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民主進步黨
在中文語境下,一般指台灣的民進黨。該黨是台灣的主要政黨之一,也是繼日治時代的台灣民眾黨之後第一個實際參政的台灣本土政黨。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以哈戰爭給台灣帶來何種啟示?
台灣國防部長邱國正周四表示,已經成立了一個專案小組,從哈馬斯對以色列的突襲中吸取教訓,並強調台灣「備戰不求戰」。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則提到「兵凶戰危」,他的言論遭到了民進黨立委王定宇的怒斥。
蔡英文向北京喊話:和平是兩岸唯一的選項
台灣總統蔡英文周二在國慶典禮上表示,和平是台灣和中國大陸之間「唯一的選項」,強調「兩岸分歧須透過和平方式解決」,同時她還提到台灣在國防工業方面的進展。
德語媒體:習近平能從俄烏戰爭中學到什麼?
國民經濟陷入低迷,中美關係持續緊張,俄烏戰爭毫無停火跡象,在此背景下,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是否會暫時擱置其"統一"台灣的計劃呢?
從「打工仔」到「台灣首富」 郭台銘究竟什麼來頭?
台灣鴻海集團創辦人、富士康創史人郭台銘宣佈將以獨立候選人身份投入台灣2024年總統選舉,並展開聯署以取得參選資格。郭台銘2019年曾希望角逐2020年的台灣總統大選,但因未獲得國民黨提名而退出。今年5月,郭台銘再度未獲國民黨總統候選人提名。
賴清德:堅定支持兩岸現狀 不願與中國為敵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現任副總統賴清德近日做出對兩岸關係的表態。除了重申支持兩岸現狀,稱台灣從現行制度而言就是一個主權國家之外,他也表示不願與中國為敵。他還提到,與中國交流合作的前提是保有台灣自身的主權。
賴清德:誰贏得台灣選舉不取決於中國
剛剛結束對巴拉圭的訪問並過境美國的台灣副總統賴清德在周六播出的電視專訪中表示,台灣「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不是今天中國喜歡誰,誰就可以擔任(總統)職位」。他強調台灣大選是「民主與專制」之間的選擇。
賴清德欲登台灣總統大位 道阻且長?
台灣副總統賴清德近日接受彭博社專訪,重申他對「台灣獨立」和兩岸關係的立場。作為民調領先的2024年台灣總統候選人,賴清德走中間路線,會贏得更多選民支持,還是丟失民進黨基本盤?
客座評論:三打一還是三家混打的台灣總統大選?
2024台灣總統大選倒數半年,柯文哲、侯友宜、郭台銘還有他們的支持者打成一團,本來應該一對三的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好像可以好整以暇地看他們三家互打,某些媒體甚至說是「保送當選」,但實際情況未必如此。
國民黨提名侯友宜 在野整合成台灣大選關鍵
國民黨週日正式提名侯友宜參選,也讓外界好奇台灣的在野勢力能否整合完成。郭台銘、柯文哲、賴清德近期有什麼動態,對台灣選情將造成什麼影響?
郭台銘:民進黨拒"九二共識"致兩岸情勢加劇
鴻海創辦人郭台銘在《華盛頓郵報》撰文,批民進黨對"九二共識"必除之以後快。郭台銘稱,唯有在"一中各表"框架下,與中國共同推進,才能達到目標。台陸委會批郭台銘"不是完全不瞭解中共對臺的政治圖謀,就是故意美化中共消滅中華民國、併吞臺灣的企圖"。
客座評論:塵封近十年的服貿為何又掀波?
台灣總統大選參選人柯文哲日前拋出「重啟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討論,民進黨參選人賴清德反擊「台灣不應再次接受走向大陸的回頭路」。選舉在即,服貿這個大約10年前的議題,為何又成為台灣的討論焦點?
