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毛澤東
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領導人,不無爭議的政治家,對當今中國政治、社會仍有深遠影響。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與毛比肩 「習思想」入黨章
毛澤東締造了共產黨一黨專制下的中國,鄧小平為中國帶來了經濟的發展,而習近平則推出了旨在使中國成為世界強國的「中國夢」。中共十九大的閉幕宣示著習近平「新時代」的開始。
德語媒體:當"夢想"讓人懼怕
中共最重要的會議十九大仍在進行中,會議中釋放哪些訊號?習近平對黨內哪些事物的優先事項進行重組?《南德意志報》和《法蘭克福匯報》試圖找到答案。
十九大"劇本"重頭戲 習思想入黨章難猜結局
獨立學者吳強認為十九大這兩天一直按照"劇本"進行。那麼,劇中重頭戲"習思想列入黨章"會不會按部就班的上演?三名政治局常委近日的表現似乎透露出習思想入黨章的訊號。不過也有專家指出,習近平三個字是否也會加到黨章,尚難定論。
專訪:習近平要當21世紀的毛澤東
在中共十九大開幕式上,習近平作了長達3個小時的會議報告,對中國未來的發展作了全面的規劃展望。香港資深中國時政評論員林和立就此接受了德國之聲專訪。
中國"紅村"成熱門觀光景點
河南中部一個並不起眼的小村每年卻能吸引成千上萬的遊客。南街村被視作中國最後一個毛式主義村落,踏入這個"紅色村莊",彷彿進入時光隧道,回到了幾十年前的中國。
"德國007"逃稅罪名成立 被判緩刑兩年
他的人生故事聽起來就像一部諜戰小說,有人稱他是德國的"邦德"。但有一點不同的是:邦德從來沒有涉嫌逃稅,而他卻因為這一罪名而被判刑。
軍方十九大代表:第一自己人,其次是干將
中共十九大召開前夕,《解放軍報》本周三公佈了出席十九大的解放軍和武警代表名單,其中解放軍代表253名,武警部隊代表50名。引人注目的是,被傳「出事」的兩位中央軍委委員——房峰輝和張陽以及毛澤東嫡孫、少將毛新宇都沒有出現在代表名單上。
馮客:中國人民從什麼解放?
有一則笑話這樣說:馬克思主義者可以告訴你未來,但無法預知過去。對荷蘭歷史學家馮客(Frank Dikötter)來說,這句話用在描述中國也很貼切,因為在一黨專制底下,官方的歷史論述只是為了維護統治的正當性。
北京:承認一中才能重返世衛大會
因未獲世界衞生大會的邀請,今年台灣無法以觀察員身份出席該會議。中國衞生部長級官員在日內瓦放話,只要不承認"一中"原則,台灣就無法參與世界衞生大會。
德語媒體:小小朝鮮半島 大國較量舞台
周五的德語報刊,紛紛將目光投向暗流湧動的朝鮮半島,指出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在半島危機中的真正主角從來不是北韓或是韓國,而是外來的大國勢力。
全球新聞自由惡化 中國排名倒數第五
「記者無疆界」公佈的全球新聞自由度排名報告稱,俄羅斯、中國和墨西哥等國家均擁有大規模「宣傳藝術家軍」,導控網上討論。美國、波蘭及英國政界人士公開表達對新聞從業人員的蔑視。新聞自由在德國也受到壓力
德語媒體:西邊不亮東邊亮?
周二的德語報刊,繼續關注上海車展所昭示的電動汽車新潮流。此外,《世界報》一則書評言辭激烈地抨擊了一位德國知名漢學家最新出版的毛澤東傳記。
十年來首獲入境 梁國雄赴內地考察
綽號「長毛」的社民連議員梁國雄參加香港立法會考察團,持一次性回鄉證入境內地。據悉邊防人員曾一度要求他摘掉胸前佩戴的黃絲帶,但在他堅持之下未加阻撓,予以放行。
毛澤東畫像拍出千萬美元高價
本周日,一幅由著名藝術家安迪‧沃荷於1973年創作的毛澤東畫像在香港蘇富比拍賣行拍出了1270萬美元的高價。拍賣行稱,原先對這幅畫的估價還要更高。
諷刺資本主義?「共產巨頭」齊聚香港
金融危機、恐怖襲擊、民粹主義,西方世界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不少人再次開始思考:資本主義究竟是不是無可替代的選項?恰逢此時,共產世界的一些重要人物在一次藝術展上進行了一次特殊的「會晤」。
像毛、像鄧、又像習
「中國出了個習大大,多大的老虎也敢打……」幾年前中國流行的這首歌讓不少人將習近平與毛澤東時代的個人崇拜聯繫在一起。不過,「習近平模式」究竟更類似於「毛澤東模式」還是「鄧小平模式」,不同的專家看法不同。
長平觀察:習近平@川普-縱君虐我千百遍
英美學者將川普与毛澤東進行比較。時評人長平認為,這未免捨近求遠,比較川普和習近平更有意義。
專訪:毛澤東的繼承人是川普?
