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ue Generation Chinas
2008年8月14日中國的年輕一代對解決社會矛盾的態度不再是採取極端手段,他們更願意對這些矛盾採取寬容的態度,並且盡可能地得到最好的結果。他們對中國共產黨的保持著一定的距離,既批判但是又力表忠誠。他們稱讚西方的同時也希望能夠從西方得到更多的承認。
黨的最高領導也是「小學生」
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學習的劉翠(音譯)是北京奧運會的志願者。她的工作是負責陪同國際奧委會的高級官員。劉翠的室友小趙同樣也是奧運會志願者。她說,她做這項工作首先想到的不是愛國主義。「我的父母以及在東北老家的朋友們都會為我感到驕傲,」小趙說,「其實工作本身有時候挺無聊的。一天到晚要幫助官員們解決那麼多問題,而與此同時運動館進行著精彩的比賽我們卻不能進去看。我對奧運會更感興趣,我們應該向世界展示新北京的面貌。」
2008年對中國來說是命運不平的一年。3月,西藏騷亂;5月,汶川地震;8月迎來北京奧運。這一連串的不尋常事件喚醒中國大學生們的自我意識。但是不同於那些為文革或者「六四」死難者落淚的前輩,新一代大學生頭腦中不再有集體主義意識和政治熱情。小趙說,她相信黨的最高領導人也是「小學生」。她說,胡錦濤和溫家寶去四川地震災區看望災民的行為是「中國的領導人試著表達對普通人的同情心」。
19年後的北大三角地
來自山東的羅煥清(音譯)北京大學計算機系的學生。這位身穿帶有Google標誌黑色T恤衫的19歲小夥子捧著筆記型電腦坐在北大三角地前。「這裡是自由的象徵,」小羅說,「今天在這裡又什麼都可以做了。」學生自由組成的俱樂部小組允許在三角地公開招募新生或者舉行活動。沒有老師或者安全部門人員的監管。陽光照耀在散發著清香的槐樹花上,三角地聚滿了大學生,讓人想起19年前的情景。
羅煥清每天都在網上讀《紐約時報》,當然他得使用代理伺服器。他說不想只聽中國國家媒體單方面的報導,但是他也不是一個異見分子。「我無法設想10億中國人選總統,那樣的話,中國肯定會亂起來,」但是言論自由是必需的,「應該想說什麼就可以直接說出來。」
「言論自由的條件成熟了,但是直選的時機還不成熟」
胖乎乎的朱曉宇(音譯)是紀檢監察部一位高級官員的兒子。他在北大讀國際關係,黨員,今後的目標是從政。小朱參加了在北大組織的模擬聯合國,他在學校很出名。「北大學子一直是為這個國家指出變革之路的第一人。」 小朱的口氣聽起來像政治家一樣。
小朱說中國人和歐洲人之間有一個巨大的差別。「如果考慮到歷史遺留問題造成的同鄰國的爭端,也就不難想像,以歐盟的模式建立『亞盟』根本就是不可想像的。中國人只能相信自己的民族。」
朱曉宇稱自己是愛國主義者也是民主主義者。對他來說,民主是一種普世的價值觀,但是西方不能逼迫中國。中國需要民主,但是應該建立自己的民主模式,特別是不能妨礙到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中國社會已經足夠成熟,完全可以推行言論自由,包括新聞自由,以及黨政分離。但是對於實行直選以及民主換屆的條件還不成熟。」
在北大有一個規模不大的學生社團—「學生軍事協會」。社團成員們在暑假前又舉行了一次活動。他們坐在北大的草坪上,周圍是打排球的學生和曬太陽的情侶。一個姓李的經濟學博士說:「上一代人相信西方的一切都是好的。但是我們的看法和他們不同。我們更客觀地看待中國。如果西方進行反華示威,那我們也會反擊的。」
「學生軍事協會」的成員都不是黨員。他們說,不需要先加入共產黨然後才能為祖國做點什麼。一個身穿印有「I Love China」字樣T恤衫的化學博士說:「美國在西藏問題上採取現實主義政策。他們談論西藏獨立的目的就是為了攻擊中國,沒有其它的原因。」
性自由和網路自由是中國這一代人的武器嗎?今天的中國年輕人顯得更為自信。他們不再誦讀黨的口號,尋求真理。他們只考慮自己,表達自己的情感,將個人的利益擺在政治之上,但是他們又不是對政治完全採取漠然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