客座評論:「總統候選人」出招拋議題、搏版面
台灣2024年總統大選候選人大概可以說是「大勢底定」,各方人馬也出招搶媒體版面、拉抬聲量,未來的議題還會更多、更辛辣、更有看頭。
最後一次520演說,蔡英文:戰爭不是選項
台灣總統蔡英文5月20日發表執政7年最後一次「520」就職周年演說。她稱「戰爭不是選項,任何一方都不能以非和平的方式片面改變現狀」,台灣是「負責任的風險管控者」。
確定參選台灣總統 國民黨侯友宜怎談兩岸?
2024年台灣總統大選倒數8個月,國民黨17日確定徵召侯友宜參選。身為新北市長,侯友宜的兩岸與國際經驗相對薄弱,也成為各界檢視焦點。他提過哪些兩岸論述?專家怎麼看?
客座評論:台灣政治人物的必要技能
正在積極爭取國民黨總統提名的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因為在造勢活動上台語結巴而被批評,台語或其他台灣常用語言是否流利,雖然不見得會決定當選與否,但是在台灣政治上卻是一項很重要的技能。
欲角逐台灣總統 郭台銘:勿讓民進黨執政
兩岸關係升溫之際,台灣知名企業家郭台銘5日宣佈競逐國民黨總統提名,強調台灣需要「以和平為念」的領袖,且避戰的關鍵是「化解中美對抗」,以及「不讓民進黨執政」。他還說了什麼?民進黨有何回應?
缺糧 斷網 馬祖如何遠近失據
馬祖列島距離台灣超過2百公里,但是距離中國大陸最近只有9公里,這個距離最近成為熱門討論議題。日前一張在馬祖西莒拍下的照片引發關注:士兵在沙灘寫下「伙房沒肉吃」。DW記者找到這位攝影師,跟著他深入當地,瞭解一系列事件背後的故事。
賴清德如何出線? 還有誰想選台灣總統?
台灣副總統賴清德15日宣佈參選民進黨總統候選人的黨內初選。2019年,他也曾參加黨內初選、挑戰當時尋求連任的蔡英文,最終落敗、改任蔡英文副手。曾經「造反」失敗的賴清德,是如何重掌大權的?
賴清德完成民進黨總統初選登記
台灣副總統、民進黨黨主席賴清德周三完成民進黨總統初選登記。他提出「拼經濟、護民主、強國防、保和平」訴求。
夏立言訪中 陸委會:不得協商涉公權力事項
在「氣球事件」鬧得沸沸揚揚之際,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8日至17日率團造訪中國,遭民進黨批評可能落入中國的「強制性政治框架」。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對夏立言訪中表示歡迎,並重申九二共識,並稱「選擇台獨就是選擇戰爭」。
接任民進黨主席 賴清德有望參選台灣總統?
台灣副總統賴清德週日(1月15日)當選民進黨新任黨主席。此前他曾自稱是「堅定、務實的台獨工作者」、主張愛台可以同時親中。作為明年初台灣總統大選的熱門人選,他過去的言論及政治主張引起各界關注。
台灣地方選舉落幕 誰將角逐2024總統之位?
目前執政的民進黨在11月27日的台灣九合一地方選舉中慘敗後,人們的注意力已經轉向2024年的台灣總統選舉。台灣主要政黨目前呼聲最高的總統人選分別是誰?
民進黨九合一選戰受挫 蔡英文辭黨主席
台灣周六舉行九合一選舉,執政黨民進黨遭遇重挫,蔡英文表示承擔所有責任,宣佈辭去黨主席。美聯社指出,在這場備受關注的選舉中,對台海和平的擔憂退居第二線,選民更關注的是空氣污染、交通狀況等更緊迫的國內問題。
客座評論:台灣九合一選舉民進黨「抗中保台」失靈
本來是個地方選舉,但是因為已經被拉到了「抗中保台」的層次,所以其結果被解讀將會對兩岸的關係會造成影響,如今執政縣市大幅縮減,是不是說曾經讓蔡英文創下得票紀錄的這一招已經不靈了?
