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民主進步黨
在中文語境下,一般指台灣的民進黨。該黨是台灣的主要政黨之一,也是繼日治時代的台灣民眾黨之後第一個實際參政的台灣本土政黨。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客座評論:「大罷免」失敗 兩岸或許避免了一場即時軍事危機
鄧聿文
本文作者認為,「大罷免」假如成功,台海關係勢必會有劇烈衝擊,兩岸或面臨「提前攤牌」,而島內出現某種動蕩讓北京在反國家分裂的名義下,對台祭出軍事手段。
中方人員搶奪台灣運動員賀電 台體育署長譴責行為野蠻暴力
德國舉行的世大運上台灣跆拳道隊奪得銀牌,卻在賽後頒發教育部長賀電時遭兩名中方人員粗暴干擾、試圖搶奪。比賽期間中方還施壓埃森市政府要求撤換台灣中繼站國旗,並抗議稱觀眾喊「台灣加油」違規。台灣各界領導人嚴厲譴責中方行為「野蠻」、違背體育精神。
台灣最大規模罷免案臨近投票 北京罕見「介入」
本周六,台灣將舉行史上最大規模罷免投票,逾兩打國民黨立委面臨被罷免。引人關注的是,中國官方和官媒罕見地介入,公開譴責執政黨民進黨。罷免發起方指控國民黨「親中」,國民黨則反駁稱北京言論與己無關。這場內部政治風暴,在兩岸關係緊張背景下更顯複雜。
「反共護台」能說服選民嗎?解析台灣「大罷免」浪潮
台灣史上最大規模的「大罷免」投票倒數計時。大批國民黨立委遭指「親中」,面臨罷免陣營以「反共護台」為號召發起罷免;但反對者質疑,這是民進黨在國會「選輸翻桌」的政治鬥爭。DW採訪多位民眾與專家,探究中國因素如何成為「大罷免」的核心。
民進黨共諜案:五人開除黨籍
台灣總統賴清德所在的民進黨開除了五名涉嫌為中共從事間諜活動的民進黨員,其中包括一名前總統府工作人員。
故宮博物院建院百年 台北與北京「沒有計劃」共同慶祝
2025年是故宮博物院建院100周年。鑑於兩岸關係緊張,台北故宮博物院稱今年不會同北京聯合舉辦活動。
客座評論:北京對賴清德會採取什麼「斷然措施」
鄧聿文
賴清德第一次把中國定義「境外敵對勢力」,在大陸內部掀起了一股衝擊波。DW客座評論員鄧聿文分析認為,在兩岸勢力懸殊下,民進黨政府不會貿然宣佈台灣獨立,從而台灣就可以不斷突破北京的心理紅線,而不用擔心會遭受解放軍的武力懲罰。
賴清德:中國是台灣的「境外敵對勢力」
台灣總統賴清德13日以「凝聚反併吞共識,因應中國統戰滲透」為主題,召開國安高層會議,會後發表敞廳談話,談及多項應對中國的策略。
客座評論:王金平兩岸新論述,民共都不會接受
鄧聿文
台灣前立法院長王金平近日發表關於兩岸關係的新論述,:「治權互不隸屬,主權同而不分」。這一說法具體含義為何?和此前關於兩岸現狀的描述有何異同?又是否能得到各方的認同和接受?
客座評論:民進黨該道歉、台灣人該談戒嚴
林冠瑜
韓國戒嚴事件燒到台灣,民進黨團發文以此為例,比喻台灣也有「暗黑惡勢力侵蝕這個國家」,雖然其後刪文並表示「並非支持戒嚴」,但消息已傳至國際,引發議論。DW中文客座評論員林冠瑜分析此事對台灣的影響和啟發。
賴清德訪邦交國過境夏威夷 引北京強烈反應
台灣總統賴清德本周六啟程前往夏威夷,隨後將展開為期一周的太平洋邦交國訪問,此行引發了北京的強烈反應。台灣則呼籲北京不要以此為藉口,做出過當反應
客座評論:賴清德需要Plan B
張俊華
賴清德上任後二個多月,國際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台灣對他內政的表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旅德華人政治學者張俊華認為,這意味著,賴清德有必要對他原來Plan A 進行補充和修正。
台灣漢光演習標榜「無劇本」 看點有哪些?
