關稅的利弊。
德國期待中國在電動汽車關稅問題上「認真採取行動」
德國政府寄希望推動「友好的」解決方案,阻止歐盟針對中國電動車祭出的懲罰性關稅生效,或至少放寬關稅。下周,德國經濟部長將訪問中國。
德語媒體:關稅到底是邪路還是正當防衛?
周四的德語區各大報刊紛紛就前一天歐盟委員會公佈的對中國產電動汽車加徵關稅決定發表評論。《標準報》強烈抨擊這一貿易保護主義措施,認為弊大於利。《奧格斯堡匯報》和《南德意志報》則讚揚了歐盟籍此有分寸地回擊中國的「削弱西方經濟」之地緣戰略。
歐盟對華汽車關稅:征多少?怎麼征?
歐盟委員會6月12日公佈了擬對中國產電動汽車加徵臨時關稅的決定,新的關稅額到底有多高?為什麼各家車企會面臨不同的關稅?歐中之間是否還有迴旋談判的餘地?
德語媒體:賓士寶馬並不關心國家利益
歐盟計劃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關稅,德國車企擔心中國報復因此予以反對。《經濟周刊》刊評指出,這凸顯賓士寶馬等巨頭並不關心德國或歐洲的國家利益。《新蘇黎世報》則擔心刻意削弱中國會增加戰爭風險。
關稅爭議: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最高38%關稅
歐盟認為,中國產電動汽車受到不公平的補貼,如今可能採取措施。目前還有談判的緩沖期,歐盟成員國也有反對意見。
德國「汽車教父」:歐盟若對中國電動車加徵關稅將帶來嚴重後果
德國著名汽車經濟專家杜登霍夫(Ferdinand Dudenhöffer)周一警告,歐盟若對中國電動車加徵關稅,將給消費者和能源轉型帶來嚴重後果。外界預計,歐盟本周將宣佈對中國電動車徵收臨時性懲罰關稅。
德語媒體:中吉烏鐵路 習近平給普丁的當頭一棒
中吉烏鐵路項目協議得到簽署。《法蘭克福評論報》指出,普丁多年來一直反對該項目,這條鐵路線繞過俄羅斯,俄烏戰爭或加速了項目的進展。此外,中國汽車供應商強大的競爭力也受到了德媒的關注。
對中國電動車加關稅 德車企:並非上上選
歐盟或在美國之後,也對進口的中國電動汽車徵收關稅。有德國大型車企認為關稅並非上策,中國政府或祭出反制措施,反而傷及本土業務。而歐盟若是徵收關稅,關稅多高才能產生影響?
客座評論:誰是中國在歐洲的特洛伊木馬?
張俊華
在執行對中國「去風險化」的政策中,歐盟目前正處在一個關鍵時刻。政治學者張俊華認為,其中兩個成員國,因為其「異類」的行為,很有北京的「特洛伊木馬」的嫌疑。
德語媒體:歐洲一手好牌卻打得稀爛?
美國宣佈將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高達100%的關稅,歐盟委員會也在醞釀相關舉措。《法蘭克福匯報》評論指出,歐盟是美中爭相拉攏的對象,然而只要歐盟內部不團結一致,其掌握的「王牌」也會變得棘手。
德語媒體:「美國恐懼」、「法國恐懼」和「德國恐懼」
針對美國最新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100%特殊關稅的政策,德國媒體紛紛發出譴責聲音,認為這是美國選戰期間的貿易保護主義行為。但在歐盟該如何應對的問題上,卻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德語媒體:一場貿易戰的開始
美國對中國電動汽車等徵收懲罰性關稅,中國恐怕不會無動於衷。歐盟也正在調查中國的一系列產品。一場貿易戰是否要拉開序幕?
美國提高關稅 "中國衝擊波"轉向歐洲?