九合一選舉:蔡英文的期中考
台灣總統蔡英文將周末的選舉作為對其領導能力的一次評量。她表示,投給她所推薦的候選人就是投給蔡英文。蔡英文也強調,這不僅是地方選舉,也會決定台灣要向世界傳遞什麼樣的訊息。
客座評論:細看台灣各界對美國「出兵護台」的不同反應
美國總統拜登近來多次表態說,中國一旦進犯台灣,美國會「出兵護台」,在台灣引起了熱烈的討論和不同的反應,但是後面都有其來有自的原因。
客座評論:張俊宏台灣「回歸」前提的聯想
台海兩岸的政府從理念上來說是水火不容的。 但儘管如此,台灣還是有不少人在尋求跟中國和平相處、甚至是建立一個新的共同體。政治學者張俊華試圖分析,在習近平決定用武力攻打台灣之前,和平共處甚至和平統一是否可行。
記者手記:台北上海雙城論壇從熱鬧到冷清
台北與上海兩市的雙城論壇,今年被評為是史上時間最短,且最冷清的一次,但除了疫情的影響外,這也與兩岸官方和民眾在不同時期的想法有關。究竟雙城論壇是如何從熱鬧變成冷清,又如何顯示了兩岸關係的高低起伏。
台灣「九合一選舉」備戰 首都之役情勢未明
台灣年底將舉行地方公職人員選舉,其中縣市長的候選人已經大致出爐。這場選舉被視為總統蔡英文第二任的「期中考」,也是2024大選的前哨戰。德國之聲請專家分析前瞻看點。
專訪洪秀柱:跟汪洋談了什麼
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今年2月與中國對台第二把手,中國全國政協主席汪洋會面。她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暢談兩人談話的內容還有她對統獨議題的想法。
客座評論:「不公不義的台灣」——紛爭的時代悲音
台灣知名學者的龐建國1月11日清晨於台北家中墜亡。其生前連夜在社群網站發表遺言:「不公不義的台灣,我生不如死!」。此事不僅引發政界廣泛震驚,也引起世界範圍內華人學界深切悲鳴。與龐建國教授曾有數面之緣的德國漢學家呂恆君亦深有感觸。
國民黨在台灣選戰接連吞敗 未來發展受各界關注
台灣周日舉行的兩場選舉結果,被視為對最大在野黨國民黨的沈重打擊,但部分專家認為,國民黨接連的選戰挫敗,並不能作為2022年底地方選舉的指標,因為台灣的地方派系仍有一定的社會動員力。
中國海協會副會長:2022兩岸關係會出現新變化
中國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孫亞夫近日接受採訪,回顧2021年兩岸關係,同時對2022年提出展望。他說,「2022年兩岸關係會出現新變化」,中共「二十大會提出未來五年對台工作的指導思想,做出新的決策部署」,而「九二共識這一頁翻不過去」。
台灣前駐尼加拉瓜大使滯留不歸 民進黨大佬質疑其「叛國」
台灣前駐尼加拉瓜大使吳進木在斷交前夕請辭,斷交次日被尼加拉瓜授予國籍,離任後一直未返回台灣。民進黨前立委林濁水質疑吳進木的行為屬於「叛國」,要求國安系統對其展開調查。台灣外交部周一做出澄清解釋。
國台辦公佈「台獨」懲戒 國民兩黨齊反對
中國國台辦週五點名台灣外交部長吳釗燮、立法院長游錫堃和行政院長蘇貞昌為「台獨頑固分子」,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予以嚴懲並依法終身追責。對此,他們做出了什麼回應?
中正紀念堂蔣介石銅像將被移除 江啟臣批做法如同「塔利班」
台灣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對外公佈台北中正紀念堂轉型方案。依照轉型方案,紀念堂今後將改作反省威權歷史公園,堂體內蔣介石銅像將被移除。國民黨主席江啟臣怒批,「促轉會這些作為跟塔利班沒兩樣,不喜歡的就炸掉,這並非轉型正義的宗旨」。
疫情打擊蔡英文信任度 專家:恐影響地方選舉
在台灣本土疫情持續延燒之際,總統蔡英文的信任度也自2019年11月以來首次低於50%。專家分析,這波疫情帶來的政治效應,恐怕會延續至2022的地方選舉。
六四前夕 陸委會呼籲北京「還權於民」
天安門事件32周年到來之際,台灣陸委會表示,中共應該「省思六四事件的歷史教訓,早日還權於民」。中國國台辦則回嗆,民進黨當局不把心思放在防疫上,還要「污衊攻擊大陸、製造兩岸對立」。
專訪林濁水:台灣的民主並不成熟
日前民進黨前立委林濁水直呼:這是個民主國家嗎?德國之聲專訪林濁水,請教他說此話的原意。林還談及時政,以及他對台灣民主的評價。
國台辦批民進黨發言挑釁 蔡英文到底說了什麼?
