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引入人體掃描器
2011年12月7日歐盟委員會做出決定,從2011年12月7日起,歐盟範圍內所有機場可以正式啟用人體掃描器。之前,人們已進行了多方測試。飛行乘客在安檢時,走進一個公用電話亭大小的掃描室,分開兩腿,兩臂向上伸展。一台裝有感測器的儀器圍繞乘客身體轉一圈,接收毫米波,然後使其成像。
實際上,掃描器是一種小型雷達裝置,它發射訊號並接收返回的訊號。根據它取得的數值在安檢員的電腦屏幕上形成圖像,借助屏幕圖像可以看到,接受檢查的人是否攜帶了危險物品。
這一技術的優越性顯而易見。同只能辨別金屬類的檢查儀相比,人體掃描器可以辨別液體、粉末以及陶制刀具,這些物品也可能是潛在的危險物品。
2009年12月,一名23歲的奈及利亞人企圖在一架從阿姆斯特丹飛往底特律的飛機上,引爆一枚炸彈。他偷偷將可以爆炸的物品帶到飛機上。因為其他乘客的警覺以及機組人員的勇敢,他的襲擊企圖未能得逞。這件事發生後,人們開始重新考慮使用人體掃描器的可能。
裸體掃描器
然而,這一新技術也有它的缺陷。因使用的儀器不同,掃描身體後形成圖像的清晰度也不同。有的機器顯示的是象徵性的人型圖,上面有顏色的斑點或者區域可能是危險器械;有的機器則顯現真實人體圖。真實顯現身體的儀器,曾招致乘客以及政界的抗議,它也很快便得名"裸體掃描器"。
歐盟現在決定該儀器可以使用,但必須在遵守嚴格規定的條件下。歐盟的顧慮同"裸體掃描器"有關。歐盟的規定包括,安檢時形成的圖像不得儲存;分析圖像必須在另外房間進行;圖像分析員不能同被檢查的乘客有直接聯絡。此外,乘客有權拒絕接受人體掃描,他們有權要求使用傳統檢查儀器。歐盟委員會還作出決定,全面禁止使用倫琴射線技術的掃描器。
還沒有對安全下定論
歐盟規定,已被更名為"安全掃描器"的機器不能對人體造成任何傷害。不過,在這一問題上,科學家還沒有提供最終答案。
德國射線保護委員會主席米歇爾(Rolf Michel)說,"我們很想知道更多有關這一波頻的射線給生物體帶來怎樣影響,但我們目前還沒有做到。現在已收集的科研數據還不夠。不過,至少現在有了一份歐盟調研報告。"這份報告顯示,未能觀察到毫米波對生物體帶來任何影響。米歇爾說,但其他兩份調研則顯示,人們觀察到射線對生物體細胞以及基因變化具有一定影響,但是,這兩份報告的結果還沒有得到最終證實。米歇爾表示,值得說明的是,試驗時間被定位兩小時,而真實安檢時,射線同人體接觸的時間僅為數微秒。
一般而言,微波爐從不具備完善的防護射線裝備,但它向外釋放的能量比人體掃描器高出20萬倍。霍勞恩霍夫協會(Fraunhofer-Gesellschaft)的高頻物理學家艾森(Helmut Essen)還列舉了另外一個例子:"這樣看,手機就可以直接扔掉了,因為手機帶來各種潛在的傷害,相當於100次通過人體掃描器。"
漢堡的測試,事故頻發
在德國,人們在漢堡機場測試了人體掃描器。為期10個月的實驗期內,大約80萬乘客自願通過了人體掃描器。據稱,這一實地試驗耗資110萬歐元。測試結果實在難以美言:一半的安檢人次中,都出現錯誤訊號。相關乘客只好再次由安全人員手動檢查。很明顯,安檢儀的技術性能還未過關,有時,遇到汗漬斑點、皺褶、紐扣等等,警報系統也自動啟動。
物理學家艾森說,"各種射線都會被聚集起來,然後再放射回去,衣服上的皺褶也不例外。"此外,接收射線的感測系統十分敏感,處理數據的電腦,根本無法辨別是布料皺褶發回的射線,還是危險物品發回的訊號。
歐盟做不到全面使用人體掃描器
因漢堡機場實驗期間事故頻發,德國政府決定暫時不在全國範圍內引入人體掃描器。德國聯邦內政部長弗里德里希(Hans-Peter Friedrich)宣佈,將盡快投入性能完善的安檢儀。據歐盟委員會的訊息,目前只有英國和荷蘭兩國在其國內機場使用了人體安檢儀。義大利和法國只表示對此感興趣。
歐盟離全面使用人體掃描器的目標還相距甚遠。不過,歐盟議會呼籲各國,在2013年4月底之前引入這一新技術。歐盟議會繼續陳述道,到那時,便可以對攜帶液體解禁了。
作者: Arnd Riekmann 編譯:李魚
責編:樂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