一些經濟學者、商界代表警告,隨著美國對中國部分產品徵收高額關稅,大量中國產品可能轉而湧向歐洲。機械等行業呼籲,德國也必須保護本土企業。汽車等行業則警告,歐洲不能效仿美國的做法。
德語媒體:徵收電動車關稅 德法意見不一
周二美國宣佈,將對來自中國的電動車徵收100%的關稅。歐盟是否也會採取跟進措施,目前並無定論。德法兩國在是否應對中國電動車徵收懲罰性關稅的問題上,意見並不統一。
「清潔能源是骯髒謊言」:抗議者反對特斯拉擴建德國工廠
周五,特斯拉位於德國的超級工廠附近一片混亂:幾百名抗議者試圖闖入廠區,並與警方發生了衝突,造成多人受傷。所謂的「干擾特斯拉」(Disrupt Tesla)行動日周末還會繼續,警方已經抽調大量警力,嚴陣以待。
美擬禁中國聯網汽車 加碼限縮AI科技出口
圍繞著「國安風險」的美中科技戰繼續擴大,美國商務部長透露可能禁止中國聯網車輛進口;與此同時,部分美企供貨給華為的許可被撤銷,還有消息稱美方在考慮對先進AI模型實施出口管制。
不敵競爭 歐洲汽車零件供應商面臨窮途末路
面對內燃機停產和中國競爭加劇的雙重衝擊,歐洲汽車零件供應商紛紛宣佈減產計劃,裁員人數不斷攀升,給即將舉行的歐盟大選蒙上了一層陰影。
香車、美酒、化妝品:法中貿易的摩擦議題
習近平訪法,預期雙方談及的貿易爭端議題包括電動汽車、干邑、化妝品領域。
調查:德國人對電動車興趣下降
一項最新的問卷調查顯示,願意考慮購買電動車的德國人的比例較前兩年有所下降。同時,近三成人認為優質電動車來自中國。另有統計顯示,電動車似乎比燃油車更少出故障。
ACEA:歐盟電動車充電樁嚴重不足
歐盟汽車製造商抱怨歐盟境內充電站鋪設速度太慢。若要跟上電動汽車蓬勃發展的步伐,截至2030年需要880萬台充電樁。
德語媒體:德國人遲早也要996?
歐洲和中國企業的競爭力此消彼長,今後的歐洲人是否還能享有現在的福利水準?德國《不倫瑞克報》警告說,要想避免996的命運,歐洲人必須努力提高創新能力。奧地利《小報》則對此持強烈悲觀態度。
德語媒體:習近平來歐洲幹什麼?
習近平即將前往歐洲訪問法國、塞爾維亞和匈牙利三國。這是5年以來的習近平首次出訪歐洲,他此行所求為何?與此同時,亞洲大國印度是否會取代中國成為下一個工廠也成為德媒關注的話題。
習近平訪法前夕 馬克宏批中國不尊重貿易規則
習近平即將訪法,法國總統馬克宏透露雙方將重點討論中國在全球關鍵安全問題上的影響力。他稱,歐洲需與中國合作建立和平;但也強調,過去30年各方極力把中國帶進世界貿易組織體系,但中方並未尊重國際貿易規則。
德語媒體:德國車商的喘息之機
德國《商報》注意到比亞迪電動汽車在德國銷售低迷,認為中國廠商只是遇到了暫時的困難,德國廠商很快就會重新面臨重壓。《日報》則抨擊德國政府正在坐視本國經濟再次陷入對專制國家的能源依賴。
德語媒體:德國車企面臨挑戰
正在舉行中的北京車展上,德國汽車品牌早已沒有了一枝獨秀的輝煌。而擁堵北京街頭的各色電動車中,唯獨看不到德國車的蹤影。
德語媒體:Mr.Li救特斯拉
特斯拉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周日對北京進行了閃電式訪問,並與中國總理李強會面。《法蘭克福匯報》文章認為,無論對馬斯克還是李強,這次會面都立即帶來回報。《南德意志報》文章了關注了TikTok抵制美國新法律的前景。
中國輸出過剩產能?德中兩方怎麼看
中國製造帶給德國製造的壓力越來越大。在今年的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我們看到在德國工業的傳統優勢領域,中國企業越來越能夠與其並駕齊驅。
發力在華推「全自動駕駛」 馬斯克突訪北京
特斯拉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本周日突訪中國。據路透社援引知情人士透露,他此行主要是為了尋求在中國推出全自動駕駛(FSD)軟體。 特斯拉目前面臨銷量下降和價格戰日益加劇的困難局面。
以舊換新!中國出大招推動汽車市場
為了刺激需求,中國商務部發布了汽車以舊換新的補貼政策,補貼金額最高可達1萬元。
裁員寒氣席捲特斯拉德國超級工廠
為了節省開支,擁有 1.2萬名員工的特斯拉柏林超級工廠將大裁員,削減數百個工作崗位。導致特斯拉裁員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員工們怎麼說?
