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調查還是民意操縱?
2002年9月19日大選前,德國的民意調查市場生意興隆,有關選民政治傾向的預測統計層出不窮。本周三(9月18日),也就是離星期日大選還有三天,德國的兩家主要的民意調查所分別公佈了最新的民意調查。
柏林的FORSA研究所預測執政的社民黨再升兩個百分點,得票率達40%,而反對黨聯盟黨原地踏步,得票率為38%。因此,如果人們相信FORSA,執政的紅綠聯盟將得以連任。
而位於南德博登湖畔的阿倫斯巴赫研究所的調查結果是聯盟黨得票率為37.3%,社民黨為37%。該研究所得出結論說,聯盟黨和自民黨的黑黃聯盟將取代紅綠聯盟。
大選預測:數字僅供參考而已
九月份以前的大半年中,各種選民投票傾向調查的結果都顯示德國要「改朝換代」,社民黨自己也被這些數字壓得喘不過氣來,執政的日子似乎可以掰著指頭數了。
誰知當大選進入沖刺的最後三星期後,各家公佈的大選預測則突然顯示社民黨風頭重新壓倒了聯盟黨,正所謂「峰迴路轉,柳暗花明」,而聯盟黨似乎是抓到手的雞又飛走了。
雖然這些民意調查結果只是虛擬統計,但是這些數字的政治份量卻不可小覷。受到這些數字的鼓舞,社民黨和綠黨已經開始眉開眼笑,嘲笑對手「高興的太早了」,而聯盟黨則有些像熱鍋上的螞蟻,越來越沉不住氣,以至於在大選還有幾天時連出昏招,例如炒移民法的冷飯和在伊拉克問題上搖擺不定。
那麼,這些預測數字到底是怎樣得出的?它的可信程度到底有多大?在德國眾多的大選民意走向調查中,最著名的就是兩個公法電視台的預測,即電視一台的「德國走向」和電視二台的「政治晴雨表」。這類調查是一種抽樣調查,抽樣規模一般是隨機抽選的1200多名選民,提問方式是電話問答。統計學上認為,這一抽樣調查基本能在整體上反映德國選民投票傾向,對於大黨來說,其誤差率為2.7%,對小黨來說,誤差率為1.4%。
要回答這類大選預測的有多可信這一問題,至少要考慮如下問題:
1. 調查的情境是假設的,因為其問題是虛擬的,即「假如本周日大選,您會選哪個黨?」
2.大選預測總是在高參選率條件下做出的,因為很多被抽樣提問的人在現實中可能根本不會去投票。
3.不同的提問方式會影響人們對問題的回答,各家民意研究所的調查結果會受到提問方式的不同、調查人員的素質不同等因素的影響。
4.加權問題:為了使抽樣更具有代表性,統計學技術上會把不同的被調查對象的回答給予不同的份量,即乘以不同的系數如1.2或0.9等。例如,假如抽樣中18到24歲的婦女為100名,而按照實際人口比例應該為120人,那麼這100名婦女的答案就會被乘以加權系數1.2。這就是說,120名這一年齡段婦女的投票傾向被100名給代表了,而這缺席的20名婦女的投票傾向可能明顯與那100名有偏差,原因可能是她們因為職業關係經常出差,沒有進入抽樣的基數人口,可以預料,職業女性的政治傾向很有可能與家庭婦女有很大的不同。
5.統計學上允許的2.7誤差率對實際大選結果的影響已經是很大了,2.7%選票的差別完全可以決定一個黨派是否能成為執政黨。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如果誤差率為2.7%,那麼說社民黨超過了聯盟黨兩個百分點可能根本沒有實際意義。
民意調查機構有沒有傾向性?
以上說的是民意調查方法上可能帶來的偏差。實際上,學者們普遍認為民意調查者本身的政治傾向性也會影響調查結果。
例如,臨近大選,社民黨似乎施了什麼魔法得以「起死回生」,而德國媒體近來對此的經典分析是東部水災給了紅綠政府贏得民心的機會,第二次電視辯論中施羅德發揮出色,而斯托伊貝爾則黯淡無光。
但是有學者和媒體卻認為民意調查本身就影響了民意走向,起到了「自我實現的語言」的效果,本文開頭提到的兩家民意研究所得出不同結果就是一個例子。
有文章分析說,柏林的FORSA研究所與施羅德政府關係不一般,其所長是社民黨黨員,社民黨上台後給了該研究所66萬歐元的合同,佔政府民意研究項目經費的三分之一。因此,有人懷疑FORSA研究所刻意為社民黨造勢,它「做」出的大選預測有意識地讓社民黨勝過聯盟黨,從而間接影響了那些尚舉棋不定的選民的選舉傾向,結果是果然有更多的人「棄暗投明」,心中的天平開始向社民黨傾斜。相反,阿倫斯巴赫研究所從社民黨政府只拿到了很少的「活兒」,所以它的調查結果明顯不利於社民黨。雖然這些都是猜測,但這至少說明民意調查結果受到調查者政治傾向本身影響的可能是存在的。
最可信的抽樣調查是在投票後
同樣是大選結果預測,大選投票後的抽樣調查就非常可靠。投票後的抽樣統計有兩種,一種是對剛投完票的選民進行抽樣問卷調查,另一種是對實際選票的抽樣統計。
前一種是在200到300個選區隨機截住剛從投票站投票出來的人進行當場提問,如投了誰的票,本人的年齡、職業、教育程度等。根據這一調查,大選當晚就可以對選民的投票行為進行較為準確的描述和分析。
後一種抽樣調查在投票站關閉後十幾分鐘就開始了,各大電視台差不多每隔一刻鐘就要隨著選票統計進度而更新一次,整個過程充滿懸念,激動人心。一般來說,這一抽樣選票統計的第一批數據就很準確,誤差率一般不到1%,也就是說,投票站關閉一刻鐘的功夫,大黨派的命運就差不多見分曉了,而只有那些小黨派的命運還要等選票統計過半後才能大致定局。
投票後的抽樣統計之所以準確,原因就是統計調查的對像是實際的選民和選票,抽樣樣本也比大選前的預測大得多。
投票站一關門,那些大選前的預測可以說就是分文不值了。到那時,根據大選結果的不同,有的民意研究所會因為預測準確而聲名大噪,而有的則注定了要倒牌子。不過,倒牌子者自然會立即拋出一大堆理由來解釋為什麼沒有出現他們預測的結果。當然,信不信由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