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宣佈2008年為跨文化對話年
2008年1月8日在盧布爾雅那沒有窗子的文化中心地下二層,來自27個歐盟國家的約500名文化官員躋躋一堂,目的是搞清楚:什麼是跨文化對話,它在歐盟的口號年裡應該怎麼展開。為了避免歐洲的文化中堅們在這個社會主義時代(那時斯洛維尼亞還是南斯拉夫下屬的共和國)的混凝土塊裡集體進入憂郁狀態,斯洛維尼亞的波娜文圖拉四重奏團演奏起來。
這是唯一的文化內容,其它時間裡,舞台歸歐盟文化專員揚. 菲格爾所有。他的2008口號是:「我們要告別各文化區域集團在平行的世界裡平行生活的那種多元社會。我們必須成為跨文化社會。光有寬容已經不夠了。」
據一個特別為此作的調查報告,絕非所有歐盟成員國都作如是想。許多國家不把自己視為多元文化的,而要在歐盟範圍裡堅持自己所謂傳統的或剛爭取到的民族的特性。在文化對話裡,應該是誰跟誰對話,是個有爭議的問題。文化專員菲格爾反對抹平和歸一,但他不否認問題的存在:「我們也看到了各集團之間的緊張狀態,它們顯示出更深層的宗教的或文化方面的問題。歐盟的答覆必須明顯地擴展到一系列新的領域中去,比如教育,跨文化對話和國籍。」
歐盟計劃年內對200個合作夥伴的700個越境項目給予資助。參與者包括國家間協調者,項目團體,一個演出公司和一大批文化管理部門。而萊茵哈德.奧爾對現狀表示不滿。他來自南蒂羅爾的德語劇院,那地方屬於義大利,但主要居民是說德語的少數民族。他指出,在當地,現實跟美麗的言談間的差距是非常明顯的,「也許不要光說,而也要傾聽一下。對話藝術也表現在聽這個方面。比如在開幕式上,所有人都對開幕詞談了看法,而開幕詞其實根本就沒人聽。也許發言的慾望要大於傾聽。」
南蒂羅爾德語劇院的奧爾認為,在歐盟裡,有藝術而沒有藝術家。但他也認為把今年定為文化對話年是個好主意,「我想,這是應該歡迎的,是不是?歐洲不能僅僅由經濟單位和農業促進構成。經過長時間的徘徊,人們終於想起,歐洲也許也是什麼別的東西。」
除了表演藝術和造型藝術外,歐盟的文化節目還包含許多教育項目。維斯娜.米科裡奇是斯洛維尼亞在爾斯卡大學社會科學系主任,這個大學的課程既用斯洛維尼亞語,也用義大利語教學。維斯娜.米科裡奇在教師培訓方面有新的點子,「我們在開發讓跨文化內容進入各大學語言教師的培訓中去的方法。」
位於義大利、奧地利和巴爾干之間的斯洛維尼亞有著各種語言和文化的少數民族。米洛科裡奇相信,這個只有200萬人口的小國可以成為文化對話的一個活樣例。
為了避免僅僅由官員參與的情況,而要讓每一個歐洲人都參與,歐盟委員會還宣佈舉辦一個攝影比賽。每個人都可以把他所在街道的相互理解文化拍下來,寄給歐盟。10000歐元的獎金在招手。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轉載或引用請標明出處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