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歐盟
歐洲聯盟(簡稱歐盟),有重要政治、經濟影響的區域一體化組織,截止2014年共有28個成員國。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德國擬從希臘接收150名未成年難民
計劃不變:德國暫時將接收被焚毀的希臘莫裡亞(Moria)難民營裡無成年人陪伴的兒童。聯邦內政部長稱,接受數量最多可達150人。不過,要求接收更多難民的壓力在增加。
歐盟駐華商會指責中國「戰狼」與美國「公牛」
隨著中國與世界各國的關係惡化,歐盟企業在中國也遭遇到諸多質疑與挑戰。儘管如此,歐盟企業仍然不願就此放棄中國市場,他們希望中歐政府盡快解決政治問題,疏通商機。歐盟駐華商會主席則要求中國必須遵守開放市場之承諾。
德語媒體:疫情是否讓民主輸給了專制?
《法蘭克福匯報》指出,不管習近平怎樣吹噓中國的「制度優勢」、也不論美國的防疫工作做得多糟糕,民主國家依然有一項重要優勢是專制中國所無法比擬的。《南德意志報》則呼籲歐盟更自信地面對愈發蠻橫的中國和美國。
撕毀脫歐協議?英國要「以身試法」
英國政府承認,計劃推出的一項法案將推倒部分脫歐協議,這將「以非常特殊和有限的方式違反國際法」。 歐盟警告說,此舉可能造成嚴重後果。
萬人被強制隔離 希臘難民營起大火
周三凌晨,歐洲最大難民營——位於希臘萊斯沃斯島的莫裡亞難民營發生多起火災。所有難民被迫轉移到安全地帶。有懷疑認為這是一起人為縱火案。
德語媒體:經濟和政治不應分離
《商報》刊發客席評論,建議歐盟將經濟實力用作政治武器,不應懼怕北京的經濟施壓。《西德意志匯報》則關注了德國政界當前有關孔子學院的討論。
明鏡:德警發現來自中國的違規藍卡申請者
德國聯邦警察機關的一份保密文件顯示,發現有所謂的中國大學畢業生違反規定,通過旅遊簽證入境德國後再申請歐盟藍卡,部分甚至用偽造文憑或文憑不符合德國的要求。
貿易數字超預期 中美順差再擴大
作為全球第一個爆發新冠疫情的國家,中國8月份最新公佈的貿易數字完全出乎專業人士的預料。從中可以看到美國和歐盟都不再是中國的最大貿易夥伴,同時中美貿易順差也在不斷擴大。
納瓦爾尼被投毒案:西方手中的牌有限
歐盟本屆輪值主席、德國總理梅克爾氣憤了,要求克里姆林宮澄清,誰對反對派領袖納瓦爾尼投了毒。不過,德國之聲駐布魯塞爾記者Bernd Riegert指出,歐盟對俄羅斯的施壓手段有限。
王毅捍衛中國政策 批美製造衝突對立
中國外長王毅周日在巴黎捍衛中國的新疆與香港政策,並呼籲歐盟與中國合力對抗美國的「極端勢力」,批評美國教唆他國選邊站。
歐盟加大對白俄羅斯施壓
白俄羅斯衝突繼續升級。對該國總統盧卡申科,歐盟加大施壓,莫斯科則鼎力支持。與此同時,白俄羅斯威權政府對新聞人士採取強硬措施。
德語媒體:北京在歐洲尋找盟友
德國《商報》和東部的《新德意志報》都關注了中國外長王毅的歐洲之行。前者指出義大利對華政策出現改變,後者則分析了歐中互動當中雙方的實力。
「高爾夫門」壓力大 歐盟貿易委員霍根辭職
歐委會損失一位大將——愛爾蘭籍歐盟貿易委員菲爾‧霍根8月26日晚宣佈辭職。近期,他在愛爾蘭逗留期間參加80人聚會的行為涉嫌違反當地防疫規定,招致公眾質疑。
專訪白俄羅斯反對派領袖:人民已經覺醒
白俄羅斯反對派領袖季哈諾夫斯卡婭在立陶宛維爾紐斯接受德國之聲採訪,稱白俄羅斯民眾已經覺醒,不會再放手,「應該放手的是盧卡申科」,「人民不會原諒他的」。
白俄羅斯抗爭再起 波羅的海國家人鏈支持
10萬多名抗議者再次聚集在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要求專制總統盧卡申科下台。政府部署軍隊嚴陣以待,表示要保護國家古跡不受抗議者的破壞。
香港輸出抗爭策略 白俄羅斯如何取經?
香港與白俄羅斯相隔7700公里,抗爭和警暴的畫面卻如出一撤。白俄羅斯人借鑑香港反送中運動的「如水」(Be Water)策略,香港人則惺惺相惜、同病相憐,紛紛在網上聲援。
德語媒體:中美夾縫中的歐洲
中美之間的貿易爭端已經演變成囊括科技和政治領域的激烈對抗。在這場抗爭中,歐洲應如何捍衛自身的利益和價值觀呢?
