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歐盟
歐洲聯盟(簡稱歐盟),有重要政治、經濟影響的區域一體化組織,截止2014年共有28個成員國。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德國副外長:氣候保護不能沒有中國
德國外交部負責歐洲事務的副部長羅特(Michael Roth,社民黨)在接受德國之聲電視台專訪時談到歐盟有待提升的「可見度」以及德國與中國的關係。
歐盟槓上土耳其 雙邊分歧擴大
從土耳其的人權狀況到聖索菲亞大教堂從博物館改建成清真寺等幾個問題都導致歐盟與土耳其之間的緊張關係升級。歐盟外長博雷爾這次威脅要對土耳其採取實際行動,
歐盟協調香港對策 梅克爾:持續與中國溝通
歐盟27個會員國對於香港議題的反應不同,現在歐盟將提出一個統一的回應,個別會員國也能另外提出相應措施。德國總理梅克爾及其領導下的政府對於香港議題謹慎表態。
德國總統:無視國際法 中國會面臨嚴重後果
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Frank-Walter Steinmeier)7月12日對德國電視二台表示,中國新頒布的香港國安法有悖國際法準則,將使中國同西方國家的關係受到持續性影響。
「非法」難民遭「非法」阻擋?
在希臘和土耳其的邊境,許多尋求進入歐盟的難民都表示遭到了暴力對待,被強行阻擋回了土耳其。批評人士指出,這種阻擋行為侵犯了難民的人權。
歐盟 "全球監控"地圖聚焦疫情期間各國人權自由
歐盟委員會本周推出網路平台"全球監控"( Global Monitor ),反映並匯總新冠疫情期間各國採取的抗疫措施對人權和基本自由構成的負面影響及不良狀況。"全球監控"採用國際地圖的形式,提供全球162個國家和地區的訊息。
評論:大寫的尷尬——梅克爾的沉默
德國目前正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而德國總理梅克爾沒有對中國推出港區國安法提出任何尖銳的批評,她目前有其他的優先事項。德國之聲評論員Jens Thurau指出,這真是樁憾事。
歐盟要求中國釋放人權律師
本周三,歐盟官方就中國「709大抓捕」五周年進行了表態,要求中方立刻無條件釋放五年前被捕的律師與維權人士,並且強調將繼續批評中國的人權狀況。
梅克爾:基本權利是歐洲基石
聯邦總理梅克爾要求維護歐洲的基本權利。她說,言論自由、平等和宗教多元化至關重要,是德國在擔任歐盟理事會主席期間關注的焦點。
歐盟經濟衰退程度比預期更糟
歐盟正經歷其歷史上最大經濟危機,--這是歐委會今年5月的預估。而根據歐委會的最新預估報告,情況還可能更糟。
德語媒體:梅克爾要認清中國的現實
德國媒體注意到,在德國政界歷來被認為對中國態度相對更為友好的社民黨,對華政策的基調發生了轉變,認為梅克爾對北京過於綏靖妥協。
專訪台灣駐德代表: 國際社會應該制裁中國
台灣駐德代表謝志偉在接受德國之聲電視台採訪時表示,港版國安法可能會產生地區性連鎖反應。他強調,香港過後,台灣就將是中國的下一個目標。他表示,僅僅是美國、日本、澳洲和欧盟對北京發出警告是不夠的,國際社會必須採取「集體行動」。
專訪:「中國破壞了對一國兩制的信任」
德國外交部國務秘書尼爾斯‧安南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說,德國政府「非常關注中國對香港頒布的新法律。」中國此舉破壞了他對香港人民享有自治權承諾的信任。
美國政府搶光新冠良藥三月庫存
英國媒體報導稱,美國政府已經幾乎買斷生產瑞德西韋的美國製藥公司吉利德公司未來3個月的全部產量。這有可能造成其它國家3個月內無藥可買。瑞德西韋被看作是治療新冠肺炎的有效藥物。世衛組織表示,已開始著手調查此事。
爭議重重的以色列吞併計劃
從7月1日起,以色列政府可以開始實施對約旦河西岸被佔領土的吞併計劃。備受爭議的吞併計劃早已引發批評,甚至因過往納粹歷史而相當忌憚抨擊以色列的德國,現在也通過了議會決議,指出吞併計劃違反國際法。
「最大挑戰」:德國臨危受命主政歐盟
梅克爾有6個月時間在歐盟內達致妥協。最優先項目是應對新冠大流行瘟疫之後果。現在便很清楚:本屆輪值主席絕不同於以往的任何一屆。
全球每日超過16萬確診 美洲疫情最嚴重
全球新冠肺炎感染人數超過1000萬,死亡人數超過50萬。世衛近期數據顯示,有史以來最高的日新增病例數出現在6月28日,在全球新增超過18.95萬例。
香港國安法生效 歐盟無從施壓
從5月底至今,歐盟方面對港版國安法的表態始終停留在「譴責」、「反對」這樣的口頭層面,強硬聲音只來自並未掌握實權的人士。專家分析指出,這是由於歐盟在對華議題上受到經貿關係的掣肘,而且歐美在這個問題上也有著不同的戰略利益。
歐盟對15國開放邊境 美俄不在列
隨著新冠疫情的緩和,歐盟計劃從7月1日起對來自包括中國在內的15個國家的公民開放邊境,但繼續保留對美國和其它眾多第三國公民的入境限制。對中國而言,必須取消對歐盟公民的入境限制。
憂港人"從此噤聲" 歐盟領導人"深表遺憾"
中國人大常委會全票通過了香港《國安法》,引發多方批評。歐盟和英國都表示將與國際夥伴磋商採取應對措施。香港民運的青年代表人物鄺頌晴對德國之聲表示,擔心港人從此「開始自我審查」。
德國擔任輪值主席 歐盟如何調整對華關係?