漢光實兵軍演以及聚焦民防的萬安演習22日起在台灣登場。台灣軍方今年特別強調「實戰化」,例如不事先公開具體「劇本」、取消「假想敵」設計等,這些新做法也引發中國媒體關注。
八年改變了什麼?台灣年輕人怎麼看蔡英文?
蔡英文,台灣同時也是華人世界第一位女總統,在5月20日結束她八年執政。DW帶你前往不同城市,拜訪關注各個領域的年輕人,在他們眼中的蔡英文是什麼樣子?
台灣立法院攻防戰:「國會改革」爭議重點一次看
賴清德甫上任總統,台灣爆發2014年「太陽花運動」之後最大規模的街頭運動,抗議在野黨在立法院推動的國會職權修法草案。過去一週,議場內上演「武鬥」,議場外數萬示威民眾高喊「沒有討論,不是民主」。DW整理此次修法為何引發重大爭議。
客座評論:包裝欠佳的國會擴權激出了抗議
詹威克
台灣的立法院在抗議聲中,三讀通過了在野黨推出的「國會改革五法」;這些法案顧名思義是改革國會,卻被形容為「自肥」的擴權。不但在立法院引起朝野立法委員大打出手,更激起民眾在立法院外舉行了數次規模不小的示威,是什麼原因讓抗議民眾如此憤怒?
德語媒體: 不亢不卑 維持現狀
台灣新總統賴清德就職之後,台海局勢能否出現緩和,亦或會變得更加緊張?德語各大媒體都希望從賴清德的就職演說中為上述問題找到答案。
礦工的兒子 中國的眼中釘:賴清德其人
他出生貧寒,自稱「務實的台獨工作者」,北京則稱他「和平破壞者、麻煩製造者」——中華民國現任總統、前任副總統、民進黨主席賴清德身上有許多標籤。未來數年,他將如何在國際聚光燈下駕馭日益動蕩的台海關係?
蕭美琴強調台灣韌性 中批美官員「打台灣牌」
台灣準副總統蕭美琴6日表示,台灣身處外交孤立等不利處境,仍積極打造自身「韌性」,值得獲得國際支持。同一天,中國外交部批評了美國國務院官員涉台言論,要求美國停止「衝撞中方在台灣問題上的底線紅線」。
中國惠台出新招 是利多還是陷阱?
17位國民黨籍的台灣立委上週出訪中國,在北京會晤中國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等官員,隨後中方釋出一系列「惠台」措施。國民黨稱此行「成果豐碩」,但台灣內部不乏對中方「操作分化」的質疑聲浪。台灣專家和民眾怎麼看?
太陽花學運十年後 台灣年輕人仍有感嗎?
十年前,太陽花運動席捲全台, 當年的學運領袖打破上一輩眼中「草莓族」的形象,發起抗爭、投身政壇。 如今,隨著北京對台軍事威脅加大,他們對「更年輕的一代」卻感到擔憂。
不只禁限制水域 兩岸治權爭議有哪些?
中國漁民在金門、廈門水域落海死亡事件,再度將台海管轄權爭議推上風口浪尖。中國國台辦早前駁斥台灣單方面劃分的禁限制水域不存在,否認多年來互不越界的默契。究竟兩岸之間的「灰色地帶」還有哪些?
金門翻船案升高兩岸衝突?學者:互有默契
中國漁船遭台灣海巡驅離導致漁民落海死亡後,中方宣佈在廈金海域常態化執法巡查;台媒報導,19日便有4艘中國執法船舶在該地區出沒。對此,學者認為,中國雖不希望衝突升溫,但仍須對此做出「姿態」。
金門翻船事件後 中國要加強"常態化執法巡查行動"
上周,一艘中國快艇遭台灣海巡署追緝時,船隻翻覆造成兩人死亡的事件發生後,中國方面加強了對相關水域的監控。
台灣禁團客赴中旅遊 業者:變成鬥爭武器
台灣觀光署在春節前夕突拋震撼彈,以當前不適合台灣民眾前往中國旅遊為由,即日起禁止旅行社組團前往中國,讓業者批評政府選前承諾跳票;中國國台辦則稱台方「出爾反爾、政治操弄」。
德語媒體:選舉過後 台海局勢漸趨緩和?