英國學者布朗在《外交家》雜誌發文稱,「毛澤東思想精髓的繼承人不在北京,而在華盛頓」,川普才是真正的毛派。針對這個觀點,德國之聲對布朗進行了採訪。
「辱罵毛主席」 河北一副局長被免職
石家莊市文廣新局官微發文,該局原副局長左春和因微博「發表錯誤言論、嚴重違法政治紀律」被免職。左派網站指責左春和「網路上詆毀辱罵毛澤東主席」。
中國民族主義勢強?
學者鄧相超因為轉發批毛言論而被停職處分,聲援他的作家魯揚遭到「毛粉」毆打、電視台員工被解除勞動合同。美媒分析,近來一系列事件令人擔心,民粹勢力在中國不斷壯大,言論自由空間收縮。
長平觀察:「毛粉」的力量有多強大?
學者鄧相超因為批評毛澤東而受懲罰。時評人長平認為,「毛粉」贏得的所謂「勝利」,不過是又一次充任了當局的打手而已。
完美獨裁者的誕生:2016年中國政局回顧
當世界人民聽到川普在競選演說時各種出位言論伴隨著「要讓美國更偉大」,大概很難想像他最終當選美國下任總統,一定沒有想到中國也在靜悄悄地誕生著一位政治強人。
德語媒體:自行車與紅寶書
《法蘭克福匯報》周六發文,關注了自行車在中國的「新生」;《南德意志報》則聚焦《毛主席語錄》,講述了毛澤東是如何影響著中國的過往與當今。
「洗腦之書」 — 「紅寶書」問世50周年
這本「小紅書」在全世界的發行量僅次於《聖經》。50年前,「偉大領袖」毛澤東的《語錄》開始了勝利進軍。今天,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又接上了這一「紅色」傳統。
《炎黃春秋》淪陷是對人心的最後一擊
《炎黃春秋》和共識網的先後淪陷,引起人們對於中國言論自由狀況繼續惡化的擔憂。笑蜀為德國之聲撰寫評論指出,溫和改革派就此徹底潰敗,極左派已經控制了中國言論界。
小劇院迎來大人物 - 粵劇毛澤東
由香港著名風水大師李居明編撰、號稱「粵劇新浪潮」嶄新史詩式粵劇《毛澤東》, 把一向較為冷清的北角新光戲院變得熱鬧非常。《毛澤東》除了演繹年青至建國時毛澤東生平事跡, 還掀開起了一場社會輿論的風波。
小劇院迎來大人物 - 粵劇毛澤東
為毛澤東畫肖像的男人
每年,天安門城樓上毛澤東畫像的更換工作都在9月底的夜間進行。一些身穿工作服的男子利用大型吊車更換在中國算得上是最為重要的畫像。
閒話德國:帶女兒參觀毛主席紀念堂
專欄作者張丹紅酷愛歷史。這使她的女兒們頗為苦惱和無奈,因為每一次休假都要跟著媽媽上歷史課,這次在中國也不例外。
專訪:毛澤東的影響與地位
即便在毛澤東逝世40年後,中國共產黨仍然需要他來肯定並維護自身的合法性。德國之聲記者就毛澤東的歷史和現今地位採訪了德國漢學家文浩(Felix Wemheuer)。
如何紀念毛澤東?