7月1日,德國就要接任歐盟輪值主席國。按照原有的計劃,6個月的任期內,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構建歐盟內部統一的對華政策。而現在,新冠疫情已經導致萊比錫歐中峰會推遲,歐盟對華關係的基調也似乎變成了被動地「求穩」。
德國外長指安理會"長期自我杯葛"
人們多在關注德國從7月1日開始接棒歐盟理事會輪值主席。然而事實上,德國7月1日起也會接任另一個重要席位:聯合國安理會輪值主席。而外長馬斯在此時接受媒體採訪,談到了德國有意在安理會再度作出努力,促成通過新冠疫情相關決議。
德國將出任歐盟理事會輪值主席
7月1日,德國將出任歐盟理事會輪值主席,任期6個月。歐盟理事會是個什麼樣的機構,在歐盟機構又充當何種角色?
歐盟即將重開邊境 哪國公民可入境?
歐盟針對新冠疫情廣泛實施的入境限制將於6月底到期。歐盟目前已經就哪些國家的公民將可以重新入境達成一致。在擬定允許入境的名單時,一個國家的新感染病例數字、防疫措施都是歐盟考量的重點。
梅克爾受訪提及「對香港未來的憂慮」
德國即將接任歐盟理事會輪值主席國之際,總理梅克爾接受媒體採訪,其中也提及對華政策。梅克爾表示,歐洲應有反映出利益和價值觀的共同對華立場。
Wirecard被控高管奔中國 歐盟金融監管機構介入
德國網路支付技術服務商Wirecard因財務造假醜聞陷入困境,股價跳水、公司申請破產、董事長被拘押。歐盟金融監管機構將介入調查。而該公司一名核心高管可能逃往中國。
蓬佩奧:美歐將開展對話以共同抵禦中國
「不是美國在對抗中國,而是世界在對抗中國」,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日前明確表示,要和歐盟聯合起來,共同抵禦中國的威脅。他透露,美歐雙方將成立一個對話平台,討論有關中國的議題,並且將在近期親自赴歐參與。
德語媒體:北京遇到了難題
《每日鏡報》讚揚了歐盟開始對中國採取更為強硬的姿態,認為歐盟早該如此。《商報》則指出,北京試圖為華為撐腰,恰恰會讓人覺得華為不過是「假私企、真國企」。
歐盟與中國:既是對手也是夥伴
川普就任美國總統以來,歐美關係不斷降溫,而與此同時,歐盟同中國的關係則顯得愈加重要。然而,北京政權畢竟是一個制度性競爭對手,如何同北京專制政權打交道,對歐盟來說,一直是一個極為棘手的問題。那麼,在對華關係問題上,德國又可以扮演什麼角色呢?
德語媒體:歐洲經濟繁榮與中國專制不可分割?
並沒有取得什麼成果的歐中峰會,依然吸引了德語報刊的高度關注。《德國編輯部網路》認為,歐洲必須找到批評中國專制的正確方式。《商報》則問道:德國社會究竟願不願意為了價值觀而放棄部分的經濟富足?
歐中影片峰會成果寥寥 觸及香港議題
據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透露,周一的歐中領導人「遠程峰會」上,雙方既談了經貿話題,也「非常直接地」談及了香港問題。她表示,歐中投資協議的談判進度落後於原定計劃。中國總理李克強則在峰會上強調,中歐雙方「合作遠大於競爭」。
德語媒體:共同抗擊中國
中國快速擴展全球影響力的嘗試,招致了許多國家的不滿和抵制。有地緣政治問題專家指出,目前引發廣泛關注的中印衝突,只是全球反擊中國浪潮的開端。
德語媒體:恩威並濟 「馴服」中國
《新蘇黎世報》刊文呼籲歐盟削減對中國的依賴性,從而更強硬地對待中國。《世界報》則刊載北約前高官的客席評論,認為北約不妨與中國建立夥伴關係,從而更智慧地「馴服」中國。
歐盟譴責種族歧視 呼籲「黑人的命很重要」
歐洲議會通過決議,譴責發生在美國及歐盟境內的種族主義及警察暴力,呼籲「黑人的命很重要」。歐盟在決議中形容佛洛伊德之死「駭人聽聞」。
歐洲經濟如何復甦? 傚法中國大建高鐵?