民進黨人賴清德當選台灣總統後,台海局勢將如何發展?亞洲盃小組賽,中國男足以「零進球」,提前出局,習近平的足球強國夢是否面臨挑戰?這些都是德語媒體所關注的話題。
客座評論:「馴服利維坦」與馬英九的「海棠血淚」
華裔德籍漢學家呂恆君認為,台灣前總統馬英九在大選前的訪談中就兩岸關係「必須相信習近平」的論斷,是對蔣經國政治遺產的忠實繼承,其中不乏充滿悲憫與希冀的深厚人性。如何回應中國大陸,好比文明世界如何馴服極權主義這頭「利維坦巨獸」。
觀選惹議遭台灣境管 王志安:紅綠一家親
前央視記者王志安到台灣觀選,期間參加台灣網路脫口秀《賀瓏夜夜秀》,形容台灣選舉文化像一場秀,「把殘疾人推上去煽情」,引發歧視爭議。王志安則是批評民進黨消費身障者,一連串貼文暗諷民進黨與共產黨無異。
客座評論:民進黨三連霸的總統選舉觀察
台灣總統大選結果底定,香港媒體人曾志豪認為,這次選舉「相當了不起」,不僅展現民進黨內交棒順利,也顯示台灣選民更為成熟。此外,民眾黨的柯文哲崛起,也不容忽視。
賴清德就任前過渡期 中國打"觀望牌"
周末台灣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勝選總統,中國的反應頗為安靜。有分析人士認為,在賴清德上任前的這四個月裡,北京將謹慎計算改採取的舉動。
從德國對台灣歷屆大選表態 看德台關係變化
德國外交部在台灣大選後發布聲明祝賀台灣選民和當選者,但未提及敏感的「總統」一詞。以往德國在台灣總統選舉之後多半會發布表態聲明,僅2020年相對冷淡,德國之聲梳理德國政府對近五屆台灣大選的回應。
賴清德當選 中國輿論失望中仍有期待
民進黨主席賴清德當選台灣下屆總統,開啟了民進黨新一屆的執政。除了中國官方之外,中國民眾和專家又是如何看待這次的選舉結果?
施明德病逝 一生坐牢25年獲譽「台版曼德拉」
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15日於台北病逝。施明德在台灣民主化的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回顧他的一生,從堅決反對國民黨的威權領導,到號召「紅衫軍」走上街頭抗議民進黨總統陳水扁,終其一生捍衛他所相信的的價值,成為台灣史上最知名的民運人士之一。
客座評論:台灣政治未來的「三國演義」
台灣總統和立法委員選舉落幕,未來4年台灣政壇以民進黨、國民黨以及民眾黨為三股主要勢力。三黨在這次選舉中各有斬獲,但是也會面臨重大的挑戰。
賴蕭配勝選 賴清德:台海和平是總統使命
台灣1月13日舉辦總統大選,民進黨的賴蕭配以超過550萬張選票贏得選舉。賴清德在開票結果公佈後向競爭對手致謝,同時表示,將維持中華民國的憲政體制,也承諾在對等尊嚴的前提下,與中國展開交流合作。
台灣2024大選登場 微博限制主題標籤搜索
台灣總統及立委選舉13日上午正式開放民眾投票,中國網友密切關注,「台灣選舉」標籤也登上微博熱搜,但該標籤隨後遭到搜尋限制。DW將持續更新投票當日的重大事件。
中國經濟脅迫加劇 對台灣大選結果有何影響?
台灣總統大選前夕,中國一方面中止ECFA關稅優惠、打擊化工產業,另一方面又重新開放石斑魚進口,遭批「以商逼政」、介入台灣選舉。 DW訪問業界代表及專家,談北京的經濟脅迫策略在近年來有何變化,對選情實際影響幾何?