憂白俄羅斯暴力鎮壓 歐盟罕見召緊急峰會
白俄羅斯反政府示威持續,歐盟領袖將召開緊急會議,討論應對危機的措施。在抗議人潮不斷的情況下,逃亡至立陶宛的反對派領袖表示已準備好領導新政府。
盧卡申科失民心 白俄羅斯成歐俄角力場
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想要在支持者集會中取暖,不過比起反對派抗議活動中湧現的10多萬人,他的千人集會相形見絀。他表示,北約正在該國西部邊境部署軍隊。
白俄羅斯鎮壓抗議活動 歐盟將制裁責任官員
在白俄羅斯抗議浪潮不息、歐盟外長針對起草白俄羅斯官員的制裁名單達成共識之際,盧卡申科向普丁求助,希望受到莫斯科保護,並強調否則這也將對俄羅斯構成威脅。
專訪:德國和歐盟不可能禁TikTok
最新消息顯示,在美國被禁的TikTok(抖音國際版)把德國的法蘭克福作為移師美國以外的一個選項。但根據德國和歐洲目前的法律,TikTok可能在這裡面對與美國類似的命運嗎?德國IT法專家為您解讀。
希臘土耳其海洋糾紛 法國插手
希臘和土耳其都是北約成員國。不過,由於歷史原因,兩國至今齟齬不斷。近期,圍繞愛琴海天然氣勘探權的糾紛,再次激化了這對「老冤家」之間的摩擦。同為北約成員的法國,則從千里之外派來了軍艦,為希臘撐腰。
維持高關稅 美國繼續懲罰空中巴士與歐洲農業
在歐盟和美國懲罰性關稅的爭端之中,美國堅持對歐洲的強硬立場。不僅歐洲飛機製造商空中巴士受到波及,更多的德國產品也難以倖免。歐盟方面對此表示遺憾,並強調仍將尋求談判解決爭端。
蓬佩奧訪中歐 警告中俄影響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敦促捷克不要在能源政策上與俄羅斯和中國聯手。在訪問布拉格期間,他稱最近的白俄羅斯動亂是「專制主義 」的蔓延。
歐盟批國安法扼殺新聞自由 中國:說三道四
香港媒體大亨黎智英被捕引起國際關注,歐盟也發表聲明表示,北京利用國安法打擊受到香港《基本法》保障的媒體自由。中國政府隨後強硬反擊。
歐盟:黎智英等人被捕引人擔憂
歐盟外交事務發言人斯塔諾(Peter Stano)周一發表聲明,對香港多名反對派人士在《國安法》框架下遭逮捕表示擔憂。發言人指出,該法案正在扼殺香港的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
法中止批准對港引渡條約 歐盟籲港府重新考慮延後選舉
法國周一成為最新一個拒絕將人民引渡至香港的西方國家,強調國安法抵制「一國兩制」原則,並直接影響法國國民與企業。因應最近港府宣佈將立法會選舉延後一年,歐盟也強調此舉有損香港國際聲譽,呼籲港府重新考慮相關決定。
德高官: 應對中國 歐盟得用一個聲音說話
歐洲應該如何與中國打交道?德國外交部負責歐洲事務部長羅特認為,歐洲與中國正處在 「激烈的價值觀競爭」。在發表在德國媒體的一篇客座評論中他寫道:「涉及到人權、安全或技術等棘手的問題時,我們不能迴避摩擦」。他也指出,歐洲應該團結一致應對中國。
德國開啟免費新冠病毒檢測 違規恐遭重罰
如今,渡假回到德國的人可以免費在機場、火車站等地接受新冠病毒測試。而從風險地區入境德國的旅行者則要遵守更嚴格的規定。面對不斷上升的感染人數,政界人物呼籲,違反防疫規要受到更嚴厲的處罰。
客座評論:唯有制裁能讓中國停下並思考
前香港眾志常委羅冠聰在德國之聲撰寫客座評論指出,歐盟最近因中國在香港的行動而對北京採取懲罰措施是值得歡迎的,但是歐盟需要採取更進一步的措施,因為這是阻止中國威權主義日漸增長的唯一途徑。
歐盟首次制裁外來網路攻擊 中俄朝榜上有名
來自中國、俄羅斯和北韓的6名個人和3個實體成為首批制裁對象。它們被指在全球範圍內從事網路攻擊和盜竊活動,使歐洲機構和企業也蒙受重大損失。
德語媒體:歐洲人已然夠軟 北京憤怒為哪般