6月19日歐盟各國領導人召開影片峰會,其中最重要的話題就是設立至少5000億歐元的重建基金,促進新冠疫情後的經濟復甦。不過,在法國、德國、奧地利三國的經濟學家眼中,5000億歐元遠遠不夠。
新疫情陰影下 歐企對中國經濟充滿信心
中國出現的新一輪疫情會不會讓剛剛成功起步的經濟復甦功虧一簣?會不會再度威脅到在華外企?在華歐盟商會表示,北京的疫情應不會影響到中國經濟的整體恢復。
籲歐盟對華強硬 黃之鋒:尚有自由的最後證詞
「港版國安法」立法在即,草案條文突然更改,入罪範圍越來越闊。黃之鋒在哥本哈根民主高峰會演講時顯得悲觀,他呼籲國際社會、尤其是歐盟對北京施壓,用實際行動跟香港人站在一起。
德語媒體:面對中國 歐盟不能再溫良恭儉讓
《法蘭克福匯報》和《世界報》發表的評論紛紛建議德國和歐盟在中國面前強硬起來,不要貪圖順從之下可能從北京獲得的經濟甜頭。 「雖然講得再大聲,北京也未必會聽。但是囁囁嚅嚅一定會讓北京更輕易地去懲處那些敢於公開頂撞中國的國家」。
多支付42% 德國需為歐盟預算大筆添錢
歐盟委員會希望德國能增加對歐盟預算的貢獻,每年多繳納130億歐元。德國總理梅克爾將會和其他歐盟領導人在周五進行視訊會議,討論歐盟未來幾年的預算。
德語媒體:和誰決裂?美國?還是中國?
美中之間是否真的有一天會「脫鉤」呢?如果這一天到來了,德國特別是德國企業能否找到萬全之策?在美國和中國之間,德國到底會選擇誰?德國《世界報》和《資本》雜誌分別就這一系列問題進行探究。
邊境開放 旅遊業能否迎來春天?
6月15日開始,德國重新開放同所有鄰國的邊境。目前仍保留邊防檢查的只有德國-奧地利路段,但檢查目的不是為了防止新冠病毒輸入,而是為了阻止難民申請者從第三國入境。
歐盟難民庇護申請數量驟減
近幾個月來,因新冠疫情歐盟關閉邊界,暫停了庇護申請的登記工作,許多難民無法再申請庇護。與2月份相比,申請數量下降了86%。
歐盟在華企業:需求銳減、前景暗淡
在華歐盟企業正在多條戰線作戰:經濟增速放緩、全球景氣衰退、貿易戰爭——現在,又加上中國國企咄咄逼人。前景比過去任何都更堪憂。
七張圖看一周大事
中國疫情是否死灰復燃?歐中關係出現了哪些新動向?中澳關係又為何惡化?花3分鐘,看7張圖,速覽一周大事。
英國堅決不延長脫歐過渡期
英國政府明確表態不會延長脫歐過渡期,年底將徹底脫離歐洲單一市場和關稅同盟。若雙方無法在年底前就貿易協議達成一致,英國仍將面臨「硬脫歐」風險。
德國延長對160國旅行警告 下周起放寬歐盟境內邊管
聯邦德國針對非歐洲國家的旅行警告將延長至8月31日;另一方面,自6月15日起放寬對歐洲國家的邊境管制,旅行者恢復自由往返。
德語媒體:面對中國 歐洲應堅持價值觀
德國聯邦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對《法蘭克福匯報》表示,歐洲必須堅持自由民主等價值觀,否則,中國不會予以尊重;《新奧斯納布呂克報》強調,歐盟不能僅表達對中國的擔憂與顧慮,還應將自身份量作為槓桿去制衡中國。
北京:歐盟對中方的指責是假訊息
歐盟委員會6月10日發布報告稱,中國和俄羅斯自疫情之初就在歐盟國家進行虛假訊息傳播,在歐盟、鄰國及全球有針對性地施加影響並開展虛假訊息活動。北京反控這份報告才是假訊息。
歐盟指中國曲解戰略對話 揭北京散播疫情假訊息
歐盟最近發現,中國從政府到媒體都沒有詳實呈現雙方的「對話」。除了歐盟相關「對話」被部份引用來支持北京論點,歐盟官方把中國列為「制度性競爭對手」的說法更是直接被和諧。此外,歐盟除了首次直接點名中國,也說俄羅斯散播疫情假訊息。
德國將解除對歐洲31國旅行禁令
發出全球旅行警告還沒有多長時間,從6月15日起旅行警告就將逐步取消,至少對於歐洲而言。但是更為遙遠的旅遊目的地仍遙不可及。
上一頁
第31 頁,共134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