台灣正副總統蔡英文和賴清德25日在「海內外國是會議」的發言引起國台辦強烈回應並在中國媒體發酵,紛紛指蔡英文稱要讓「台灣成為正常化國家」,是這樣嗎?
向華強父子移民台灣遭拒 民進黨立委贊「正確決定」
台灣內政部移民署表示,相關單位以規定中的「有危害國家利益、公共安全、公共秩序或從事恐怖活動之虞」駁回香港影視大亨向華強父子的依親移民申請。
馬英九籲勿拒中國疫苗 遭民進黨狠批
台灣前總統馬英九呼籲蔡英文政府不要再稱「新冠肺炎」為「武漢肺炎」,並指出,如果中國願意提供台灣疫苗,不要馬上拒絕。此言遭到多名民進黨的嚴厲批評。
蔡英文變「蔡皇帝」?亞洲周刊批蔡英文獨裁
最新一期《亞洲周刊》的封面是身穿「龍袍」的台灣總統蔡英文。該媒體指責蔡英文「行政專斷」,變成新威權主義的領袖,是「民選皇帝」。民進黨發言人顏若芳回應稱,《亞洲周刊》「立場親共、專為北京政府喉舌」。
「秋鬥」抗議美萊豬進口 國民黨批民進黨雙標
本周日,台灣工運等民間團體在台北組織年度秋鬥遊行。此次抗議目標指向政府進口含瘦肉精美國豬肉的決定。引人注目的是,國民黨也首次參加該遊行,現任主席江啟臣和多名前任均現身。
台軍推出「投誠食品」 大陸網民諷「缺誠意」
據台灣媒體報導,台灣國軍心戰大隊近期推出系列「投誠食品」,招降解放軍。民進黨立委詢問如果解放軍投誠,台灣國防部是否會接受?台軍方人員回應稱,還是會接受,但是已經沒有發放黃金的投誠獎勵。
國民黨提"台美復交"兩案 專家:"只是為了自救"
國民黨立法院黨團10月6日提出「政府應請求美國協助抵抗中共」及「台美復交」兩案,均獲立法院通過。台灣行政院長蘇貞昌評價國民黨「終於良心發現」。而台灣學者分析指出,國民黨此舉主要「為了吸引選民注意,為了自救」,而不是刻意要疏遠大陸。
陳其邁當選市長 高雄再次迎來「綠色執政」
高雄市長韓國瑜6月遭到投票罷免後,高雄周六舉行市長補選,及時開票結果顯示民進黨參選人陳其邁遙遙領先勝出。一度因韓國瑜當選而「由綠轉藍」的高雄執政版圖,再次出現翻轉。
李登輝逝世 台灣藍綠陣營各自表述
台灣社會對李登輝褒貶不一,支持者讚揚他是「民主之父」,反對者批評他是「黑金教父」。這位前總統辭世後,藍綠陣營的表態也成為焦點。
改寫台灣歷史的李登輝
台灣前總統李登輝7月30日在台北去世,享年97歲。在他主政的12年裡,台灣政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何看待這位改寫了台灣歷史的人物?他究竟是「民主先生」、「台灣之父」,還是「黑金教父」、「日本的私生子」?
2020台灣大選: 喝采與靜默
台灣2020總統大選開票的那一晚,德國之聲派記者分別前往台北民進黨與高雄國民黨兩個主要候選人的開票現場,記錄了民眾的真實反應。
上一頁
第2 頁,共7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