中國推出港區國安法後一個月,歐盟終於出台了一攬子制裁方案。但是同美英等國相比,歐盟的制裁顯得有些蒼白無力。儘管如此,中方仍怒不可遏。德語媒體有以下評論。
中歐經貿對話 有望年內達成投資協定
中國與歐盟的新一輪經貿高層對話日前線上舉行。中國在國際社會面對多方指責和孤立之際,這一次旨在合作的會談對北京來說似乎是一個有利機會。
歐盟同意禁止對港出口軍事科技
歐盟成員國周二同意採取一系列措施,以應對北京對香港實施《港區國安法》。德國表示,未來將香港「與中國其他地區」同等對待。
外交圈:歐盟將限制對港出口監控、鎮壓器械
據通訊社報導,歐盟限制對香港出口可用於監控及鎮壓器械的措施預計本周二簽署生效。
評論:「世界之王」黯然無光
約翰遜任英國首相已經一年。這一年滿是破產和失誤。德國之聲駐倫敦記者Birgit Maaß認為,他幹什麼都不曾成功,爛攤子一堆。
兆欧元經濟振興計劃遭歐洲議會質疑
規模高達1.8兆欧元的歐盟疫後經濟振興財政案,本周一通過時被譽為「歐盟歷史性的一刻」。但是,歐洲議會內如今卻傳出了大量質疑聲音。一些議員指出,振興計劃必須在保護法治等多個方面予以改進方可獲得批准。
疫後振興 歐盟峰會通過史上最大財政援助案
經四天四夜激辯,歐盟特別峰會終於通過史上最大規模財政協議,總額近2兆欧元,其中包括「新冠疫後重建基金」以及未來7年的預算案。多個歐盟國家表示,這是歐盟歷史性的一刻。
德語媒體:英國為何敢挑戰中國
無論是新疆和香港的人權問題,還是南中國海主權之爭,在對華政策方面,約翰遜首相領導下的英國處處都比歐盟更為強硬。
「摳門四國」變五國 歐盟尋找折衷方案
歐盟特別峰會進入第三日。各國對於財政援助方案仍無法達成共識。作為歐盟輪值主席的德國總理梅克爾稍早之前已經表示,不排除峰會無果而終的可能性。
德國欲立供應鏈法 防止剝削勞工
你知道超市中一塊牛奶巧克力,生產鏈中存在多少血汗童工嗎?德國企業對全球供應商是否遵守勞動及社會標準缺乏關注。德國政府正著手立法,要求企業善盡監督義務。
評論:阿薩德與西方的失策
敘利亞領導人阿薩德大權在握已有20年。本台中東問題專家Rainer Sollich認為,阿薩德之所以能夠長期掌控權力,來自俄羅斯和伊朗的軍事支持僅只是其中的部分原因。
歐盟內部貧富不均
歐盟各成員國中,貧富嚴重不均。對富裕程度的衡量得出令人驚訝的結果。歐盟各國人民有多富裕?
歐盟峰會討論抗疫財援 談了半天尚無結果
雖經14小時馬拉松會議,歐盟巨額財政援助特別峰會上,各方立場仍未能有所接近。會議將於周六繼續舉行。歐盟總部外交官稱,相關談判處於「困難階段」。
德語媒體:中美抗爭時代的開始
中美關係變得越來越緊張,最初的貿易爭端已經擴展至雙邊關係的各個領域。那麼,假設川普在今年年底的大選中失利,中美關係有可能隨之出現轉機嗎?
歐洲法院推翻歐美數據保護盾:美國並不安全
歐盟最高法院歐洲法院(ECJ)裁定,歐盟與美國之間的數據保護協議無效。這讓臉書、谷歌等網路巨頭在歐洲市場面對更多的不確定性。
歐盟+印度 若即亦若離
周三召開的印度與歐盟視訊峰會上,雙方領導人都展現了一團和氣。但是,歐盟方面此前一直想努力推動的雙邊貿易協議依然停留在「暢想」階段,印度方面甚至還出現了貿易保護主義跡象。
歐盟法院判蘋果勝訴 無需補繳巨額稅款
這樁持續4年的官司涉及130億歐元,但它的意義卻超越金錢。2016年,歐盟委員會向蘋果公司開出巨額補稅單,理由是這家科技企業在愛爾蘭享受非法的稅收優惠。如今,位於盧森堡的歐盟法院宣佈歐盟的罰款要求無效。雖然仍有上訴可能,但這無疑是歐盟近年來
歐盟峰會臨近 巨額經濟復甦計劃恐陷僵局
梅克爾曾經警告說,必須要「爭分奪秒」,盡快通過總額7500億歐元的歐盟重建計劃。但是荷蘭方面表示,在本周末召開的歐盟峰會上就達成協議希望渺茫。
德語媒體:中國走向自我封閉
有德媒評論認為,新冠疫情和與國際社會的外交齟齬,加速了中國自我封閉的步伐。香港國安法給中國與西方國家的關係將造成怎樣的影響,也仍是德語媒體關注的話題。
上一頁
第30 頁,共134 頁
下一頁