台灣前總統馬英九專訪
台灣大選在即,前總統馬英九接受DW專訪。去年才訪中的馬英九反覆強調,他8年任內台海平靜無波,現在的備戰思維恐帶來災難。他也提到了兩岸統一的條件就是和平跟民主,要由人民決定,並強調要試圖說服北京,「以武力作為最後的手段,可能永遠也得不到台灣。」
在德台灣人如何看待台灣總統大選?
台灣總統大選即將在本周六舉行。在德國工作生活的台灣人如何看待這場大選?他們會支持哪一組候選人?他們會不會返台投票?他們和台灣在地選民關注的焦點是否會有不同?
台灣譴責中國氣球 稱其為安全威脅和心理戰
台灣國防部周六指責中國威脅航空安全,以頻頻向台灣附近或上空投放空飄氣球的方式,對台灣民眾發動心理戰。眼下正值台灣總統大選臨近的關鍵時刻。
德語媒體:台灣大選何以如此重要
台灣的總統選舉已經進入倒計時階段。這場選舉的結果不僅將決定兩岸關係的未來走向,也會對國際政治產生影響。
客座評論:沒錯,大陸確實要介入台灣選舉,但不僅僅如此
在距離台灣選舉投票不足一月,三黨都在賣力競選之際,中國商務部近日發布公告,認定台灣對大陸構成貿易壁壘。時評人鄧聿文認為,商務部的這一紙公告反映了大陸處理對台經貿思路的轉變。
經歷國共內戰的最後一代台灣老兵
曾參與過國共內戰的最後一代台灣老兵們講述了過去的經歷,其中一些人尚未成年便被迫踏上征途。他們感嘆戰爭的殘酷與無情。
台灣2024總統大選:首投族支持誰?台海和平誰最穩?
台灣年輕人投給誰?最在意什麼議題?台灣即將舉行總統大選,民進黨稱是「民主與專制」的選擇;國民黨說是「戰爭與和平」;民眾黨喊話要「超越藍綠」。這次選舉有超過百萬名首投族,DW走訪台北多所大學瞭解他們的心聲。
美國三位「中國通」撰文呼籲賴清德「凍結台獨黨綱」
美國《外交事務》雜誌刊登包括葛來儀(Bonnie Glaser)、白潔曦(Jessica Weiss)和柯慶生(Thomas Christensen)三位知名美中關係研究學者聯合署名的文章,解釋為什麼美國「必須安撫,而不只是威脅中國」。
2024台灣總統大選:競逐大位的是哪些「大咖」?
「務實的台獨工作者」 搭配台灣「戰貓」,「黑道剋星」搭配「政治金童」 ,台灣「政壇怪咖」搭配「新光公主」。台灣2024年總統大選三黨推出的六位正副總統候選人,你對他們的瞭解有多少?
路透社:北京對台灣「藍白」不合感到擔憂
上周,台灣兩個主要的在野黨藍(國民黨)白(民眾黨)合破局之後,中國大陸國台辦發言人只簡單回應表示,「尊重台灣現行社會制度,希望大選結果能有助於維護台海地區和平穩定」。不過在中國社群網站上卻掀起熱烈的討論。
長平觀察:「獨上加獨」——來自對岸的助選口號
中國國台辦發言人稱台灣總統/副總統候選人「賴蕭配」為「雙獨組合」、「獨上加獨」。時評作家長平認為,中方幫助這兩位候選人說出了心裡想說而不方便說的話,再次成為民進黨的「最佳助選員」。
台灣大選「賴蕭配」成形:回懟國台辦批「獨上加獨」
台灣總統大選倒數,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宣佈副手為駐美代表蕭美琴。賴清德在記者會被問及如何回應國台辦批「賴蕭配」為「獨上加獨」,蕭美琴則稱台海局勢遭中國片面改變,「為了我們國家,我會蹽落去(拚下去)」。
客座評論:「陸配」參政和台灣的民主素養
在野的台灣民眾黨表示,考慮將一名已經具有台灣身份的「陸配」列入不分區立委提名名單。這名「陸配」被指稱背景特殊,讓台灣媒體和輿論「炸鍋」。
上一頁
第1 頁,共7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