重重壓力之下 中國放寬跨境數據傳輸限制
不久前,中國網信辦CAC發布新規,國際貿易、學術合作、跨境製造和營銷等不包含個人訊息或重要數據的活動免除數據出境安全評估。對在華德國汽車企業來說,這一最新發展可能是一個利好消息。
北京車展 德國廠商逆境中仍樂觀
4月25日,本年度的北京國際車展拉開了帷幕。不論是中國本土還是外國的汽車廠商,紛紛拿出了最新的電動車型。這個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似乎已經完全步入了電動時代。曾經高高在上的德國車企,如今在中國的日子並不好過。
大眾十年前遭竊密 中國否認駭客間諜
德國媒體報導,在中國大量投資的德國汽車製造商大眾,大約十年前曾被網路駭客竊取數據,主要涉及汽車領域關鍵的傳動技術。中國官方否認與這一事件有關聯。
巴基斯坦發生自殺式襲擊 5日本工人死裡逃生
巴基斯坦再度發生針對外國人的自殺式襲擊事件。兩名襲擊者周五在巴基斯坦南部對一輛載著日本工作人員的車輛發動自殺式攻擊。警方表示,兩名襲擊者已死亡,五名日本人皆安然無恙,另有三名路人受傷送醫。
德語媒體:讓他們來
德國總理肖爾茨訪華期間表示,在公平競爭的前提下,歐洲汽車市場應向中國開放。《南德意志報》就此發表題為「讓他們來」的評論。《法蘭克福匯報》則指出,肖爾茨此行難見「去風險」的苗頭。
德國總理肖爾茨在中國 去了哪 説了啥
德國總理肖爾茨在中國的三天行程安排的相當緊湊,在首站重慶,他參觀了德國汽車零件供應商博世的氫燃料電池工廠,在上海,他在同濟大學發表講話。伊朗對以色列發動空襲給這位德國總理在中國的行程帶來影響。
要對話,不要對抗:德國汽車工業反對對中國車徵收懲罰性關稅
德國汽車工業主張同中國開展對話,而不要採取相互對抗的立場。汽車工業聯合會認為,一旦對中國電動車徵收懲罰性關稅將會帶來極其負面的後果。目前,歐盟正在就中國電動車政府補貼問題展開調查。
進口中國車大勢所趨 肖爾茨:前提是公平競爭
德國總理肖爾茨訪華行程第二站前往上海。他在同濟大學演說時主張,歐洲市場應該對中國汽車開放,但前提是中國與歐洲「公平競爭」。他也提到安全問題,認為「小國不應該生活在對大國的恐懼中」。
蔚來汽車創辦人在美演說 促市場開放
中國電動車近來已成為中西競爭角力場。蔚來汽車創辦人李斌在美國演說時,稱全球各車廠為「競爭隊友」,呼籲各國開放市場。同時,德國汽車工業協會表態反對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加徵關稅,稱此舉將威脅德國的就業機會。
中國商務部長批評歐盟「雙標主義」
在訪問義大利期間,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指責歐盟委員會針對中國的反補貼調查等行動是「一邊高舉綠色發展的大旗,一邊卻揮舞保護主義的大棒」的「雙標主義」。義大利外長表示,雖然在去年退出了「一帶一路」,但仍然希望與中國加強貿易關係。
德語媒體:「去風險」的三大支柱
德國總理肖爾茨即將開啟的訪華之旅面臨艱難的平衡任務,《南德意志報》分析了德國經濟對華「去風險」的三大支柱,並且指出這項任務「實際操作起來這就像讓一艘遠洋巨輪在全速行駛的過程中變換航道一樣」。
調查:德國企業對華「去風險」成效可圈可點
根據德國ifo經濟研究所新發布的調研報告,在家具和汽車製造領域,德國企業降低對中國依賴度的努力已經取得顯著成效。而相比之下,化工產業不僅沒有做到「去風險」,反而還更加依賴於從中國進口的原材料和中間產品。
德語媒體:補貼電動汽車 利及全球人民
面對收受大量補貼的中國電動汽車,歐洲人應該如何應對?《商報》呼籲,要以謙虛又自信的姿態和中國人展開合作。《標準報》認為,沒有必要制裁中國,而是應該和中國展開補貼競賽。
調研:中國政府大力補貼綠色能源
周三發布的一項最新調研顯示,無論是電動車,還是風力發電設備,只要同綠色能源沾邊的本土企業,幾乎都會得到中國政府的慷慨補貼。而這種補貼已經對歐洲相關企業構成了嚴峻的挑戰。
耶倫:不讓「中國衝擊波」重演 摧毀美國工業
結束訪華之際,耶倫強調產能過剩的威脅,表示中國太大了,世界其它國家無法吸收如此巨大的產能。中國官員則指出,中國企業的快速發展靠的不是補貼,而是技術持續創新。
難贏價格戰 特斯拉或放棄低端價位車型?
有內部消息人士向路透社表示特斯拉將放棄廉價電動車生產計劃,或與來自中國電動車製造商的價格競爭有關。馬斯克回應「路透社再次說謊」。報導發表後,特斯拉股票應聲下跌。
客座評論:中國網路企業是高科技公司嗎?
沈凌
經濟學者沈凌發現,中國的網路公司無論從營收還是研發費用來講,都遠不及美國同行。如果美国網路公司算得上是貨真價實的高科技公司,那麼中國同行們或許真的只是一個壟斷平台,並沒有什麼高科技特質在內。但也有例外。
耶倫訪華帶警訊 中美最佳狀態「管控下的對立」?
中國的大規模補貼導致產能過剩,溢出至全球市場,對其它國家構成壓力。美國財長耶倫在一年不到的時間內第二次訪華,尋求傳達這一訊息。專家指出,儘管中美重返對話,但主要摩擦點未能解決。
上一頁
第5 頁,共39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