本周五是毛澤東逝世40周年紀念日。接近北京高層的人士透露,有關紀念活動可能規格較低,至少在北京如此。而中國的毛派們仍致力於捍衛毛澤東的地位。
雪梨取消紀念毛澤東音樂會
澳洲最大城市雪梨市表示,出於安全考慮,將取消一場毛澤東逝世周年紀念音樂會。之前,澳洲華人和包括澳洲民主中國陣線在內的一些組織聯名請願,呼籲雪梨和墨爾本取消該活動。
「紀念毛澤東逝世」活動在澳華人社會持續發酵
近來,在澳洲,两場關於紀念毛澤東逝世40周年的音樂會正在雪梨和墨爾本的華人社區中引發了不小的「地震」,也使得澳洲主流媒體紛紛報導這個倍感爭議的辯論話題。
德語媒體:杭州的G20和澳洲的“毛粉兒」
杭州G20峰會召開之際,德語媒體似乎已經瞭解到了峰會宣言的草案內容,並就此報導了德國政界在峰會前期的態度。另外,澳洲华人對歌頌毛澤東的「紅歌會」態度截然不同,也成為德語媒體關注的對象。
「林中人」紅毛猩猩
8月19日是「世界紅毛猩猩日」。紅毛猩猩多生活在印尼蘇門答臘島,其在印尼語中的原意是「森林中的人」。現在我們就來瞭解一下這些「近親」。
專訪:歷史總是在循環上演
1966年8月18日,毛澤東首次站在天安門城樓接見紅衛兵。一直到當年11月,毛澤東曾先後8次接見紅衛兵,人數超過1100萬。紅衛兵在文革中究竟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且這一現象對之後中國社會的發展又造成了怎樣的影響?中國政治和歷史學者章立凡就此
德語媒體:「堪比毛時代」
周五的德語報刊,依舊持續關注周世鋒等人權律師、維權人士被中國當局判刑的消息。此外,還有一些媒體則展望了即將在9月舉行的香港立法會改選。
「長毛」涉嫌公職人員行為失當遭港廉署起訴
本周四,香港廉政公署對泛民主派立法會議員梁國雄提出普通法下的公職人員行為失當罪的指控。梁國雄在立法會回應稱,指「欲加之罪,何患無詞」。
"佩戴黨徽運動"鉤起毛像章的記憶?
為堅持黨的核心領導地位,中共新一輪"紅色旋風"已從江蘇、廣東、四川等地的基層黨委,延伸至中國權力最高地。數月來,多地黨政機關相繼發出黨員"佩戴黨徽運動"引網民吐槽。
美學者剖析「五毛黨」運作方式
一個美國研究團隊首次對中國當局利用社群網站攻勢來控制網路言論的內部運作進行深入分析,認為宣傳審查機構對輿論的控制手段不止是刪除和對罵,還有轉移關注點、適當允許宣洩等等。
德語媒體:"中國的命運轉折"
《新德意志報》5月16日發表一篇署名文章,回顧文革50年。該文篇幅雖小,但多少反映出西方國家現今對"文革事件"的看法。
德語媒體:歷史的重現與明日科技
文革五十周年紀念之際,《新蘇黎世報》分析了習近平上任以來全面的監控、媒體的工具化以及決策權力的集中,認為與發動文革的毛澤東有驚人相似。
評論:當西方幾乎變成紅色
如果考慮到受害者人數之多,人們就會意識到,「文化大革命」這一說法是非常避重就輕的。而德國之聲主編Alexander Kudascheff認為,毛的所做所為也在西方世界的左派陣營中也引發一波狂熱幻想。
專訪:中國的文化大革命與西方的新左派
中國的文化大革命給中國人民帶來的是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摧殘,但在50年前,文革在西方也有很多熱衷的追隨者。德國漢學家文浩(Felix Wemheuer)介紹了其原委。
德語媒體:昔日災難 今日沉默
中國文革五十周年紀念之際,德語媒體關注了中共今天對於文革的集體沉默,回顧了十年浩劫給中國造成的破壞,還探討了毛澤東思想對西方左派思潮的影響。
文革五十年 - 充滿煽動力的毛語言
五十年前,毛澤東為了鞏固權力而發起了文化大革命。毛以充滿暴力色彩的語言挑起民眾、尤其年輕人,反對那些所謂的敵人。
一位德國「老68」如是說
毛澤東在中國發動文化大革命的呼聲,也被柏林積極活躍的左派大學生聽到了,戈特弗裡德‧施密特便是其中之一。今天,他對許多東西持批評態度,但對有些東西依然堅信不疑。
專訪:紅衛兵——破壞秩序還是挑戰權威?
文化大革命時期的青年一代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們既是「紅衛兵」的主要構成力量,對文革災難負有重要責任;同時在文化教育受到嚴重破壞的十年中,他們也是受害者。德國之聲採訪了北京大學教授、文革研究學者印紅標。
德語媒體:權力欲與大清洗
《明鏡周刊》刊文說,世界需要一個具有遠見的中國,而不是一個充滿權力欲的偏執政權;《南德意志報》則稱,當今中國一切上綱上線,開放政策行將就木。
泰迪熊的身世
泰迪熊為何叫泰迪,她同德國又有怎樣的淵源呢?
上一頁
第4 頁,共13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