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新化學品法規的環境觀
2003年11月2日「小心,不要坐下。這只椅子危害您的健康!」老實說,這樣的場面可能是有些擴張。但是,德國環境問題鑑定專家委員會的總秘書長海伊卻認為,對化學品實行類似於煙草業那樣的,也就是在煙盒上註明「吸煙有害健康」字樣的標記義務,完全是可以想像的。他說:「這種做法,肯定是非常令人感興趣的。其實,真正好的化學品檢驗體系所能帶來的,正是這樣的結果。」
而歐洲聯盟的這一新法規希望達到的正是這一目的:為消費者著想,實現有效的檢驗。歐盟的新法規方案要求工業界檢驗登記大約3萬種已經廣泛使用的化學品的危害性。這個新法規可能將給歐盟的化工業造成至少23億歐元的費用。
消費者應當瞭解,在我們周圍美麗的、五彩繽紛的商品世界背後都隱藏著些什麼東西,哪些物質會對人體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包括隱藏在家具、電器、塗料等日常用品中的物質。海伊介紹說:「不久前,綠色和平組織就在迪斯尼公司生產的T恤衫裡,發現了有激素作用的物質。」
涉及面最廣的有問題物質主要是聚氯乙烯,也就是所謂的軟化劑。人們已知,這種物質具有激素作用。人們日常接觸的許多塑料產品,比如說某些塑料地板、塑料布、塑料玩具等等,就都含有聚氯乙烯。太誇張了嗎?看上去好像是的,因為化工業今天就必須對所有有害健康的化學品,進行分類,比如說,假如發現它們有致癌作用、或者會損害人體遺傳基因、或者會損害胚胎的話。
但是,現有的規定,還遠遠不夠嚴格。而且,新的法規建議,已經向工業界,做出很大讓步了。海伊介紹說:「按照最先的計劃,應當對3萬種已經進入市場的物質,根據新的法規,測試或者登記它們危害健康的風險。而現在的草案說法,卻是首先只對1萬種物質,進行測試。「」人們最先寄予新法規的希望,也就是消費者可以由此獲得透明度的希望,看來是難以實現了。我們只能在非常苛刻的條件下,才能得到有關產品中所含物質的訊息。新法規對生產廠家把產品訊息告知繼續加工者和使用者的要求規定,已經被修改得特別鬆了。這其實意味著,非常關鍵的訊息,人們最終是拿不到的。」
海伊特別批評的,是新規定的所謂噸數界限,用來衡量何時需要提交產品安全報告。只有當產量超過10噸時,才需要制訂安全報告。而最先的草案,並沒有對產量,規定任何的最低值。原因非常正當,因為化學品的危害性,並不一定總是表現在數量上的。
海伊解釋說:「我們也都知道,有些化學品產量極大,但是使用它們並不會造成什麼健康危害。相反,有些化學品,即使使用的劑量很少時,它們的危害作用,也可以是非常大的。以石棉為例。石棉是在分子層次上產生作用的。一個石棉分子就可以導致肺癌。也就是說,以產量為界的安全方案在健康風險面前提供的保護不夠。」
毫無疑問,這一政策,也會給衞生事業,帶來後果。眾所周知,德國的衞生事業面臨嚴重的資金問題,希望能夠大幅度節省費用。德國聯邦衞生部長施密特女士還沒有對歐盟委員會的化學品政策改革建議發表意見。但可想而知,她對這一新法規,應當是歡迎的。
海伊介紹說:「...我們看到,在歐盟委員會層次上,無論是負責勞工安全與保護事務的委員,還是負責消費者保護的委員,都支持這一改革政策。他們的理由是: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有助於在衞生領域,節省億萬開支,假如人們在和化學品打交道的時候,更加注意預防的話。」
(施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